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到京城趕考時,被歐陽修誇「這後生善於讀書,善於運用知識」

2021-01-12 吳阿靜1

公元1056年,21歲的蘇軾從眉山到京城趕考,當時的考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以古代君王獎懲賞罰都是本著忠厚寬大的原則展開論述。

蘇軾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看法,其中還引用了一個典故:上古堯帝的時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個罪犯死刑,堯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懼怕皋陶執法太嚴苛,反而樂意看到堯帝寬仁的用刑方式。蘇軾的才學贏得在場考官一致認可,後來蘇軾也取得了好名次,但是文中提到的「皋陶」讓歐陽修百思不得其解。古人寫文都講究引經據典,饒是歐陽修這樣的文壇高手,也實在想不出「皋陶」是誰。

有一次,歐陽修碰巧遇到了蘇軾,於是問他,皋陶出自哪個典故?

這個人物本來是蘇軾編的,見歐陽修問,蘇軾瞎答了一個:在《三國志》孔融的故事裡面。只是蘇軾也沒想到,歐陽修真的去《三國志》裡找這個人,結果壓根沒找到,歐陽修再見到蘇軾時,又問皋陶是誰?蘇軾見瞞不下去了,只好告訴他,都是我編的。當然,蘇軾並沒有說的這麼直白,而是委婉的說:「當年曹操滅掉袁紹之後,將袁紹漂亮的兒媳婦賞賜給自己的兒子。孔融對此大為不滿說:當年武王伐紂,就將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忙問此事的典故出自哪裡。孔融說:想當然罷了,今天能發生這樣的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所以皋陶也是我想當然罷了」

歐陽修聽到後,反而高興地誇蘇軾,「這後生善於讀書,善於運用知識,舉一反三,以後寫文章一定會獨步天下。」

這一套6本詩詞集囊括了對後世詞文化影響深巨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李煜、納蘭容若、倉央嘉措,豪放派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古今語對照,更易我們了解每一顆偉大卻又敏感的心靈是如何蘊養成的!

