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一期|畢永蘭:幸福的一家

2021-01-09 澎湃新聞
【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一期|畢永蘭:幸福的一家

2021-01-06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

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家庭,是我們最早接受教育的環境,是傳承家教家風的核心場所,同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戰疫家庭故事」和「家風家訓故事」,以深度挖掘歷史名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抗疫家庭故事,同時,展示昆明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科學教子、勤勞致富、鄰裡互助、熱心公益等優秀有代表家庭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共同展現昆明風採。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家風家訓故事

家庭是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每個人最初的起點,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家訓,影響著和幫助著人一生,為幫助青少年兒童、家庭與社會共同學習進步,講好普通家庭的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共同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品質,共同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深入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今天,我們從昆明市嵩明縣楊橋街道白鶴社區居委會畢永蘭家庭的老照片中,一同感受最美家風。

拍攝於1984年

照片:畢永蘭家庭

來源:作者投稿

《幸福的一家》

作者:楊橋街道白鶴社區居委會 畢永蘭

家風是歷代古人的「戒尺」,也是文人墨客的「瑰寶,但它一定會是中華淵源流傳文化的寶貴「財富」。如果問家風是什麼,那麼我想更多的是言傳身教,上行下效的影響。

今年59歲的畢永蘭回憶,她是1990年參加工作,1990年4月至2003年4月任上甸心村婦代組長,歷任統計員、財務、小組支部書記;2003年至今任白鶴社區婦聯主席、報帳員、總會計等職務,已經工作了30個年頭。年輕時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管家庭,照顧孩子,做地裡田間的農活。遇上小組上有工作,更多時候是舍小家顧大家,先顧集體事情再忙家裡。工作中有苦有甜,更多時候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她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工作中,但對家人的陪伴也少了,心裡難免有一些愧疚。畢永蘭是個孝順的好媳婦,2000年她的婆婆患了二型糖尿病,對於一個70歲高齡的老人,生活起居更加離不開子女。因為丈夫的妹妹出嫁外村,照顧老人的職責更多的是夫妻倆。每天工作結束,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照看婆婆,因為婆婆糖尿病的原因,十四年如一日,每天親手把飯菜送到婆婆手上,還要幫婆婆打針,定期測量吃飯前後血糖情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014年畢永蘭婆婆因病去世,畢永蘭一家齊心為老人操辦了後事。

受畢永蘭的影響,家裡的兩個孩子也極為孝順、善良,從下到大都是村裡其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兩個孩子的學習基本不讓父母操心,回到家寫完作業就開始幫著做家務。父母還沒下班回來,廚房裡煮飯,洗菜,吃完飯洗碗,就是兄妹倆完成的。田間地裡的農活,兄妹倆也沒少做。父母經常對兄妹倆說的就是:「學生要好好學習,在學校團結同學,聽老師教誨。回到家中要幫助父母照顧生病的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體驗生活的不易,更要懂得珍惜。」兄妹倆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懂事,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兒子云南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從一名普通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考上事業單位,還努力提升自己,現在職就讀於雲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系,是三年級碩士生。女兒畢業於楚雄師範學院,現任中學數學教師。兄妹倆也常說:「我們今天的成績,是父母的成績,是父母身體力行教導我們,用心用情撫育我們的成果,父母才是我們倆的榜樣,我們一家更願為家鄉的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拍攝於2001年

大多數人在畢永蘭的這個年紀,已經含飴弄孫,承歡膝下了,但畢永蘭仍然堅守崗位,無暇照顧她可愛的孫子,對此,她有很多愧疚。但他的兒子理解他、支持她,他知道自己的母親多麼熱愛自己的工作。

在這樣三世同堂的家庭裡,我們能看到的是畢永蘭一家的孝、忠、愛,孝順老人、忠於工作、愛護彼此,這些品質經年累月的沉澱為一種家風。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幸福的家庭離不開好的家風。

