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2021-01-09 丙叔看歷史

滿刺加是15世紀初在馬來亞半島興起的一個小國家制著巴門甲海峽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咽喉。明成祖即位後,曾經派過使者訪問這個國家。鄭和到了滿刺加,受到了國王及大臣們的熱情接待。國王身著盛裝,親自帶儀仗隊迎至港口。鄭和遞交了永樂皇帝的國書,向國王贈送了銀印、服裝及其它一些優厚的禮物,還在當地立碑耘紀念。

滿利加國王對鄭和的遠航十分支持,除了提供一些物資作為補充,還幫助鄭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存放貨物的倉庫。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

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鄭和船隊在這裡與商人們貿易時,先約定議價的時間,到時候,由船隊的書算手與對方的商人對帶去的貨物一一議價,寫成合同,雙方各存一份。之後,雙方一擊掌,價格就定下來了,以後再不改變。到了選定日期,再按原來的議價交換各自的貨物,進行貿易。

結束了對古裡的訪問,船隊準備返航回國,古裡國王給明朝皇帝贈送了一條寶帶,這是古盟國的工匠用五十兩赤金抽絲編織而成的,寶帶鑲有各種不同的珍寶,十分貴重。返航途經舊港(今屬印度尼西亞)時,鄭和的船隊遭到了海盜的襲擊。舊港有一個頭目叫陳祖義,一貫在當地稱王稱霸。他得知鄭和的寶船要來舊港,企圖藉此機會發一筆橫財,便暗中策劃搶劫。這個陰謀恰好被舊港的一個愛國華僑施進卿知曉,當鄭和船隊來到後,施進卿立即設法報告了鄭和。

當天夜晚,海面上漆黑一片,海風大作,海浪呼嘯,陳祖義帶著一隊快船,偷偷駛向鄭和乘坐的寶船。當匪船靠近寶船時,鄭和和號令,火銃齊發,頃刻間海面上煙霧瀰漫,鐵砂如急雨般地射向匪徒。匪徒們有的掉進海裡,有的想逃走。這時鄭和指揮兵士點燃起火把,令戰船將匪船圍住。勇敢的士兵跳上匪船,活捉了陳祖義。鄭和為海上的客商除了一個大害,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從此,海道暢通無阻。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鄭和順利返回中國。與鄭和道來的,還有各國國王派來的使者。永樂皇帝熱情接待了這批友好的使者,他看到各國贈送的禮物,感受到了西洋各國虔誠的態度,內心充滿了喜悅,鄭和還將海盜陳祖義押解到南京,被永樂皇回國以後,鄭和馬上進行第二次遠航的準備。這年冬天,當朔風颳起的時候,他率領船隊又出發了。永樂皇帝要他送那些外國來的使節回國,順便再做第二次訪問。這次出使,所到國家有佔城、暹羅(今泰國)、爪哇、錫蘭、柯枝(今印度柯林)、古裡等國。

第二次歸國途中,鄭和在錫蘭作了停留。他代表明朝政府向錫蘭的一座寺廟送了很多的金銀供器、蠟燭、檀香等札物。鄭和兩次下西洋後,東南亞地區許多國家和明王朝建立了好關係。明成祖感到出使西洋有利於鞏固大明江山,於是派他三次出使西洋各國。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秋,鄭和又率領船隊出發了。再赴錫蘭時、這裡的國王卻起了貪心,想劫掠鄭和的船隊。鄭和見情況不妙,趕忙離開了。當鄭和返航經過這裡時,國王騙他們進城,讓王子向鄭和索要財寶,同時派出軍隊劫掠鄭和的加隊鄭和發覺後,立即趕回船隊,這時道路已被截斷。鄭和別無良策、率領了兩千人馬攻進了王宮,活捉廠錫蘭國王,並把他帶回到南京。永樂皇帝認為鄭和做得對。後來,朝廷還是把錫蘭國王改了回去。鄭和也贊成這樣處理。錫蘭國王有感於明王朝的寬恕,從此一直很友好、兩國不斷互派使臣。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的29年時間內,鄭和七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豐湖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的最後一次航行是在立德六年(公元1431年)。當時,永樂皇帝已經去世,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也去世了。仁宗的兒子繼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頭髮花白的鄭和仍然壯心不已。愉快地接受了第七次遠航的任務。他到處物色各方面人材,為準備船隻和物資不停地奔波經過半年多時同的準備,年底時。鄭和率船隊在南京龍灣(今下關)出發。

這次遠航他到的地方最多,範圍最廣,幾乎走遍了北印度沿岸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和本州東岸的國家。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七月,鄭和回到南京。第二年,這位優秀的航海家病逝於南京,終年64歲。鄭和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航海事業,在與驚濤駭浪的搏鬥中,他表現出了卓越的組織指揮能力和不畏艱險的英雄本色。他和他的助手們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資料。鄭和七下西洋的貢獻,後世的人們一直銘記在心。

