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幾次北伐或鎩羽而歸,或小勝後難以持久,不得已而退兵。他是否意識到伐魏是不可能完成任務不得而知,但至少應該很清楚,北伐是一場持久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諸葛亮採納了楊儀的建議,分兵兩班,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同時,必須解決運糧困難這一棘手問題。
《三國演義》第102回提到,楊儀報告:「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諸葛亮倒是胸有成竹:「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演義不但詳細列出了造木牛流馬的尺寸,還講了一個運用木牛流馬搶司馬懿糧食的故事。原來,司馬懿見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就派人搶了幾匹,照樣打造,去隴西運糧。不料,諸葛亮派王平扮成魏軍,殺敗運糧大軍,驅趕木牛流馬返回。郭淮率軍來救,王平令士兵扭轉木牛流馬舌頭,丟棄道上,魏軍驅趕不動。後來蜀軍救兵魏延、姜維趕到,殺敗郭淮,蜀軍將牛馬舌頭重複扭轉,魏軍只能眼睜睜看著蜀軍驅趕木牛流馬揚長而去。
《三國演義》把木牛流馬描寫的神乎其神,似乎就是永動機。記得高中時,筆者跟同桌談論起此事,同桌說,可惜木牛流馬失傳了。我說,木牛流馬就是小說的編造,它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一定不存在。確實,能量轉換和守恆定律是物理學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如果按照演義的描寫,木牛流馬不靠任何能量輸入,就可以運糧,顯然並不可能。但歷史上諸葛亮確實造過木牛流馬,當然木牛流馬遠不像演義說的那麼神奇。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則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根據上述記載,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很有可能是木牛的改進版。
《三國志》記載木牛的形制為:「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二十裡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
這裡有木牛作用效率的描述,更主要的是對木牛形態的描述。「方腹曲頭」明確說明了腹與頭的形狀,腹是方形的,用來裝糧食的箱子,這是定論。頭是曲形的,至少應有一個曲面的特點。「一腳四足」是說耕牛有四條腿,很明顯木牛要比耕牛多一個著地的腳,它明顯區別於其他四足,有腳的形狀。「頭入領中」說的是耕牛的領前連牛頭領後連牛體,木牛的體沒有別的,只有方腹,領只能在方腹的前上部,後面說「橫者為領」說明是橫向連接。「頭入領中」說明木牛的頭沒有在領的前面,它在領裡。「舌著於腹」說明舌在腹上,在那垂著。
由《三國演義》這段故事得知,舌是一種止動裝置,一搬動牛舌木牛就不動了。「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如何理解?當時的尺要比現在的小些,每尺約為24.1cm,六尺約為145cm,木牛要走四步。木牛前進145釐米可看做邁前腿兩步、邁後腿兩步即四步前行的距離,而邁前腿和邁後腿每步應走72.5cm,這樣木牛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載一歲糧」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木牛的載重為600斤大米,另一種說法是400斤大米。「日行二十裡」說明木牛一天能走二十裡,應該說這個速度非常慢,正常成年人步行每小時可以輕鬆走10裡,二十裡只是一個人兩小時的路程。「人不大勞」說明木牛是需要人操縱的,它只是一個省力的運輸機械,「不大勞」並不說明是自動機械。一千七百年來,不斷有人嘗試復原木牛流馬,下圖就是復原圖的一種。
由此可見,木牛流馬是在棧道上由人操縱的省力運輸機械,是諸葛亮為了解決前線用糧問題而發明的,它有機械的優勢,比普通運輸工具省力。雖然演義把木牛流馬說的很神秘,但實際製作工藝並不特別複雜,操縱更是容易,這樣才能被大多數人使用,完成軍隊運輸糧食的任務。司馬懿搶了幾匹就能仿製,說明並不含有高科技元素。
