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為什麼每次都能安全往返?

2021-01-13 上遊新聞

14世紀成書的《大元海運記》裡,已經明確指出「惟憑針位定向航船」。根據針經確定航線實在是元代在航海技術方面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到了明初,中國古代航海史翻開了最輝煌的一頁。鄭和七下「西洋」都能安全往返,與明朝船隊先進的導航技術是分不開的。

首先是「牽星術」。這是一種通過測定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定位的方法。牽星的時候,船師把牽星板的中心穿一根小繩,小繩的長度是自人眼到手執木板伸直的距離,大約是72釐米。以左手拿牽星板,右手牽著那根拉直的小繩,眼睛順著右手的繩端向牽星板看,使牽星板的上邊緣對準星體,下邊緣對準海平線,這樣就得出了星辰的仰角,也就可以算出船所處的緯度。

但更重要的就是羅盤。有了「針路」,海船就可以脫離天文導航而只依靠羅盤導航了。從流傳下來的《鄭和航海圖》可以看出,從船隊出發地到蘇門答臘(今屬印度尼西亞)北端,沿途航線都標有羅盤針路,之後的航程則用羅盤針路與「牽星術」相輔而行。從江蘇太倉到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共載「針位」56個;從忽魯謨斯返回太倉,則有53個針位。可見指南針在導航中已居於主導地位了。

曾跟隨鄭和3次下西洋的馬歡,在談到他們航經溜山國(今馬爾地夫)的情況時寫道:如果對指南針的使用觀察判讀出現失誤,就有可能造成航線偏移,船舵損壞甚至船舶沉沒的嚴重海難。為此,當時專門選擇「經慣下海者」船夫充當「火長」,專門處理「針經」有關事務。所謂「事大責重,豈容怠忽」。

長江入海口附近的針路海圖

這些「火長」要隨時觀看航海圖,按指南針找到圖上所標針位,再由舵手調整航向。鄭和船隊從1431年9月12日到達蘇門答臘島後,在島上停留50天。11月2日開船向西北方向前進,橫渡印度洋到達斯裡蘭卡。這段航程總共航行6000餘裡,費時27晝夜,平均日行超過200裡。

正因為有領先於世界各國的羅盤導航技術,鄭和船隊才能將茫茫大洋變成無阻坦途。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究竟是什麼讓鄭和能夠七下西洋? - 科技頻道·南方網·WWW.SOUTHCN...
    待冬季季風一來,船隊便立即「直掛雲帆濟滄海」,他們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佔城,接著訪問東南亞各國,隨後進入印度洋,最遠時曾到達非洲東岸……  在600年前,鄭和先後7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其中最多一次竟有208艘船一起航行。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個偉大創舉。
  •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竟一直攜帶這幾種人,靠他們傳播明朝強大
    明朝時期,我國的海運很是發達,當然是前期的時候,中後期就閉關鎖國了,雖然還出海,但已經失去了那個開拓海域的心了,明朝出海最大標誌事件便是「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七下西洋都帶了那些人呢?為什麼靠他們傳播明朝的強大呢?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有著一支戰艦達三千四百艘的強大海軍,不管是數量還是實力都是世界第一。 眾所周知,在明朝永樂帝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
    鄭成功七下西洋收復了臺灣,被我們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帶著使命的,有的人認為他是下西洋,與沿線國家之間增加經濟和政治的往來,這的確是其中的使命之一,但是在背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後來他聽了侍從的建議,新皇帝登基要讓老百姓知道新的皇帝更加的愛戴百姓,於是讓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意思是抓到人之後立即格殺勿論,在對外宣布時就說建文帝已經自殺身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鄭和要下七次西洋呢?就是害怕有一天建文帝突然死而復活,然後他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反而會被當成亂臣賊子,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自永樂三年開始,在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支持下,鄭和前後七次受命下西洋,他的足跡踏遍亞非30多個國家。因為鄭和,大明曾經開眼看世界,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經濟、文化、政治財富,影響極為深遠。後人也對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津津樂道。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那麼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資料已經被銷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成了一個謎。有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尋人說。有傳言說,建文帝並沒有在晉南戰役後死去,而是在宮廷人士的幫助下流亡海外。因此,一些學者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下令尋找建文帝的。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這些港口有的原本就是繁榮發達的,有的就是依靠海洋活動興起的,英國的曼徹斯特、荷蘭的鹿特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劉家港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聞名海外,被稱為「大海的領喉、江湖的入口」,鄭和下西前已被稱為「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太倉地區也是全國豐富的土地,是魚和米的故鄉,這裡也有很多航海經驗豐富的「船老大」,商業貿易很發達,因為貨物充足,離當時的南京也很近,所以劉家港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港。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我們都知道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就有倭寇侵犯中國的沿海邊遠地區,這還要從日本的封建割據開始說起,日本的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再次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君主就組織武士他們進行擴張。而後朱元璋就實行了海禁政策。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 鄭和七次下西洋,給永樂帝帶回來了什麼好玩的?說不定你都見過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學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不過民間最喜歡的一個說法,顯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金陵城,改年號為永樂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離奇失蹤,火中有一具男性屍骨,卻不能斷定是否是建文帝本人。
  •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說到太倉,當地人會自豪地說起鄭和的故事。是的,這裡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從元代開始,漕運開通,當地劉家港就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詩人袁子英有詩曰:「巨艘萬斛檣林林,象犀翠羽珠貝金 」,讚嘆的便是劉家港的往昔繁華。如今太倉建有鄭和主題公園,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那段歷史。公園內鄭和銅像高18米、重50餘噸,為國內最大。
  • 違背父命開海禁,鄭和下西洋的背後,朱棣到底有哪些隱情?
    所以,人們猜測朱棣借著派鄭和下西洋作為由頭,實則去尋找朱允文的下落,以免他東山再起。但單單為尋找朱允炆,恐怕還沒有必要三番五次的長途出海。那麼,朱棣到底為何要下令出使西洋呢?  朱棣是一個善於鞏固皇權的皇帝,他編修《永樂大典》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集中世人全部文獻,讓人們看到了他在文化治國上的能力。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
  • 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見證鄭和和平之旅歷史
    點擊進入>>>    人民網庫爾勒7月12日電 在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前幾年曾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的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被專家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從阿拉伯世界帶回來的,從而使這部世界上最小的《古蘭經》成為鄭和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貢獻的珍貴文物和歷史佐證,在「和平之旅」中傳播伊斯蘭文化方面扮演了歷史性角色。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在其後的「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獻計獻策,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而反觀鄭和的船隊,食物從來就不是問題,不僅各種肉類能夠得到滿足,蔬菜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在東南亞地區還能夠吃到各類新鮮的水果。因為船隻體積巨大,甚至各類牲畜能夠在船上養殖,蔬菜也在船上種植,而製作醃肉、醃菜等延長食物保質期的做法也為鄭和的船隊提供了保障。
  • 青島往返澳門航線將於2021年2月3日復航,每周三、五、七執
    1月11日,青島市有關部門透露,青島往返澳門航線將於2021年2月3日復航。復航後,該航線每周三、五、七執飛,青島至澳門航班號為NX021,青島起飛時間為19:40,到達澳門時間為23:00。澳門至青島航班號為NX022,澳門起飛時間為15:25,到達青島時間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