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

2021-01-09 大壯的歷史圖書館

鄭成功七下西洋收復了臺灣,被我們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帶著使命的,有的人認為他是下西洋,與沿線國家之間增加經濟和政治的往來,這的確是其中的使命之一,但是在背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

因為明成祖朱棣當時作為最大的藩王,由於他的外甥建文帝聽信身邊大臣的建議要進行削蕃,建文帝的叔叔燕王當時屬於最大的藩王,想要將權力收到自己手中,首先要把最大的藩王拿下才行,一旦將最大的藩王打掉,其他的藩王也就不攻自破了,那一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名義上進行清君側為皇帝掃清身邊的奸臣,實質上兵指南京。

由於燕王朱棣的軍隊經常南徵北戰,士兵們的士氣非常的旺盛,而建文帝的軍隊們長久疏遠於戰爭,導致燕王朱棣進攻時,守城的士兵們不能夠敵,才讓燕王長驅直入,當燕王一群人趕到宮殿時,宮殿被一把大火燒成灰燼,而其中有兩具屍體被燒成焦炭,朱棣想的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想順利的登上皇帝的位置,起碼要名正言順才行。 後來他聽了侍從的建議,新皇帝登基要讓老百姓知道新的皇帝更加的愛戴百姓,於是讓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意思是抓到人之後立即格殺勿論,在對外宣布時就說建文帝已經自殺身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鄭和要下七次西洋呢?就是害怕有一天建文帝突然死而復活,然後他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反而會被當成亂臣賊子,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在當時燕王攻進來的時候就已經自殺身亡了,有些學者則認為,他逃到了民間成為了普通老百姓,再也不理會政治的錯綜複雜,從此悠然自得的過著農夫的生活。 不管怎樣,在哪個時代、特別是君王的宗親,其實他們過的生活並不比普通老百姓有太多的舒服和安逸,整天擔心有人會謀反、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四分五裂,那樣是帝王所不允許發生的。

相關焦點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那麼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資料已經被銷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成了一個謎。有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尋人說。有傳言說,建文帝並沒有在晉南戰役後死去,而是在宮廷人士的幫助下流亡海外。因此,一些學者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下令尋找建文帝的。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在其後的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四年、永樂十九年,鄭和五下西洋。
  • 鄭和七次下西洋,給永樂帝帶回來了什麼好玩的?說不定你都見過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學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不過民間最喜歡的一個說法,顯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金陵城,改年號為永樂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離奇失蹤,火中有一具男性屍骨,卻不能斷定是否是建文帝本人。
  • 違背父命開海禁,鄭和下西洋的背後,朱棣到底有哪些隱情?
    所以,人們猜測朱棣借著派鄭和下西洋作為由頭,實則去尋找朱允文的下落,以免他東山再起。但單單為尋找朱允炆,恐怕還沒有必要三番五次的長途出海。那麼,朱棣到底為何要下令出使西洋呢?  朱棣是一個善於鞏固皇權的皇帝,他編修《永樂大典》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集中世人全部文獻,讓人們看到了他在文化治國上的能力。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
  •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竟一直攜帶這幾種人,靠他們傳播明朝強大
    明朝時期,我國的海運很是發達,當然是前期的時候,中後期就閉關鎖國了,雖然還出海,但已經失去了那個開拓海域的心了,明朝出海最大標誌事件便是「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七下西洋都帶了那些人呢?為什麼靠他們傳播明朝的強大呢?
  • 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不開闢新大陸,也沒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眾所周知,三寶太監鄭和曾7下西洋,他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留下足跡的同時,也與其締結了友好的邦交關係,可謂收穫滿滿。然而,與下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相比,鄭和所換來的東西,卻顯得不是那麼珍貴了。於是,便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鄭和為何不去開闢新大陸,建立海外殖民地?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在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鄭和病逝,副使王景弘率軍返回。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朱瞻基讓王景弘繼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率隊第八次下西洋。當王景弘歸來之時已是宣德十年底。  鄭和是在朱棣的支持下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曾終止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又重新授命鄭和和王景弘下西洋,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又終止下西洋。這麼看來下不下西洋似乎是皇帝的個人喜好決定的。其實不然,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9歲,還不能明辨是非,下令終止下西洋的應該是朝中以三楊為首的文臣。所以,明朝這4個皇帝中真正不熱衷於下西洋的只有朱高熾。
  • 鄭和七下西洋為什麼每次都能安全往返?
    鄭和七下「西洋」都能安全往返,與明朝船隊先進的導航技術是分不開的。首先是「牽星術」。這是一種通過測定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定位的方法。牽星的時候,船師把牽星板的中心穿一根小繩,小繩的長度是自人眼到手執木板伸直的距離,大約是72釐米。
  • 鄭和下西洋,捉了只麒麟獻給朱棣
    他留下六個令人驚嘆的傑作,北京皇宮、萬裡長城、鄭和航海、大運河、永樂大典以及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萬裡長城皇宮是朱棣對外宣揚正統地位的核心;大報恩寺是其企圖懺悔殺戮的地點;長城是保護國土的屏障;鄭和航海是拓展其權力範圍的活動
  • 究竟是什麼讓鄭和能夠七下西洋? - 科技頻道·南方網·WWW.SOUTHCN...
    後來西方的航海,哥倫布最多時船舶也不過17艘,最少時只有3艘,達伽馬是4艘,麥哲倫環球航行時有5艘,且它們的噸位大小均無法與鄭和船隊中的寶船(即帥船)匹敵。  正因如此,人們在嘆服之餘,都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什麼讓鄭和能夠七下西洋?為什麼只有當時的中國人能完成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劉家港是隸屬於劉河鎮的一個大型港口,同時劉家港也是屬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太倉。
  • 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只帶老婦不帶少女,是為了利用老婦一項絕技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在擊敗侄兒朱允炆,取得成功即位後第三年,便派遣了史上最為知名的鄭和航隊,七次下西洋,美名其曰:揚大明國威。但是,這一說法很多人猜疑,僅僅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用意也許是為了找尋生死不明的朱允炆。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眾所周知,在明朝永樂帝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僅是因為鄭和本人優秀,最重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有著世界上最厲害的海軍。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說到太倉,當地人會自豪地說起鄭和的故事。是的,這裡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從元代開始,漕運開通,當地劉家港就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詩人袁子英有詩曰:「巨艘萬斛檣林林,象犀翠羽珠貝金 」,讚嘆的便是劉家港的往昔繁華。如今太倉建有鄭和主題公園,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那段歷史。公園內鄭和銅像高18米、重50餘噸,為國內最大。
  • 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見證鄭和和平之旅歷史
    點擊進入>>>    人民網庫爾勒7月12日電 在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前幾年曾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的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被專家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從阿拉伯世界帶回來的,從而使這部世界上最小的《古蘭經》成為鄭和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貢獻的珍貴文物和歷史佐證,在「和平之旅」中傳播伊斯蘭文化方面扮演了歷史性角色。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首先在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雙方就不是同一個級別,鄭和的船隊有27800餘人,其中大多是官兵,組織嚴密,各司其職,甚至舵手能夠區分海域來掌舵,在東亞、東南亞由中國人來掌舵,而進入了西亞和印度洋舵手就會換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同地區不同的人來掌舵藉此來降低航行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