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科考耍小聰明,高中後還口出狂言,為何主考官歐陽修仍欣賞他

2021-01-16 騰訊網

有的人金榜題名若登天,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好不容易中個舉人,居然高興地發了瘋。有的人則若探囊取物,比如蘇軾兩兄弟,一考就雙雙高中。

有人說,這是實力決定的,有才華便可高中。此言恐怕也有點絕對,就拿蘇家來講,有才華的可不止蘇軾兄弟,至少還應該包括他們的老父親蘇老泉,這位老先生不僅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且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這位老爹,卻並未高中進士。

歷史上才華橫溢卻不得高中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都不是進士。李白是因為家庭出身,不準考;杜甫是考了,但是考不上。此外李賀、柳永、馮夢龍、蒲松齡、吳敬梓等,都是落榜生,明代第一散文家歸於光考到62歲才中了個三甲進士。

由此可見,古代科舉考試,似乎並非是一場純粹的才華大比拼。但凡選拔考試,考生除了要具備實力和才華,有時候也要掌握應試技巧,甚至是要耍些小聰明。說到這裡,咱們就不得不提很會耍小聰明的蘇東坡。

蘇軾耍的小聰明,居然瞞過了主考官歐陽修。後來歐陽修左思右想想不明白,就向蘇軾請教,蘇軾居然還口出狂言。就算是這樣,歐陽修居然還不生氣,並且更加欣賞他。

蘇軾的小聰明和不老實處,其實就是他考卷中的一句話:

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皋陶是何許人?在上古時期,有四位聖人,並稱「上古四聖」,即堯舜禹,再加上皋陶。皋陶是一位輔佐了堯舜禹三代上古皇帝的人。可以說,皋陶是後世法家的源頭。但是,法家之所以最後沒有成為主流思想,乃是因為與法的嚴苛相比,儒家的仁能夠更好地激發人的善和良知,能夠更加接近於「至善」和「明德」。為了論證「法」與「儒」的關係,蘇軾在科考的試卷上寫了上面這幾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十分明確,皋陶說要懲治一個人,堯帝說要寬恕。為了加重矛盾的張力,蘇軾用了「之三」,也就是兩個人都據理力爭,再三闡明自己的觀點。

歐陽修閱卷時讀到此句,深以為然,認為這條「典故」十分契合科考的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與當時的小試官梅堯臣都給出了極高評價。然而,這兩位學識淵博的先生,卻一直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蘇軾關於皋陶和堯帝的那句話並未找到出處。當然這兩位老先生都謙虛地以為是自己學識有限,因此決定日後向蘇軾請教。

蘇軾高中後前來拜謁歐陽修,老先生馬上問蘇軾關於考卷典故的出處。事實上,這句話根本就不是什麼典故,更沒有出處。蘇軾不過是在考場上靈機一動,耍了個小聰明,自己編了這麼一句話。如此不老實的蘇軾,在面對歐陽修的詢問,該當如何呢?

蘇軾絲毫不緊張,也不感到內疚,甚至口出狂言:「何必知道出處!」如此語氣,確實有點輕狂草率。然而歐陽修卻並不生氣,對眼前這個豪爽的蘇軾讚賞有加,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其實,聽了蘇軾的回答後,歐陽修應該也猜到了,蘇軾這個典故本來就是編造的。但是為什麼他不揭穿蘇軾,反而讚賞這位耍小聰明的考生呢?因為蘇軾耍的可不是小聰明,而是敢於顛覆時人窠臼的「壯舉」。這個「壯舉」恰恰是歐陽修一生倡導的「古文運動」。

文章發展到宋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逐漸僵化,尤其是漸漸變得晦澀難懂、形式主義。其中最主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繁複用典。一篇文章毫無生氣,全都是典故的堆砌,沒有情感、思想,沒有文章的生命。正是在這個形勢下,歐陽修繼承唐代柳宗元、韓愈的文章學說,進一步推動「古文運動」。反觀蘇軾的考卷,完全就是一篇「古文運動」的範文。

