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不開闢新大陸,也沒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2021-01-13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三寶太監鄭和曾7下西洋,他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留下足跡的同時,也與其締結了友好的邦交關係,可謂收穫滿滿。然而,與下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相比,鄭和所換來的東西,卻顯得不是那麼珍貴了。於是,便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鄭和為何不去開闢新大陸,建立海外殖民地?

實際上,鄭和不是不想建立,而是壓根不必要。《明史》中記載:「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太祖在對外關係上,也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不過他的做法,卻是積極、主動、平和的。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他想締造一個有等級秩序、和諧的理想社會,並不想依靠武力統治外邦,不過,適當地秀肌肉還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當然,理念固然重要,但考慮實際則更加重要。東南亞地區物產豐富,地理位置也不錯,既沒有大國,又沒有實力強勁的軍隊,可以說,鄭和若要在這裡開闢海外殖民地,一點問題都沒有。不過,這裡卻有幾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一是瘴氣、二是熱帶疾病、三是補給、四是當地土著的反撲。可以想像,如果鄭和在東南亞駐軍,不但半點好處沒撈到,反而要賠上幾條性命,誰願意做虧本的買賣?

此外,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明朝本身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根本不缺少什麼生活必需品,完全能實現自產自足。要知道,歷史上所有的侵略、擴張、殖民行為,幾乎都是建立在物質利益驅動基礎上的,簡而言之,就是國家原有的客觀條件已經不能滿足國民的迫切需要。所以說,除非明王朝真到了生產資料無法維持國家穩定之時,才會想辦法開拓海外殖民地,到了那時,也沒了做生意的必要,直接搶就好。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北方遊牧民族屢次進犯邊境,不也是為了搶奪生產資料麼?他們已經喪失了貿易的成本,只有靠劫掠才能生存下去。實際上,大明軍隊實力強勁,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地在海外搶奪,而且鄭和下西洋期間也沒少打仗: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於都市;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

上文提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共有兩個,一是貿易、二是秀肌肉,據史料記載,鄭和的船隊規模極為龐大,船上不但搭乘著約27800名精銳戰士,還有各種中原特產,比如絲綢、瓷器、茶葉等。除此之外,必要的金銀也是少不了的,因為金屬貨幣乃是全世界的硬通貨,無論到哪都能用。於是,有不少小國都在暗中打鄭和船隊的主意,但由於實力的差距,都讓鄭和給滅了。

最後,鄭和船隊大多是硬帆的平底福船,具有航行平穩、載重量大的特點,抗風浪的能力很弱。因此,鄭和一直在沿著海岸線航行,並沒有駛入大洋深處,當然了,若他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殖民,想必也不會多困難。