有人進一步分析,木牛流馬是利用重心的擺動實現車的向前移動:當木牛叉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
那麼,木牛是如何實現群行的呢?把兩個木牛車前後用繩連接,為了產生最好的作用效果,連接後牛齒的繩經前牛背、前牛領系在前牛的牛齒上,這兩根拉後牛齒的繩便是牛鞅,這樣的牛鞅確實挺細,即「細者牛鞅」。人在前下按牛角,前牛走後足,後牛在繩拉力下抬起木牛前腹走前足,人再拉起牛齒時,前牛走前足,後牛又在繩的拉力下前腹下落走後足,如此往復,木牛交替前行,形成了群行。但他失去了推行的功能,速度很慢,即「群行二十裡」,獨行時,在平路、緩坡、下坡都可以推行,只有在上陡坡、上下臺階時再以按下牛角、拉起牛齒的方式使牛繼續前進,提高了速度,即「特行數十裡」。總之,這頭木牛把單一推行的運動方式改變成推行,與按、拉相結合,解決了坡度大時一個人推不動的難題。並因槓桿平衡、槓桿省力原理的應用,使運行非常省力。它具備了車的功能,又有省力的效果。使上、下臺階、群行、靈活轉彎得以實現,彰顯了古人智慧。
流馬同樣是省力機械,有人分析,流馬前腳踩的是獨輪,後腳踩的是兩輪,保證了流馬的穩定,轉彎時人又可以上抬後槓,使後輪離地,流馬便成了獨輪車,更適合轉彎。因此,流馬在平路、緩坡路、下破路都可以推行,只有陡坡路、上下臺階時以按上下槓的形式使馬繼續前行,是效率很高的運輸工具。
總之,木牛流馬「人不大勞,牛馬不食」,證明以人力駕馭。諸葛亮以超越時代的才智,製造了輪腿神妙配合的木牛流馬。人一推,輪子中間動,使四腿上下運動不停;而牛馬前進過程中,腿著地,受上方糧板重壓,又槓桿式使另兩條腿翹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後面高起雙腿上,實際手腕一壓之下,木牛流馬就前進了車輪一個直徑路程。這樣反覆一抬一壓,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縮上下運動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派出的偵哨探知後驚的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木牛流馬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防盜」。也就是說,在運糧過程中,如果被敵軍發現或者攔截時,抵擋不住棄糧逃跑時,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輪轂隱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頭(可能有一個插榫頭的配套工具,類似內六角扳手之類的東西),使輪子不能轉動,敵軍運不走。演義中王平劫魏軍糧食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據此編出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木牛流馬為什麼要設計成「牛」、「馬」這樣難看形象呢?
有人推測,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方面是以牛或馬造型便於隱藏山林間,不利被敵軍發現,另一方面「牛」、「馬」可起到裝神弄鬼的迷惑作用,是不是希望被敵人誤認為是牛頭馬面,不得而知。
木牛流馬如此神奇,為什麼會失傳呢?
表面上看,諸葛亮將製法記於竹簡併有附圖。但若干年後,原始竹簡老化,附圖喪失、字跡模糊、一些竹簡錯位脫漏;又幾經傳抄,原文更是殘缺多誤,加之文中雜有方言,更讓後人難以理解。但我們知道,木牛流馬雖神奇,但能被輕易仿製,說明其工藝並不是特別複雜。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人再也無法完全複製呢?我認為,諸葛亮運用木牛流馬運糧,是戰爭期間不得已的行為。其實,這種運輸屬於常見的不合理運輸的一種。
不合理運輸與合理運輸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常見的不合理運輸有對流運輸、重複運輸、迂迴運輸、過遠運輸以及動力選擇不當。用木牛流馬運糧,屬於典型的過遠運輸。過遠運輸是指附近有某種貨物,卻要從超過合理貨流圖規定的範圍以外的遠距離地區輸入的運輸。糧食並非關中平原的稀缺商品,只是諸葛亮北伐時期,不得已長途運來。當伐魏行動停止,或者國家實現統一,這種運輸的合理性立即蕩然無存。如前所述,木牛流馬雖是省力機械,但速度太慢,平坦大道上顯然並不合適,我想,這大概就是木牛流馬失傳的深層次原因。今天,機械愛好者仿製的木牛流馬不下數十種,但無一達到諸葛亮當年的功效,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