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常見的俗語。坊間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是我們普通人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是我們在傳統文化薰陶下,老祖宗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這些俗語,有些或許有所誇大,有些還帶著點粗陋,但不可否認的是,俗語在我們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很多俗語,比如說老祖宗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老祖宗還根據身邊人的長相總結出了一些識人的俗語,比如說:男看鼻子女看嘴、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勾頭女子挺胸漢,一生富貴半生閒等等。家裡的老人也總是將俗語掛在嘴邊,用來教導我們。過去的俗語和今天的雞湯,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過去在老祖宗經常教導我們的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50不交錢,70不留宿」,其實這句俗語在很多地方都有,有些地方還有「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的說法。
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將自己一生的學習和思想的過程總結成了這句話,人們往往將「三十而立」簡單地理解為成家立業,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言談舉止。雖說,很多人精力和智慧在20多歲會達到巔峰,到了30歲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人們的思想、閱歷,只有經過30多年的沉澱才會更加厚實,不會讓人感到浮躁。
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的本意是說,自己在這個時間段內,無論是生活、生理、心理都不如之前。之後的五十、六十、七十,也表示是孔夫子自己在這個時間段內的生活和思想的狀態。
俗語中所說的:「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其實說的也是我們在這個時間段的生活狀態。
「50不交錢」說的是不要和50歲的人談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早些時候,人們成婚較早,50多歲已經是爺爺輩兒的人了。而且那時候,大多數50多歲的人已經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一般情況下,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錢的態度需要非常謹慎,他們會減少借貸、減少投資等等。但是現在隨著平均壽命的增高,50多歲也還是風華正茂的時候!
「六十不交言」說的是和60多歲的人因為年紀比較大了,生活閱歷也很豐富,他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但是有些60多歲的人,因為孤獨所以會變得比較絮叨,再加上,時代的發展,這個年紀的人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降低。所以對於60多歲的人來講,他們的話我們可以接受,但不可盡信。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說的是不要輕易留70多歲的老人過夜,當然自己的父母、家人不包括在內。不要輕易留80多歲的老人吃飯。其實這無論是七十、還是八十,因為身體已經衰老,每天的飲食、睡眠等等生活習慣,一定要按照自己之前的規律來。俗話說「客隨主便」,如果留宿別人家、在別人家吃飯,不好意思提出一些要求,一不小心生病了對主客雙方都不好!
不同於過去的是,我們現在五六十歲的人剛剛退休,沒有工作壓力,兒女也長大成人了,拋去幫子女帶孩子之外,只需要好好的保養好身體,享受生活就行了。
關於這句俗語,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不妨留下你的觀點。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