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啥意思?

2021-01-17 騰訊網

在傳統文化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常見的俗語。坊間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是我們普通人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是我們在傳統文化薰陶下,老祖宗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這些俗語,有些或許有所誇大,有些還帶著點粗陋,但不可否認的是,俗語在我們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很多俗語,比如說老祖宗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老祖宗還根據身邊人的長相總結出了一些識人的俗語,比如說:男看鼻子女看嘴、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勾頭女子挺胸漢,一生富貴半生閒等等。家裡的老人也總是將俗語掛在嘴邊,用來教導我們。過去的俗語和今天的雞湯,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過去在老祖宗經常教導我們的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50不交錢,70不留宿」,其實這句俗語在很多地方都有,有些地方還有「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的說法。

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將自己一生的學習和思想的過程總結成了這句話,人們往往將「三十而立」簡單地理解為成家立業,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言談舉止。雖說,很多人精力和智慧在20多歲會達到巔峰,到了30歲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人們的思想、閱歷,只有經過30多年的沉澱才會更加厚實,不會讓人感到浮躁。

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的本意是說,自己在這個時間段內,無論是生活、生理、心理都不如之前。之後的五十、六十、七十,也表示是孔夫子自己在這個時間段內的生活和思想的狀態。

俗語中所說的:「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其實說的也是我們在這個時間段的生活狀態。

「50不交錢」說的是不要和50歲的人談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早些時候,人們成婚較早,50多歲已經是爺爺輩兒的人了。而且那時候,大多數50多歲的人已經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一般情況下,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錢的態度需要非常謹慎,他們會減少借貸、減少投資等等。但是現在隨著平均壽命的增高,50多歲也還是風華正茂的時候!

「六十不交言」說的是和60多歲的人因為年紀比較大了,生活閱歷也很豐富,他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但是有些60多歲的人,因為孤獨所以會變得比較絮叨,再加上,時代的發展,這個年紀的人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降低。所以對於60多歲的人來講,他們的話我們可以接受,但不可盡信。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說的是不要輕易留70多歲的老人過夜,當然自己的父母、家人不包括在內。不要輕易留80多歲的老人吃飯。其實這無論是七十、還是八十,因為身體已經衰老,每天的飲食、睡眠等等生活習慣,一定要按照自己之前的規律來。俗話說「客隨主便」,如果留宿別人家、在別人家吃飯,不好意思提出一些要求,一不小心生病了對主客雙方都不好!

