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資料圖片)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許多人會首先想到千古傳誦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那種幽美山景,那份瀟灑坦然,皆讓人心嚮往之。
其實,歐陽修不僅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曾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身居高位。他憂國憂民,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竭力推薦,使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張載、程顥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他重視傳承清廉自守的家風,還寫下名篇《誨學說》,教誨後代及世人要勤學上進,做有用之才。
寡母「畫荻」自幼苦讀
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23歲的歐陽修中進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歐陽修在洛陽「守」了3年,邁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歐陽修是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其父親歐陽觀也曾在綿州(今四川綿陽)任推官,主管刑獄。歐陽修出生於綿陽,可他4歲時,父親便患重病去世了。歐陽觀為官清正廉潔,沒什麼積蓄,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只得帶著歐陽修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池塘邊長的荻(dí)草稈當筆,鋪沙當紙,教歐陽修寫字,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畫荻課子」的由來。
歐陽修後來在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瀧岡阡表》中,記述了幼時母親的諸多教導。「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壠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於汝父,知其一二,有待於汝也。」「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鄭氏常用歐陽觀生前的言行教育兒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養長輩不一定要衣食豐厚,重要的是要孝順,待人處事則要敦厚仁愛。
在母親的教導下,天資聰穎的歐陽修勤奮好學,叔叔給他留下的書籍很快便讀完。他還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歐陽修在洛陽僅3年,卻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總結,撰寫出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為後人津津樂道。
從洛陽起步,歐陽修書寫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雖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變法數次被貶,但他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導詩文革新,一生創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簡潔凝練、清新自然,開創了一代文風,留下《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名篇。他參與修訂《新唐書》、自著《新五代史》,還撰寫金石學著作《集古錄》,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件。
對於自己著述頗豐的原因,歐陽修在《歸田錄》中這樣解釋:「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尤可以屬思爾。」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騎馬、睡覺前、如廁時構思完成的。此話反映出他惜時如金的一貫作風,他總是在政務繁忙之餘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在《誨學說》中,他更用簡練的文字寫出深刻的道理,教誨人們只有「學」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為有德有才的「君子」。
歐陽修不僅勤勉有加,而且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帶著寡母和妻兒借住在衙門大院,還租住過破舊的民房,「牆壁豁四達,幸家無貯儲」,他42歲才在安徽買房置地。
為了避免有人變相行賄,歐陽修甚至連轄區內出產的東西都不買。侄子十二郎要從南方來看望他,他在家書《與十二侄》中特別囑託道:「昨書中言欲買硃砂來,吾不缺此物,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
「獎引後進」多舉賢才
《新唐書》修成後,按照以往的規矩,史書只署官階最高者的姓名,歐陽修的官階比宋祁高,歐陽修卻以宋祁「編修費時長,功甚偉大」改了規矩,於是《新唐書》的《紀》《傳》部分署名歐陽修,《列傳》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歐陽修成為北宋文壇公認的領袖,「以文章道德為一世宗師」,「天下翕然師尊之」。
「取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一頭地也。」歐陽修在給好友梅堯臣的信中這樣盛讚蘇軾,盡顯發現賢才後極度歡悅的心情。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賢者,他極力推薦,使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張載、程顥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
公元1041年,當時還默默無聞的曾鞏,給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表達政見。歐陽修讀後賞識不已,在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鞏擅長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屢試不第。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又把曾鞏納入門下。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公元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鳴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據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公元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舉薦。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之前,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不同而交怨,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並不因為他是政敵推薦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贊其「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極力舉薦,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另據《宋史·本傳》載,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歐陽修的胸禁、眼光和影響可見一斑。(記者 郭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