通過這件事,我們其實也能看出歐陽修的為人。在推舉賢才這件事上,他從來都不計較細節,真正地做到了不拘一格地識人、用人。有時候筆者會想,如果歐陽修是一個老頑固,那蘇軾這樣的人才是否就會埋沒在歲月裡。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蘇軾與歐陽修的交遊3
    元祐六年(1091),蘇軾任職歐公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潁州,思念歐陽修,於是作《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借著佳人對醉翁詞的歌唱來抒發自己對恩師的無限懷念。可以說,蘇軾以其極高的文學造詣回饋了歐陽修的學術理想。
  • 蘇軾兩首詞,抒寫和歐陽修的師徒之情,其深情感人肺腑!
    對蘇東坡的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除了父母之外,就要屬恩師歐陽修了,還在少年求學時,蘇軾就對歐陽修、範仲淹等名家心嚮往之,嘉佑初年,蘇洵攜子進京趕考,蘇軾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特殊稱賞。當時的歐陽修已經是文壇盟主,一代宗室,竟然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如此讚賞,的確有慧眼識人的能力。
  • 蘇軾和韻歐陽修的詞,是作繭自縛?還是難能可貴?
    四十三年後,也就是1091年,五十六歲的蘇軾來到潁州做知州,和韻了這一首詞。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蘇軾到任潁州時是八月下旬,此時已是深秋,因此稱「霜餘」。
  • 蘇軾在經歷風雨後,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教會人們逆境生存!
    蘇軾在經歷風雨後,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教會人們逆境生存!文|執筆淺畫清秋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展現出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但是很多時候,亮麗的背後,卻是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宋朝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蘇軾,他的優秀作品被後世所弘揚,但是他的背後,也曾經歷了太多的事情。蘇軾在經歷風雨後,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教會人們逆境生存!這首詩是蘇軾當年和友人一起出去玩耍,忽然碰到颳風下雨,不巧的是,拿著雨具的人都已經走了。這時候,跟蘇軾一起淋雨的人狼狽不堪,根據當時的場景想像,肯定都是為了躲雨而焦急萬分。
  • 歐陽修《浪淘沙》詞賞,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與友人梅堯臣在洛陽東城故地重遊時候,有感而發創作的詞文。作者通過「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這句詩,抒發了自己對人生聚散無常的感嘆。歐陽修為何會突然產生這樣的感概呢?
  • 蘇軾到京城趕考時,被歐陽修誇「這後生善於讀書,善於運用知識」
    公元1056年,21歲的蘇軾從眉山到京城趕考,當時的考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以古代君王獎懲賞罰都是本著忠厚寬大的原則展開論述。蘇軾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看法,其中還引用了一個典故:上古堯帝的時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個罪犯死刑,堯帝三次赦免他。
  • 好友喜得貴子,蘇軾送了他一首詞,句句詼諧令人捧腹
    蘇軾的一生不是很順利,年輕時高中進入仕途,受到當時歐陽修等人的喜愛,對他的仕途也有幫助。但隨著朝廷局勢的變化,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後,蘇軾等舊臣被打壓,從此人生走向另一個方向,不斷被貶。一個官員從首都降職到地方,可謂跌宕起伏。這些豐富的經歷讓蘇軾的見識遠遠超過其他人。
  • 他仕途歷經起起伏伏,所處時代創文學的高峰
    蘇軾就是名副其實的人如其文,性格十分的闊達開朗,率真,喜歡與人交往,結交朋友,因此,蘇軾這一生也結識了很多的好友,他自身非常的喜愛美食,東坡肉就是因他而命名的,閒時就會與一眾好友品茶聊天,品嘗美食,遊玩山水,人際圈子十分的廣闊。蘇軾是官家之後,蘇洵就是他的父親,蘇軾的第一次進京考試就是父親帶著的,當時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發生,可謂機緣巧合,蘇軾也是在這次科舉中認識了他的恩師歐陽修。
  •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你都知道嗎?