不同於過去的是,我們現在五六十歲的人剛剛退休,沒有工作壓力,兒女也長大成人了,拋去幫子女帶孩子之外,只需要好好的保養好身體,享受生活就行了。

關於這句俗語,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不妨留下你的觀點。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人在五十歲以後就沒有多少時間可活了,基本上可以按年算了,六十歲以後就只能按月活了,七十歲就去世就真的是指日可待了,而八十歲的老人在古達社會本來就不多,很有可能隨時去世。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其實「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裡面的數字五六七八,代指的是年齡段,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50/60/70/80歲,換另一句農村老話,您可能恍然大悟:「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意思呢,大同小異,不過一個從各年齡層特點說起,一個從如何對待各年齡層老人說起,角度不同。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農說是年紀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老話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關於年齡階段的俗語老話俗語頗多,對於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什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呢就不能留坐了,這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話,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做一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都有很細微的描述,年老之後,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對待老人更是要細緻入微的照顧,而這句關於年月、日、時的描述猛一聽起來,確實是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對於哪一方面的描述,其實也是對於年齡某一個階段的描述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如果你身在其中,聆聽那些老人說的俗語,細細的品一品,就會感覺真的很有趣味,而且收益頗多! 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
  • 俗語:「富人不去『兩地』漂,窮漢莫與『二人』交」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富人不去『三地』漂,窮漢莫與『二人』交」。雖然我對這句俗語仔細端詳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做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富人不去「兩地」漂所謂的「富人」,也就是指的有錢人。人類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生物。當人在沒錢的時候,他會拼命去想辦法賺錢;而當賺足了錢之後,他會拿錢去做讓自己身心愉悅的消費。當然,有些消費也是應該的,畢竟人生也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而有些消費卻是要不得的,是完全不能夠去消費的。
  • 俗語「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是啥道理?年輕人知道原因的不多
    導讀:俗語「父在不留須」是啥道理?下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但是無論任何一個時代,追求潮流就永遠不會過時。而在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潮流。現在的年輕人就很追求時尚,有很多人喜歡張揚又特立獨行的個性。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果你身在其中,聆聽那些老人說的俗語,細細的品一品,就會感覺真的很有趣味,而且收益頗多!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首先來說說友不交三,第一不交勢利眼的朋友,當你飛黃騰達時,他會對你好話說盡,錦上添花,可一旦你落魄時,他便會對你冷眼相看,句句譏諷,甚至落井下石。因為在他的眼裡只有趨炎附勢。
  •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俗語?俗語一般在群眾口語中流傳,講得多的,並且流通範圍比較廣,而且語句含義受到大家認同的,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俗語。也就是說,從實際生活中生產的,簡練但富有深刻意義的語句,那麼便是俗語。
  • 農村俗語「三忙不幫、三飯不吃、三錢不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屯子的鄙諺實在說出了許多大道理,不但是在曩昔,如今看來也非常的有自創意義。乃至能夠起到指點人生偏向的感化,教誨人們向善,向美,不應該被忘記。以前屯子人常說「三忙不幫、三飯不吃、三錢不花」,如今固然鮮少有人曉得,不外這句話如今仍然值得咱們進修。那末這句話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所謂三忙不幫指的是伉儷打罵不要幫、做壞事的忙不克不及幫、乞貸的忙不克不及幫。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推薦閱讀」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01 母在不慶生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
  • 俗語:「勸賭不勸嫖,勸嫖兩不交」,啥意思?後一句是實話!
    俗語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要說俗語是誰創造出來的,那一定離不開廣大的勞動群眾,因為他們的存在俗語這一文化才得以傳承下來,經久不衰,傳誦不絕。它也是老一輩人用來教育子孫的話語,都說活得久了也就看透了人世間的種種瑣事,這句話確有它的道理。
  • 農村俗語『木匠不做齊頭料,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
    農村人都知道以前農村有三大吃香的手藝人,木匠、石匠、鐵匠,尤其木匠最受尊重,傳說是因為魯班留下《魯班書》的原因,農民子女結婚做家具都要找他們打制,我叔就是一名木匠,日常打制板凳、桌子、柜子,到了春節,我就纏著他做木刀、木劍,別提多高興了;屠夫也很多,農民家家戶戶都養豬,殺豬過年很喜慶,但是他們也都非常講究,比如農村俗語
  • 農村俗語:「一九天不涼,九九『赤』脊梁」,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氣候的話題上,老農說,過了冬至之後,就交一九了,因此,天氣應該越來越冷,如果交了一九後天氣仍然不冷,那麼,就會應了農村「一九天不涼,九九『赤』脊梁」這句俗語中的說法,氣候就反常了。「什麼?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諫言不聽一定會後悔
    時至今日,有部分俗語、歇後語因為時代原因被拋棄,但是仍舊有大量俗語、歇後語被人們傳頌,有些東西容易因時代影響,失去了其真正的含義,但是很多東西的文化精髓永遠不會過時,比如說這句「生七不娶,暗九不過」的俗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
  • 農村俗語:卯時不喝酒,酉時不罵妻,啥意思?老祖宗對男人的告誡
    農村俗語:卯時不喝酒,酉時不罵妻,啥意思?老祖宗對男人的告誡民諺、俗語作為廣泛流傳於市井之間的口頭語,很多時候都是父輩傳給子女,子女再傳給下一代,代代流傳到今天。許多俗語都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遺失了,畢竟不像那些詩詞典籍,儒家學問能夠記錄預測。
  • 2021是辛丑寡婦年,俗語「寡婦耕牛,地收人不收」,啥意思?
    導讀:2021是辛丑寡婦年,俗語「寡婦耕牛,地收人不收」,啥意思?2021年年景怎麼樣?老黃曆春牛交節圖中有關《地母經》已經給出預測了「春種夏長逢甘雨,秋收冬藏滿金倉。才喜吳越桑麻好,又聞荊楚米麥香。」
  • 農村俗語「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尤其是富有哲理而言簡意賅的俗語文化。在農村,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黃口小兒,在聊天時時常會脫口而出一兩句俗語,這些俗語大多富有哲理,且通俗易懂,非常容易傳播學習。比如老人們在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就常常會說到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比我們經歷多,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口中的話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往往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 農村俗語,「窮時莫信三事,富時不交兩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些風雨和磕磕絆絆,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有的人可能會過窮日子,但有的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是兩種比較極端的生活狀態,在不同的生活狀態下應該要了解不同的道理。關於這方面也是有很多農村俗語的,比如說這一句「窮時莫信三事,富時不交兩人」, 大家知道到底是啥意思嗎?一、窮時莫信三事1. 跟風掙錢現在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都想能夠多賺點錢,很多人看到別人做了一個項目掙到的錢,於是就產生了也想試試的想法。然而市場在不斷的變化,投資的風險非常大,如果盲目跟風的話恐怕難以賺到大錢,說不定還會賠本。2.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隨禮也是有門道的
    文/+兜兜兒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隨禮也是有門道的其實送禮也是很講究的一件事情,今天小編就講講關於隨禮的俗語。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指出。大家知道,以前的時候,農村裡的人都比較淳樸,做事也很簡單方便,平常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飯飯,就會很開心,隨禮的人更是甚少。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進步,各種事情都變得很繁瑣,隨禮的人更是逐漸多了起來。像是結婚、孩子滿月、過個生日,不管是什麼事,都喜歡叫上親戚朋友喝幾杯,敘敘舊。而且一般都會去隨禮,可是這隨禮並不簡單,有很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