相關焦點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那麼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資料已經被銷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成了一個謎。有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尋人說。有傳言說,建文帝並沒有在晉南戰役後死去,而是在宮廷人士的幫助下流亡海外。因此,一些學者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下令尋找建文帝的。
  • 鄭和七次下西洋,給永樂帝帶回來了什麼好玩的?說不定你都見過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學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不過民間最喜歡的一個說法,顯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金陵城,改年號為永樂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離奇失蹤,火中有一具男性屍骨,卻不能斷定是否是建文帝本人。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在其後的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四年、永樂十九年,鄭和五下西洋。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
    鄭成功七下西洋收復了臺灣,被我們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帶著使命的,有的人認為他是下西洋,與沿線國家之間增加經濟和政治的往來,這的確是其中的使命之一,但是在背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後來他聽了侍從的建議,新皇帝登基要讓老百姓知道新的皇帝更加的愛戴百姓,於是讓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意思是抓到人之後立即格殺勿論,在對外宣布時就說建文帝已經自殺身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鄭和要下七次西洋呢?就是害怕有一天建文帝突然死而復活,然後他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反而會被當成亂臣賊子,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食物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歐洲船隊在航行途中,水手們只有幹硬的像是磚頭一般的麵包可以啃,很難得到蛋白質的補充,更不要說蔬菜了,食物的單一性導致水手在海上的營養極不均衡,單是缺乏維生素C帶來的壞血症在整個航海時代就帶走了超過百萬的歐洲水手的性命。而反觀鄭和的船隊,食物從來就不是問題,不僅各種肉類能夠得到滿足,蔬菜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在東南亞地區還能夠吃到各類新鮮的水果。
  • 違背父命開海禁,鄭和下西洋的背後,朱棣到底有哪些隱情?
    所以,人們猜測朱棣借著派鄭和下西洋作為由頭,實則去尋找朱允文的下落,以免他東山再起。但單單為尋找朱允炆,恐怕還沒有必要三番五次的長途出海。那麼,朱棣到底為何要下令出使西洋呢?  朱棣是一個善於鞏固皇權的皇帝,他編修《永樂大典》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集中世人全部文獻,讓人們看到了他在文化治國上的能力。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究竟是什麼讓鄭和能夠七下西洋? - 科技頻道·南方網·WWW.SOUTHCN...
    中國人通過長期積累的航海經驗,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通過觀測日月星辰來測定船的位置,確定船舶航行的方向。鄭和下西洋時代,人們不僅可以觀測天體以辨航向,而且還能夠用儀器測量天體的高低來定船位。鄭和船隊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儀器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極大的提高了測船位和航向精確程度,形成了觀測「星鬥高低,度量遠近」的過洋牽星術。
  • 鄭和下西洋,捉了只麒麟獻給朱棣
    他留下六個令人驚嘆的傑作,北京皇宮、萬裡長城、鄭和航海、大運河、永樂大典以及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萬裡長城皇宮是朱棣對外宣揚正統地位的核心;大報恩寺是其企圖懺悔殺戮的地點;長城是保護國土的屏障;鄭和航海是拓展其權力範圍的活動
  • 「我的航海夢」——青少年主題徵文一等獎獲獎作品賞析
    那就讓我們去航海吧,在航海中去認識、利用、開發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海洋世界!  從前,航海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但鄭和下西洋,開闢了絲綢之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神奇的傳奇故事。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自永樂三年開始,在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支持下,鄭和前後七次受命下西洋,他的足跡踏遍亞非30多個國家。因為鄭和,大明曾經開眼看世界,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經濟、文化、政治財富,影響極為深遠。後人也對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津津樂道。
  • 7月11日:中國「航海日」的生日
    新華社記者 林紅梅  今年7月11日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家決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航海日」,7月11日成為中國「航海日」的生日。  設立「航海日」對於提升我國航海大國地位和擴大國際影響將產生重要作用。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劉家港是隸屬於劉河鎮的一個大型港口,同時劉家港也是屬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太倉。
  •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說到太倉,當地人會自豪地說起鄭和的故事。是的,這裡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從元代開始,漕運開通,當地劉家港就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詩人袁子英有詩曰:「巨艘萬斛檣林林,象犀翠羽珠貝金 」,讚嘆的便是劉家港的往昔繁華。如今太倉建有鄭和主題公園,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那段歷史。公園內鄭和銅像高18米、重50餘噸,為國內最大。
  • 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只帶老婦不帶少女,是為了利用老婦一項絕技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在擊敗侄兒朱允炆,取得成功即位後第三年,便派遣了史上最為知名的鄭和航隊,七次下西洋,美名其曰:揚大明國威。但是,這一說法很多人猜疑,僅僅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用意也許是為了找尋生死不明的朱允炆。
  • 航海日|古人怎麼航海?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並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今天,正是第16個中國航海日!圖 | 現代化導助航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在海上航行時已經擁有了眾多導助航設備。然而,在沒有現代導助航設備,甚至沒有準確海圖的古代,古人靠什麼在茫茫大海上遠航呢?
  • 鄭和7次下西洋,為何不開闢新大陸,也沒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眾所周知,三寶太監鄭和曾7下西洋,他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留下足跡的同時,也與其締結了友好的邦交關係,可謂收穫滿滿。然而,與下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相比,鄭和所換來的東西,卻顯得不是那麼珍貴了。於是,便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鄭和為何不去開闢新大陸,建立海外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