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七下西洋收復了臺灣,被我們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帶著使命的,有的人認為他是下西洋,與沿線國家之間增加經濟和政治的往來,這的確是其中的使命之一,但是在背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
因為明成祖朱棣當時作為最大的藩王,由於他的外甥建文帝聽信身邊大臣的建議要進行削蕃,建文帝的叔叔燕王當時屬於最大的藩王,想要將權力收到自己手中,首先要把最大的藩王拿下才行,一旦將最大的藩王打掉,其他的藩王也就不攻自破了,那一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名義上進行清君側為皇帝掃清身邊的奸臣,實質上兵指南京。
由於燕王朱棣的軍隊經常南徵北戰,士兵們的士氣非常的旺盛,而建文帝的軍隊們長久疏遠於戰爭,導致燕王朱棣進攻時,守城的士兵們不能夠敵,才讓燕王長驅直入,當燕王一群人趕到宮殿時,宮殿被一把大火燒成灰燼,而其中有兩具屍體被燒成焦炭,朱棣想的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想順利的登上皇帝的位置,起碼要名正言順才行。 後來他聽了侍從的建議,新皇帝登基要讓老百姓知道新的皇帝更加的愛戴百姓,於是讓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意思是抓到人之後立即格殺勿論,在對外宣布時就說建文帝已經自殺身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鄭和要下七次西洋呢?就是害怕有一天建文帝突然死而復活,然後他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反而會被當成亂臣賊子,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在當時燕王攻進來的時候就已經自殺身亡了,有些學者則認為,他逃到了民間成為了普通老百姓,再也不理會政治的錯綜複雜,從此悠然自得的過著農夫的生活。 不管怎樣,在哪個時代、特別是君王的宗親,其實他們過的生活並不比普通老百姓有太多的舒服和安逸,整天擔心有人會謀反、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四分五裂,那樣是帝王所不允許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