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金榜題名若登天,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好不容易中個舉人,居然高興地發了瘋。有的人則若探囊取物,比如蘇軾兩兄弟,一考就雙雙高中。
有人說,這是實力決定的,有才華便可高中。此言恐怕也有點絕對,就拿蘇家來講,有才華的可不止蘇軾兄弟,至少還應該包括他們的老父親蘇老泉,這位老先生不僅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且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這位老爹,卻並未高中進士。
歷史上才華橫溢卻不得高中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都不是進士。李白是因為家庭出身,不準考;杜甫是考了,但是考不上。此外李賀、柳永、馮夢龍、蒲松齡、吳敬梓等,都是落榜生,明代第一散文家歸於光考到62歲才中了個三甲進士。
由此可見,古代科舉考試,似乎並非是一場純粹的才華大比拼。但凡選拔考試,考生除了要具備實力和才華,有時候也要掌握應試技巧,甚至是要耍些小聰明。說到這裡,咱們就不得不提很會耍小聰明的蘇東坡。
蘇軾耍的小聰明,居然瞞過了主考官歐陽修。後來歐陽修左思右想想不明白,就向蘇軾請教,蘇軾居然還口出狂言。就算是這樣,歐陽修居然還不生氣,並且更加欣賞他。
蘇軾的小聰明和不老實處,其實就是他考卷中的一句話:
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皋陶是何許人?在上古時期,有四位聖人,並稱「上古四聖」,即堯舜禹,再加上皋陶。皋陶是一位輔佐了堯舜禹三代上古皇帝的人。可以說,皋陶是後世法家的源頭。但是,法家之所以最後沒有成為主流思想,乃是因為與法的嚴苛相比,儒家的仁能夠更好地激發人的善和良知,能夠更加接近於「至善」和「明德」。為了論證「法」與「儒」的關係,蘇軾在科考的試卷上寫了上面這幾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十分明確,皋陶說要懲治一個人,堯帝說要寬恕。為了加重矛盾的張力,蘇軾用了「之三」,也就是兩個人都據理力爭,再三闡明自己的觀點。
歐陽修閱卷時讀到此句,深以為然,認為這條「典故」十分契合科考的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與當時的小試官梅堯臣都給出了極高評價。然而,這兩位學識淵博的先生,卻一直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蘇軾關於皋陶和堯帝的那句話並未找到出處。當然這兩位老先生都謙虛地以為是自己學識有限,因此決定日後向蘇軾請教。
蘇軾高中後前來拜謁歐陽修,老先生馬上問蘇軾關於考卷典故的出處。事實上,這句話根本就不是什麼典故,更沒有出處。蘇軾不過是在考場上靈機一動,耍了個小聰明,自己編了這麼一句話。如此不老實的蘇軾,在面對歐陽修的詢問,該當如何呢?
蘇軾絲毫不緊張,也不感到內疚,甚至口出狂言:「何必知道出處!」如此語氣,確實有點輕狂草率。然而歐陽修卻並不生氣,對眼前這個豪爽的蘇軾讚賞有加,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其實,聽了蘇軾的回答後,歐陽修應該也猜到了,蘇軾這個典故本來就是編造的。但是為什麼他不揭穿蘇軾,反而讚賞這位耍小聰明的考生呢?因為蘇軾耍的可不是小聰明,而是敢於顛覆時人窠臼的「壯舉」。這個「壯舉」恰恰是歐陽修一生倡導的「古文運動」。
文章發展到宋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逐漸僵化,尤其是漸漸變得晦澀難懂、形式主義。其中最主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繁複用典。一篇文章毫無生氣,全都是典故的堆砌,沒有情感、思想,沒有文章的生命。正是在這個形勢下,歐陽修繼承唐代柳宗元、韓愈的文章學說,進一步推動「古文運動」。反觀蘇軾的考卷,完全就是一篇「古文運動」的範文。
通過這件事,我們其實也能看出歐陽修的為人。在推舉賢才這件事上,他從來都不計較細節,真正地做到了不拘一格地識人、用人。有時候筆者會想,如果歐陽修是一個老頑固,那蘇軾這樣的人才是否就會埋沒在歲月裡。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