在這個世上,嚮往自由的精神豐滿和骨感的現實殘酷,如同硬幣的正反面,不可分割!一個驕傲的人,一定是精神的遺世獨立,不必要處丟棄,必要處堅持,永遠不做那個滿面紅塵的妥協人!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卡就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職場中如何做到善於運用知識
    將書本、他人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樂水認同一句話「知識本身並無力量,善於運用知識才是力量。」用錯知識,後果可能很嚴重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
  • 蘇軾兩首詞,抒寫和歐陽修的師徒之情,其深情感人肺腑!
    對蘇東坡的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除了父母之外,就要屬恩師歐陽修了,還在少年求學時,蘇軾就對歐陽修、範仲淹等名家心嚮往之,嘉佑初年,蘇洵攜子進京趕考,蘇軾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特殊稱賞。當時的歐陽修已經是文壇盟主,一代宗室,竟然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如此讚賞,的確有慧眼識人的能力。
  • 蘇軾與歐陽修的交遊3
    元祐六年(1091),蘇軾任職歐公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潁州,思念歐陽修,於是作《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借著佳人對醉翁詞的歌唱來抒發自己對恩師的無限懷念。可以說,蘇軾以其極高的文學造詣回饋了歐陽修的學術理想。
  • 蘇軾科考耍小聰明,高中後還口出狂言,為何主考官歐陽修仍欣賞他
    蘇軾耍的小聰明,居然瞞過了主考官歐陽修。後來歐陽修左思右想想不明白,就向蘇軾請教,蘇軾居然還口出狂言。就算是這樣,歐陽修居然還不生氣,並且更加欣賞他。為了加重矛盾的張力,蘇軾用了「之三」,也就是兩個人都據理力爭,再三闡明自己的觀點。 歐陽修閱卷時讀到此句,深以為然,認為這條「典故」十分契合科考的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與當時的小試官梅堯臣都給出了極高評價。然而,這兩位學識淵博的先生,卻一直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蘇軾關於皋陶和堯帝的那句話並未找到出處。
  • 蘇軾和韻歐陽修的詞,是作繭自縛?還是難能可貴?
    四十三年後,也就是1091年,五十六歲的蘇軾來到潁州做知州,和韻了這一首詞。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蘇軾到任潁州時是八月下旬,此時已是深秋,因此稱「霜餘」。
  • 善於運用底線思維
    原標題:善於運用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蘊含著前瞻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積極防禦意識,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量變與質變的原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告誡全黨要樹立底線思維,多次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 烏臺詩案,流放海南,蘇軾從未絕望
    當時的主考官,正當時北宋的文壇之首——歐陽修;而筆試官則是詩壇宿將——梅堯臣,蘇軾初現鋒芒即遇伯樂,考試之途順風順水,一路如大鵬般扶搖直上九萬裡,而歐大考官遇到自己心儀的考生,自然不吝稱讚。在他的吹捧下,蘇同學一時間風頭出盡,甚至成為了京城的風雲小人物。世人看蘇軾,似乎只是個有才華且運氣好的年輕人。
  • 蘇軾懷念恩師,寫下一首詞,句句發自肺腑,讀後令人動容!
    縱觀蘇軾的一生,其恩師歐陽修無疑對他行文、為政、處事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自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兩人又因政見相同,詩文相和,遂成為忘年之交。但在蘇軾心中,他對恩師歐陽修,始終是抱有崇敬之心的。
  • 蘇軾在經歷風雨後,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教會人們逆境生存!
    宋朝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蘇軾,他的優秀作品被後世所弘揚,但是他的背後,也曾經歷了太多的事情。蘇軾在經歷風雨後,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教會人們逆境生存!這首詩是蘇軾當年和友人一起出去玩耍,忽然碰到颳風下雨,不巧的是,拿著雨具的人都已經走了。這時候,跟蘇軾一起淋雨的人狼狽不堪,根據當時的場景想像,肯定都是為了躲雨而焦急萬分。
  • 【微觀點】善於學習,就是善於進步
    實踐證明,黨員幹部如果沒有好學的精神,把學習當成負擔或者感到可有可無,時間久了,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就會渾渾噩噩,無所作為,就無法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法肩負起重任。  「善於學習,就是善於進步。」本領不是天生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才會有所長進、有所提高。
  • 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歐陽修的學生蘇軾,曾三次來到平山堂。熙寧四年(1071),蘇軾離開京城汴梁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中途經過揚州時,蘇軾都曾來平山堂憑弔歐陽修。蘇軾在《西江月》一詞中寫道:「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 歐陽修《浪淘沙》詞賞,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與友人梅堯臣在洛陽東城故地重遊時候,有感而發創作的詞文。作者通過「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這句詩,抒發了自己對人生聚散無常的感嘆。歐陽修為何會突然產生這樣的感概呢?
  • 努力掌握和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
    習近平同志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謀劃工作:一是注重運用「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例如,在談到黨員、幹部的「本領恐慌」問題時,他說:「從總體上看,與今天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們的本領有適應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的一面。特別是隨著形勢和任務不斷發展,我們適應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適應的一面正在上升。」二是運用重點論,找突出問題、抓關鍵問題。
  • 蘇軾一首懷念恩師歐陽修的詞,情深意長,師徒之情感人肺腑!
    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蘇軾出任潁州知府。其時詞人年逾六旬,已進入人生暮年,又逢再次被貶潁州,遙想恩師歐陽修當年在潁州的德行偉績,反觀自己的潦倒落魄,由觀月而懷人,由懷人而傷己,不禁有感而發,步歐公原韻創作此詞,以表達對已故恩師的深切追思與人生慨嘆。
  • 歐陽修的自守與識才(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寡母「畫荻」自幼苦讀  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23歲的歐陽修中進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歐陽修在洛陽「守」了3年,邁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歐陽修是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其父親歐陽觀也曾在綿州(今四川綿陽)任推官,主管刑獄。歐陽修出生於綿陽,可他4歲時,父親便患重病去世了。
  • 大詩人蘇軾,一位汪洋肆意的奇才,一生卻仕途坎坷
    蘇軾出生於公元1037年,曾經擔任過禮部的員外郎,在王安石的新政中,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上書當時的統治者,不料卻招到了統治者的貶官,蘇軾之後漂泊不定,那滿身的才華卻壯志難酬。1079年蘇軾因為寫詩嘲諷當今的政治,於是他又被貶謫到了黃州。但是不久之後,蘇軾又被召回到京城,擔任工充的翰林學士。
  • 李軍: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切實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並身體力行,為全黨樹立了典範。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錯綜複雜的形勢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艱巨繁重的任務,領導幹部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於辯證思維的思想和方法,對於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履行領導職責、推動改革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貳
    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繫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 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 中外歷史上的今天:蘇軾生於眉州、戴高樂就任第五共和國總統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揩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
  • 蘇軾在給兒子洗澡時隨手寫一詩,普通人只當熱鬧,聰明人看出門道
    真正不朽的名篇,不在於辭藻華麗,賣弄文採,真正偉大的文豪,善於用最樸實淺顯的語言,寫出最動人的文字、最真摯的情感、以及最直擊人心的道理,白居易如此,蘇軾亦然。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的詩詞文章,大多都是這樣的直白之筆,但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小徑之後,別有洞天。(蘇軾畫像)縱觀蘇軾所有作品,把這種極簡風格運用到極致的當屬《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