你想聆聽更多家庭的故事嗎

「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

帶你感受家庭的力量

來源:昆明市婦聯、雲南兒童網

原標題:《【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一期|畢永蘭:幸福的一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家風潤童心 關愛護成長|「讓愛溫暖童心」特別行動「送家風故事...
    讓 愛 溫 暖 童 心 家風是什麼?家風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家庭故事,一段記憶。
  • 朱自清家書裡的家風故事
    原標題:朱自清家書裡的家風故事 寥寥數語的一封家書,崇德向善的家風流淌其中。 朱氏家風 其人心一身正氣,崇德向善,誠以待人,訥於言而實於行,上尊長輩,下示後代。 朱自清之孫:雖沒見過祖父,但時刻被家風浸潤著
  • 傳承好家風 分享好故事 | 勤儉,我家的一大家風
    說到家風,會有不少人以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家,那有什麼家風可言。其實,家風並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做事的標準,哪些事可做,哪些話可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人,這就是家風。
  • 傳承好家風 分享好故事|勤儉,我家的一大家風
    翁源昌家庭家風:勤儉導讀:我的父親、母親小時候生活在一個還比較富裕的家庭,但成家之後飽嘗生活酸苦,勤勞節儉是他們克服生活艱辛的一大法寶。父母的勤儉作風,對我們影響極為深刻,生活上克勤克儉,學習工作是勤奮刻苦。勤儉,是我家幾代人最為明顯的一個共同的生活態度與方式。說到家風,會有不少人以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家,那有什麼家風可言。
  • 新銳藝術呈現「心手相匯」故事 廣州太古匯8周年系列活動啟幕!
    廣州太古匯正式迎來8周年,開啟以「心手相匯」為主題的一系列「慶生」活動,致敬8年以來在廣州太古匯見證下的每一段美好的關係:無論是消費者與商場之間,或是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之間,美好的關係便是一路心手相匯,用心陪伴、牽手同行,令每段關係都始終保有如初的溫度和熱情。
  • 學榜樣家風家訓 做伊春最美家庭專欄(七)
    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以此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在2020年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伊春市婦聯在全市廣大家庭中開展「學榜樣家風家訓·做伊春最美家庭」活動,引領全市廣大家庭學習、效仿前輩先人的治家理念和方法,踐行家庭文明新風尚,講好家庭故事,做伊春最美家庭。
  • 【家風家訓】古訓:家族一代旺過一代的秘密!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 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愛為根。 子女是一家的天貴星,以孝為根。 孫輩是一家的天喜星,以順為根。 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天輔星,以義為根。
  • 南沙區東湧好家風第三屆水鄉集體婚禮昨日舉行
    央廣網廣州9月30日消息(記者官文清)據南沙區政府消息,舞臺劇精彩上演、鹹水歌聲悠揚、婚艇幸福巡遊……9月30日(農曆八月十一)上午,2017年南沙區東湧好家風第三屆水鄉集體婚禮在東湧鎮水鄉風情街親水平臺隆重舉行。在眾多領導嘉賓和親朋好友的見證下,來自南沙各行各業的12對新人喜結連理,用傳統喜慶的水鄉婚俗形式演繹屬於自己的浪漫婚禮。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幫扶的溫暖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幸福裡的故事》李晨王曉晨演繹青年奮鬥故事
    劇照  劇方供圖  《幸福裡的故事》用平民生活視角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講述了北京胡同裡,一群年輕人因高考成績不同而各自走向不同人生的故事。從已更新的內容來看,無論是一心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不放棄與命運抗爭的陳瓦兒,還是李牆緊跟改革開放的潮流下海工作,撈到人生第一桶金……《幸福裡的故事》圍繞著奮鬥的主題展開,跨越不同時代把青年群體的生活故事與成長故事漸次打開。  劇集在講述不同年輕人的奮鬥故事和情感成長外,也為展現北京時代變遷留足了描摹空間。
  • 「家風家訓」10句話,50個字,說透中國古代家風家訓