相關焦點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那麼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資料已經被銷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成了一個謎。有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尋人說。有傳言說,建文帝並沒有在晉南戰役後死去,而是在宮廷人士的幫助下流亡海外。因此,一些學者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下令尋找建文帝的。
  • 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只帶老婦不帶少女,是為了利用老婦一項絕技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在擊敗侄兒朱允炆,取得成功即位後第三年,便派遣了史上最為知名的鄭和航隊,七次下西洋,美名其曰:揚大明國威。但是,這一說法很多人猜疑,僅僅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用意也許是為了找尋生死不明的朱允炆。
  • 鄭和七次下西洋,給永樂帝帶回來了什麼好玩的?說不定你都見過
    傳說,永樂帝登基之後,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於是命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將建文帝捉回來。從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6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南端。鄭和雖然是個太監,但看看他生平所作所為,誰能不誇他一句,這是個真爺們!第一次下西洋,鄭和招降了一個叫陳祖義的海盜,沒想到陳祖義是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違背父命開海禁,鄭和下西洋的背後,朱棣到底有哪些隱情?
    朱棣為何要下西洋,開海禁  話說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朱允炆見大勢已去,拔刀準備自盡。翰林院編修程濟急忙上前勸阻,建議他化妝出逃。  所以,人們猜測朱棣借著派鄭和下西洋作為由頭,實則去尋找朱允文的下落,以免他東山再起。但單單為尋找朱允炆,恐怕還沒有必要三番五次的長途出海。那麼,朱棣到底為何要下令出使西洋呢?  朱棣是一個善於鞏固皇權的皇帝,他編修《永樂大典》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集中世人全部文獻,讓人們看到了他在文化治國上的能力。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在其後的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四年、永樂十九年,鄭和五下西洋。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
    鄭成功七下西洋收復了臺灣,被我們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帶著使命的,有的人認為他是下西洋,與沿線國家之間增加經濟和政治的往來,這的確是其中的使命之一,但是在背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後來他聽了侍從的建議,新皇帝登基要讓老百姓知道新的皇帝更加的愛戴百姓,於是讓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意思是抓到人之後立即格殺勿論,在對外宣布時就說建文帝已經自殺身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鄭和要下七次西洋呢?就是害怕有一天建文帝突然死而復活,然後他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反而會被當成亂臣賊子,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 鄭和下西洋,捉了只麒麟獻給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崛起於微末之間,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由於太子朱標早死,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稱明惠宗。但朱允炆削藩失敗,反被燕王朱棣起兵篡位成功,史稱靖難之役。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鄭和到了滿刺加,受到了國王及大臣們的熱情接待。國王身著盛裝,親自帶儀仗隊迎至港口。鄭和遞交了永樂皇帝的國書,向國王贈送了銀印、服裝及其它一些優厚的禮物,還在當地立碑耘紀念。滿利加國王對鄭和的遠航十分支持,除了提供一些物資作為補充,還幫助鄭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存放貨物的倉庫。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
  • 究竟是什麼讓鄭和能夠七下西洋? - 科技頻道·南方網·WWW.SOUTHCN...
    待冬季季風一來,船隊便立即「直掛雲帆濟滄海」,他們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佔城,接著訪問東南亞各國,隨後進入印度洋,最遠時曾到達非洲東岸……  在600年前,鄭和先後7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其中最多一次竟有208艘船一起航行。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個偉大創舉。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在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鄭和病逝,副使王景弘率軍返回。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朱瞻基讓王景弘繼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率隊第八次下西洋。當王景弘歸來之時已是宣德十年底。  鄭和是在朱棣的支持下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曾終止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又重新授命鄭和和王景弘下西洋,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又終止下西洋。這麼看來下不下西洋似乎是皇帝的個人喜好決定的。其實不然,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9歲,還不能明辨是非,下令終止下西洋的應該是朝中以三楊為首的文臣。所以,明朝這4個皇帝中真正不熱衷於下西洋的只有朱高熾。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劉家港是隸屬於劉河鎮的一個大型港口,同時劉家港也是屬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太倉。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15世紀到17世紀,西方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西方各個國家,因為嚮往遍地真金白銀的東方國度,開始不斷派出船隻來探索世界,正是在這期間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然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水手在航行中像是消耗品一樣大量死去,平均死亡率超過40%。
  • 佛教:媽祖娘娘,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據說在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
  • 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見證鄭和和平之旅歷史
    點擊進入>>>    人民網庫爾勒7月12日電 在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前幾年曾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的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被專家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從阿拉伯世界帶回來的,從而使這部世界上最小的《古蘭經》成為鄭和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貢獻的珍貴文物和歷史佐證,在「和平之旅」中傳播伊斯蘭文化方面扮演了歷史性角色。
  • 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媽祖改變中國歷史
    平風浪、鬥海盜:中外文明交流史上最重要的神祗明代鄭和下西洋,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壯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跨時代的一頁,翻閱明代史書,都知道鄭和開拓之功,卻不知鄭和七次下西洋都與媽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屢次的航行過程之中,媽祖護佑能力不獨限於本土,而是如影隨形於整個鄭和船隊之中,可稱得上是鄭和下西洋的保護神。
  • 每年酬神演戲150多天,與鄭和密切聯繫,一種豐富的宗教文化
    石鼓廟的布局是從明嘉靖年間保留至今的,由晉江明代忠臣莊用賓對當時坍塌比較嚴重的石鼓廟進行出資重修後,把諸神請到兩側,在中間建立鄉約所,即現在的鄉賢祠,且立鄉賢夏秦、李聰祭祀,以作鄉人楷模。目的是要告訴鄉人,鄉約所是個神聖的地方,兩側都有神靈庇佑。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 當初,清朝無數次在海上戰敗,海軍敗了一次又一次,籤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而大明,有著當時最厲害的海軍,實力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