    蘇軾作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學家蘇軾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時尚先鋒外,還是成語的高產者,不數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那麼多成語都出自他的詩詞。 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軾貢獻的成語。
  • 歐陽修的自守與識才(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其實,歐陽修不僅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曾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身居高位。他憂國憂民,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竭力推薦,使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張載、程顥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他重視傳承清廉自守的家風,還寫下名篇《誨學說》,教誨後代及世人要勤學上進,做有用之才。
  •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寫盡人生的百味,值得了解,建議收藏
    這也是蘇東坡參加科舉制度時,文章裡的一句話,那時候的主考官是文壇泰鬥歐陽修,歐陽修對蘇東坡的這句話感到很奇怪,可是他卻遍覽群書,也找不著這句話的出自。那一天歐陽修來到蘇洵的住處,他是想看個明白,看看蘇東坡到底是在哪這書中找到這句話的,難道自身幾十年的修為還比不上一個小有成就的年輕人?「何必知道出自!」
  • 蘇軾一首懷念恩師歐陽修的詞,情深意長,師徒之情感人肺腑!
    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蘇軾出任潁州知府。其時詞人年逾六旬,已進入人生暮年,又逢再次被貶潁州,遙想恩師歐陽修當年在潁州的德行偉績,反觀自己的潦倒落魄,由觀月而懷人,由懷人而傷己,不禁有感而發,步歐公原韻創作此詞,以表達對已故恩師的深切追思與人生慨嘆。
  •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歐陽郴的父親歐陽託是周邊鄉村遠近聞名的優秀人民調解員,周邊一些村民的矛盾糾紛,打官司經官府判決後,又多次反覆上訴,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歐陽託能夠認真剖析案情的是非曲直,作出公平客觀的調解,許多疑難的糾紛案件在他的調解後得到圓滿解決。
  • 烏臺詩案,流放海南,蘇軾從未絕望
    當時的主考官,正當時北宋的文壇之首——歐陽修;而筆試官則是詩壇宿將——梅堯臣,蘇軾初現鋒芒即遇伯樂,考試之途順風順水,一路如大鵬般扶搖直上九萬裡,而歐大考官遇到自己心儀的考生,自然不吝稱讚。在他的吹捧下,蘇同學一時間風頭出盡,甚至成為了京城的風雲小人物。世人看蘇軾,似乎只是個有才華且運氣好的年輕人。
  • 吉安歐陽曄,金榜題名卻仕途不順,靠撫養孤兒歐陽修得以名垂千古
    那時候還沒有永豐縣,當時的永豐縣只是吉水縣管轄的永豐鄉。這一年,永豐沙溪瀧岡的歐陽家族,一下子出了兩位金榜題名的進士。瀧岡村的一對親兄弟,兄長歐陽觀,弟弟歐陽曄,在同一榜高中進士。歐陽觀和歐陽曄,都是歐陽偃的兒子。歐陽偃出身書香門第,他和兄弟們都是南唐的朝廷命官。歐陽偃的弟弟歐陽儀,也是金榜題名的進士。歐陽文忠祠,拍攝於永豐縣沙溪鎮瀧岡村。
  • 王安石出任宰相,蘇軾氣得不行寫首千古名作,沒點水平真看不出來
    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人稱東坡先生的蘇軾。蘇軾生於宋初的景祐三年,明君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文學氛圍也是其樂融融的。其父雖仕途不順,卻偏好質樸的文風,這也感染了蘇軾。他在二十一歲時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應試,擔任著主考官的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而另一位官也是當時詩壇的宿將梅堯臣。歐陽修詩詞的題材多為敘事、議論、抒情,他也開了三者結合之先河。
  • 歐陽修很有趣的一首詞,寫新婚夫妻的趣事,很多人不相信是他所寫
    提起歐陽修,不少人能想到的標籤是北宋名臣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朝堂上的歐陽修歷仕三朝,官至參知政事,位同副相,死後諡號「文忠」公。在文壇,他不只是一代文學巨匠那麼簡單,還提攜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當年他欣賞蘇軾的才華,便在給好友梅堯臣的書信中寫道:「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來歷。正因為歐陽修身上既有著權官的威嚴,又有著文人的儒雅,他便成為了後世心中一個再正派不過的謙謙君子。所以很多人讀到本期的這首《南歌子》時,都不相信是他所寫。清朝文人陳廷焯就曾表示:「大率皆年少時筆墨,亦非近、後人偽作也」。但事實上,各種典籍中確實將此詞歸於歐陽修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