    司馬光告訴人們,「《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因為家風是世風之基」。千年來,我國共出版家風類專著120多部,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宋代朱熹《家訓》、晚清曾國藩《家書》……歷史表明:「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 備戰2020高考:關於「家風」主題的滿分作文
    家風已成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地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不可小覷的約束作用。家風教我們如何處世立身,治國持家,且日益成為整個社會文明的風向標。【運用例證法,列舉歷史上的大量事例,論述家風的內涵。】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舉凡德高望重的家庭和家族,皆以良好家風而備受社會推崇。
  • 【好家風好家訓】麻慄坡縣圖書館館長關文聞:「小家」寫在心裡...
    她整理編輯了《文山日報上的麻慄坡》信息資料,將1983年以來在《文山日報》上反映麻慄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新聞報導文章摘編、匯集成冊,並免費提供給群眾參閱,提供給麻慄坡縣政務網使用。她推介麻慄坡縣圖書館的35篇信息被文山新聞網、麻慄坡縣政務網、文山州圖書館採用。
  • 剛正之氣 大愛之情,平頂山日報兩代記者共話英雄文義民家庭好家風
    李:昌之20年前的報導和今天三位年輕記者的報導又一次感動讀者,不少人在誇讚英雄的家風,我們以兩代記者共話英雄好家風為主線,聊聊英雄的家風及傳承,是很有意義的事。好家風成就了英雄,英雄又用生命續寫了家風。先請昌之談談20年前和現在對英雄和他的家庭的感受,尤其是家風。
  • 家風,是歲月裡一盞長明的燈
    家風清正,國風廉明,如春風雨露般,滋養著錢家後人。他樹立的家風,培養的不是舊式家庭的孝子賢孫,而是新的國民。 少年強則國強。優良的家風,是一個家族之幸,更是一個國家之幸。家風,是歲月裡一盞長明的燈,見證著一個家族的源遠流長,輝映著家族成員共同的記憶、價值觀和身份歸屬。 平常人家的家風,一般重在家庭成員的行為舉止與倫理道德;而在背景顯赫的大家族,家風更會上升到社會與國家的高度。無論大家還是小家,家風之中,都有家族的根脈,有傳統中國存續的醇濃餘味。
  • 【年·記憶】新春佳節話家風
    一年一歲,時間的車輪,毫不客氣在人們臉上留下皺紋,時間可以從指間划過,卻無法抹去心底最深處的記憶,又是一年,我又回憶起那段美好的時光……2017年1月30日,農曆大年初三,按照慣例,崔玉芝老人一家祖孫四代又將團聚。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老人早早安排大兒子張羅:「從來都是你們忙活年飯,今年咱們在飯店聚餐,媽出錢。」
  • 「好家風好家訓」麻慄坡縣圖書館館長關文聞:「小家」寫在心裡...
    她整理編輯了《文山日報上的麻慄坡》信息資料,將1983年以來在《文山日報》上反映麻慄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新聞報導文章摘編、匯集成冊,並免費提供給群眾參閱,提供給麻慄坡縣政務網使用。她推介麻慄坡縣圖書館的35篇信息被文山新聞網、麻慄坡縣政務網、文山州圖書館採用。
  • 清風一縷入心間——讀《陳雲家風》《陳雲書風》
    《陳雲家風》一書通過對陳雲的夫人于若木、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採訪資料進行整理,把陳雲家風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多角度呈現給讀者。《陳雲書風》選取了陳雲不同歷史時期的題詞、文電、報告、批示和書信等70 多幅手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手跡背後陳雲的生平故事、情趣愛好,解讀他的思想主張和品格風範。
  • 【清明話追思】借清明祭祀樹良好家風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杜曉文 袁渺鑫)家風正,則子女興。好家風,是祖先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也是後代子孫人生路上的不竭動力。記者注意到,清明時節,不少市民都在祭祖的同時,回憶或重溫祖訓祖規,良好的家風,在祭祀活動中一代向一代傳遞。
  • 「軍民一家親 雙擁聖地情」——紅故事進軍營
    「軍民一家親 雙擁聖地情」——紅故事進軍營江山如畫軍旗揚,鐵流縱橫保四方;擁軍愛民諧新曲,軍民魚水情誼長。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3周年,7月31日下午,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聯合延安棗園革命舊址、延安南泥灣革命舊址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人民武裝部,開展「軍民一家親 雙擁聖地情」——紅故事進軍營活動。在軍人的頭腦中時刻有一根緊緊崩繃著的弦,一頭連著國家,一頭連著百姓。人民的幸福就是軍人的理想,人民的平安就是軍人的願望,人民的歡笑就是軍人的欣慰,人民的支持就是軍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