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6年,21歲的蘇軾從眉山到京城趕考,當時的考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以古代君王獎懲賞罰都是本著忠厚寬大的原則展開論述。
蘇軾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看法,其中還引用了一個典故:上古堯帝的時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個罪犯死刑,堯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懼怕皋陶執法太嚴苛,反而樂意看到堯帝寬仁的用刑方式。蘇軾的才學贏得在場考官一致認可,後來蘇軾也取得了好名次,但是文中提到的「皋陶」讓歐陽修百思不得其解。古人寫文都講究引經據典,饒是歐陽修這樣的文壇高手,也實在想不出「皋陶」是誰。
有一次,歐陽修碰巧遇到了蘇軾,於是問他,皋陶出自哪個典故?
這個人物本來是蘇軾編的,見歐陽修問,蘇軾瞎答了一個:在《三國志》孔融的故事裡面。只是蘇軾也沒想到,歐陽修真的去《三國志》裡找這個人,結果壓根沒找到,歐陽修再見到蘇軾時,又問皋陶是誰?蘇軾見瞞不下去了,只好告訴他,都是我編的。當然,蘇軾並沒有說的這麼直白,而是委婉的說:「當年曹操滅掉袁紹之後,將袁紹漂亮的兒媳婦賞賜給自己的兒子。孔融對此大為不滿說:當年武王伐紂,就將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忙問此事的典故出自哪裡。孔融說:想當然罷了,今天能發生這樣的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所以皋陶也是我想當然罷了」
歐陽修聽到後,反而高興地誇蘇軾,「這後生善於讀書,善於運用知識,舉一反三,以後寫文章一定會獨步天下。」
這一套6本詩詞集囊括了對後世詞文化影響深巨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李煜、納蘭容若、倉央嘉措,豪放派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古今語對照,更易我們了解每一顆偉大卻又敏感的心靈是如何蘊養成的!
在這個世上,嚮往自由的精神豐滿和骨感的現實殘酷,如同硬幣的正反面,不可分割!一個驕傲的人,一定是精神的遺世獨立,不必要處丟棄,必要處堅持,永遠不做那個滿面紅塵的妥協人!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卡就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