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成書的《大元海運記》裡,已經明確指出「惟憑針位定向航船」。根據針經確定航線實在是元代在航海技術方面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到了明初,中國古代航海史翻開了最輝煌的一頁。鄭和七下「西洋」都能安全往返,與明朝船隊先進的導航技術是分不開的。
首先是「牽星術」。這是一種通過測定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定位的方法。牽星的時候,船師把牽星板的中心穿一根小繩,小繩的長度是自人眼到手執木板伸直的距離,大約是72釐米。以左手拿牽星板,右手牽著那根拉直的小繩,眼睛順著右手的繩端向牽星板看,使牽星板的上邊緣對準星體,下邊緣對準海平線,這樣就得出了星辰的仰角,也就可以算出船所處的緯度。
但更重要的就是羅盤。有了「針路」,海船就可以脫離天文導航而只依靠羅盤導航了。從流傳下來的《鄭和航海圖》可以看出,從船隊出發地到蘇門答臘(今屬印度尼西亞)北端,沿途航線都標有羅盤針路,之後的航程則用羅盤針路與「牽星術」相輔而行。從江蘇太倉到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共載「針位」56個;從忽魯謨斯返回太倉,則有53個針位。可見指南針在導航中已居於主導地位了。
曾跟隨鄭和3次下西洋的馬歡,在談到他們航經溜山國(今馬爾地夫)的情況時寫道:如果對指南針的使用觀察判讀出現失誤,就有可能造成航線偏移,船舵損壞甚至船舶沉沒的嚴重海難。為此,當時專門選擇「經慣下海者」船夫充當「火長」,專門處理「針經」有關事務。所謂「事大責重,豈容怠忽」。
長江入海口附近的針路海圖
這些「火長」要隨時觀看航海圖,按指南針找到圖上所標針位,再由舵手調整航向。鄭和船隊從1431年9月12日到達蘇門答臘島後,在島上停留50天。11月2日開船向西北方向前進,橫渡印度洋到達斯裡蘭卡。這段航程總共航行6000餘裡,費時27晝夜,平均日行超過200裡。
正因為有領先於世界各國的羅盤導航技術,鄭和船隊才能將茫茫大洋變成無阻坦途。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