作者:趙心放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逸聞趣事實在多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家中四兄弟偕兩女婿共六人,嘉祜二年(1057年)參加科考全部中進士,成為流傳至今的美談。
(一)自古英雄多磨難
曾鞏雖然出身於仕族,但父親在其求學時代就去世了,他只好輟學回家,與幾個兄弟姐妹跟著三十多歲的繼母朱氏生活。朱氏雖然是個賢惠的女人,每天起早貪黑勤勞苦扒,但畢竟勢單力薄能力有限,很難維持下去,只好帶著他們回到南豐老家在族人的幫襯下過日子。
曾鞏是長子,他早熟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他不僅自己刻苦讀書,他還經常不厭其煩地督促弟弟們學習,希望兄弟們和自己一起金榜題名,擺脫生活困境,給祖宗爭氣。
幾年後,曾鞏和大弟曾曄到省城去參加考試,結果是雙雙名落孫山,曾鞏毫不氣餒,和大弟第二次又去參考,同樣榜上無名。這麼屢戰屢敗幾次後,與曾家不和的人就編順口溜來嘲笑他們了: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
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嘉祜二年(1057年)舉行會試,這一次曾家去的是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四人,另外還有兩個女婿,共計六人。
繼母朱氏十分擔心一個也考不上,會鬧大笑話。因此當六人啟程前向她辭行時,她說:希望菩薩保佑你們,那怕考上一個,也算我對得起曾家的祖先,給他們有個交待了。鄰家有個黃姓子弟,因為膚色較白長有滿臉的豆瘢,人稱黃豆子,為了一路有個照應,也隨同他們一起去。
野史上記載了一個曾鞏一家六人同年中進士的逸事。說的是那時代當地有個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後的第三天,赴考的學子家人,要去聽牆根,就是偷偷摸摸地躲在別人家牆外聽屋裡人講話,把首先聽到的一言半語拿去算卦佔卜,能夠靈驗的算出考試結果。
朱氏很信這套,去聽牆根時聽到了「都得,都得,黃豆子也得」這句話。「得」是當地方言,就是「做好了」的意思。朱氏聽了滿心歡喜,這不是在說都能考取嗎?她把這話藏在心裡,沒給任何人述說。
在治學方面,曾鞏擅長的是寫策論,對於應試的重點項目詩賦不太重視,因此屢試不第。歐陽修主持嘉祜二年(1057年)的會試,一改慣例,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這給曾鞏他們創造了好機會。沒過多久,就傳來了喜訊,這支趕考隊伍成了「福隊」,曾家六個子弟全都高中進士,連隨同他們一起去的黃豆子也同樣中了進士。
筆者管見,這聽牆根語來算卦佔卜的故事,完全是個給喜事湊趣添彩的龍門陣。七人能實現金榜題名的夙願,說明他們的的確確經歷了「十年寒窗」的艱辛,也有幸遇到了歐陽修這個貴人!
(二)當官能為民作主
曾鞏(1019—1083年),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字子固。入仕後先任太平州司法參軍,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先後任史館編校,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兼判官告院等職。任京官9年後,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任通判。
這一年越州發生饑荒,曾鞏就通告所屬各縣,要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據統計共有十五萬石,曾鞏同意將這些糧食比正常平倉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出,順利地度過了饑荒之年。此外春播時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後來他在齊、襄、洪、福、明、毫諸州任地方長官。在所任職之處,他注意除民害,平冤獄,治疫救災。深受老百姓讚譽。
齊州有一周姓豪族,長期橫行鄉裡,欺壓百姓,歷任官吏不敢過問,曾鞏到齊州任太守後,不懼威脅不受拉攏,堅持正義,將周家首惡「取置於法」。齊州城裡的地勢低洼,一下大雨常遭水淹,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他發動大家修渠道、築水壩,既解決了城內的水患問題,又有利於農業生產,他離任後,當地人在大明湖畔建了座「南豐祠」來紀念他。
他剛到襄州任職時,不久就發現前任遺留下來的一宗案件中的冤情嚴重。他親自主持重新審理,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釋放了蒙冤在押的一百多人。
福州官府有座果園,位置不錯,佔地面積很大,多年來老百姓一直很有意見,但一直都敢怒不敢言。曾鞏任福州太守後,下令取消官府的這座果園,租賃給無地農民種植,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1080年,曾鞏奉命調到滄州任職,路過汴京時,時任皇帝宋神宗專門安排時間聽取了曾鞏對財政的看法,覺得他很有才能,當即就將他留在京城的三班院供職。1082年曾鞏任中書舍人,1083年因病逝世,享年64歲。
(三)文創治學是高手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他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他的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斂;主題明確。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
他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其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夠立足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曾在撫州居所側建有一座「興魯書院」,親自製定學規、親自執教授課。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他的詩形象鮮明,頗得唐代詩歌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請欣賞他的兩首詩。
其一: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在此筆者試將他的《詠柳》改寫成現代詩:
紛雜的柳枝條還沒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起勁亂舞。雖然飛絮能夠遮天蔽日,爾後要面臨清霜降臨之苦。
這首詩是繼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詠柳詩之後,描寫春柳的力作。但兩人寓意大相逕庭。賀知章的詠柳詩用了擬人擬物手法,寫活了柳和風,曾鞏的詠柳詩則借柳諷刺那些勢利小人。
其二: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淺釋詩意:春雨迅猛而下,池塘水滿。遠眺群山逶迤起伏,東邊西側山路崎嶇。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一片。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頑強。
文末感言:《宋史·曾鞏傳》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還稱他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曾鞏的這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