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寶太監鄭和曾7下西洋,他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留下足跡的同時,也與其締結了友好的邦交關係,可謂收穫滿滿。然而,與下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相比,鄭和所換來的東西,卻顯得不是那麼珍貴了。於是,便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鄭和為何不去開闢新大陸,建立海外殖民地?
實際上,鄭和不是不想建立,而是壓根不必要。《明史》中記載:「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太祖在對外關係上,也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不過他的做法,卻是積極、主動、平和的。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他想締造一個有等級秩序、和諧的理想社會,並不想依靠武力統治外邦,不過,適當地秀肌肉還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當然,理念固然重要,但考慮實際則更加重要。東南亞地區物產豐富,地理位置也不錯,既沒有大國,又沒有實力強勁的軍隊,可以說,鄭和若要在這裡開闢海外殖民地,一點問題都沒有。不過,這裡卻有幾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一是瘴氣、二是熱帶疾病、三是補給、四是當地土著的反撲。可以想像,如果鄭和在東南亞駐軍,不但半點好處沒撈到,反而要賠上幾條性命,誰願意做虧本的買賣?
此外,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明朝本身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根本不缺少什麼生活必需品,完全能實現自產自足。要知道,歷史上所有的侵略、擴張、殖民行為,幾乎都是建立在物質利益驅動基礎上的,簡而言之,就是國家原有的客觀條件已經不能滿足國民的迫切需要。所以說,除非明王朝真到了生產資料無法維持國家穩定之時,才會想辦法開拓海外殖民地,到了那時,也沒了做生意的必要,直接搶就好。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北方遊牧民族屢次進犯邊境,不也是為了搶奪生產資料麼?他們已經喪失了貿易的成本,只有靠劫掠才能生存下去。實際上,大明軍隊實力強勁,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地在海外搶奪,而且鄭和下西洋期間也沒少打仗: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於都市;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
上文提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共有兩個,一是貿易、二是秀肌肉,據史料記載,鄭和的船隊規模極為龐大,船上不但搭乘著約27800名精銳戰士,還有各種中原特產,比如絲綢、瓷器、茶葉等。除此之外,必要的金銀也是少不了的,因為金屬貨幣乃是全世界的硬通貨,無論到哪都能用。於是,有不少小國都在暗中打鄭和船隊的主意,但由於實力的差距,都讓鄭和給滅了。
最後,鄭和船隊大多是硬帆的平底福船,具有航行平穩、載重量大的特點,抗風浪的能力很弱。因此,鄭和一直在沿著海岸線航行,並沒有駛入大洋深處,當然了,若他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殖民,想必也不會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