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為何神秘失傳?諸葛亮實力深不可測,吊打冢虎司馬懿

2021-01-15 白馬晉一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幾次北伐或鎩羽而歸,或小勝後難以持久,不得已而退兵。他是否意識到伐魏是不可能完成任務不得而知,但至少應該很清楚,北伐是一場持久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諸葛亮採納了楊儀的建議,分兵兩班,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同時,必須解決運糧困難這一棘手問題。

《三國演義》第102回提到,楊儀報告:「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諸葛亮倒是胸有成竹:「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演義不但詳細列出了造木牛流馬的尺寸,還講了一個運用木牛流馬搶司馬懿糧食的故事。原來,司馬懿見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就派人搶了幾匹,照樣打造,去隴西運糧。不料,諸葛亮派王平扮成魏軍,殺敗運糧大軍,驅趕木牛流馬返回。郭淮率軍來救,王平令士兵扭轉木牛流馬舌頭,丟棄道上,魏軍驅趕不動。後來蜀軍救兵魏延、姜維趕到,殺敗郭淮,蜀軍將牛馬舌頭重複扭轉,魏軍只能眼睜睜看著蜀軍驅趕木牛流馬揚長而去。

《三國演義》把木牛流馬描寫的神乎其神,似乎就是永動機。記得高中時,筆者跟同桌談論起此事,同桌說,可惜木牛流馬失傳了。我說,木牛流馬就是小說的編造,它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一定不存在。確實,能量轉換和守恆定律是物理學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如果按照演義的描寫,木牛流馬不靠任何能量輸入,就可以運糧,顯然並不可能。但歷史上諸葛亮確實造過木牛流馬,當然木牛流馬遠不像演義說的那麼神奇。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則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根據上述記載,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很有可能是木牛的改進版。

《三國志》記載木牛的形制為:「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二十裡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

這裡有木牛作用效率的描述,更主要的是對木牛形態的描述。「方腹曲頭」明確說明了腹與頭的形狀,腹是方形的,用來裝糧食的箱子,這是定論。頭是曲形的,至少應有一個曲面的特點。「一腳四足」是說耕牛有四條腿,很明顯木牛要比耕牛多一個著地的腳,它明顯區別於其他四足,有腳的形狀。「頭入領中」說的是耕牛的領前連牛頭領後連牛體,木牛的體沒有別的,只有方腹,領只能在方腹的前上部,後面說「橫者為領」說明是橫向連接。「頭入領中」說明木牛的頭沒有在領的前面,它在領裡。「舌著於腹」說明舌在腹上,在那垂著。

由《三國演義》這段故事得知,舌是一種止動裝置,一搬動牛舌木牛就不動了。「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如何理解?當時的尺要比現在的小些,每尺約為24.1cm,六尺約為145cm,木牛要走四步。木牛前進145釐米可看做邁前腿兩步、邁後腿兩步即四步前行的距離,而邁前腿和邁後腿每步應走72.5cm,這樣木牛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載一歲糧」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木牛的載重為600斤大米,另一種說法是400斤大米。「日行二十裡」說明木牛一天能走二十裡,應該說這個速度非常慢,正常成年人步行每小時可以輕鬆走10裡,二十裡只是一個人兩小時的路程。「人不大勞」說明木牛是需要人操縱的,它只是一個省力的運輸機械,「不大勞」並不說明是自動機械。一千七百年來,不斷有人嘗試復原木牛流馬,下圖就是復原圖的一種。

由此可見,木牛流馬是在棧道上由人操縱的省力運輸機械,是諸葛亮為了解決前線用糧問題而發明的,它有機械的優勢,比普通運輸工具省力。雖然演義把木牛流馬說的很神秘,但實際製作工藝並不特別複雜,操縱更是容易,這樣才能被大多數人使用,完成軍隊運輸糧食的任務。司馬懿搶了幾匹就能仿製,說明並不含有高科技元素。

有人進一步分析,木牛流馬是利用重心的擺動實現車的向前移動:當木牛叉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

那麼,木牛是如何實現群行的呢?把兩個木牛車前後用繩連接,為了產生最好的作用效果,連接後牛齒的繩經前牛背、前牛領系在前牛的牛齒上,這兩根拉後牛齒的繩便是牛鞅,這樣的牛鞅確實挺細,即「細者牛鞅」。人在前下按牛角,前牛走後足,後牛在繩拉力下抬起木牛前腹走前足,人再拉起牛齒時,前牛走前足,後牛又在繩的拉力下前腹下落走後足,如此往復,木牛交替前行,形成了群行。但他失去了推行的功能,速度很慢,即「群行二十裡」,獨行時,在平路、緩坡、下坡都可以推行,只有在上陡坡、上下臺階時再以按下牛角、拉起牛齒的方式使牛繼續前進,提高了速度,即「特行數十裡」。總之,這頭木牛把單一推行的運動方式改變成推行,與按、拉相結合,解決了坡度大時一個人推不動的難題。並因槓桿平衡、槓桿省力原理的應用,使運行非常省力。它具備了車的功能,又有省力的效果。使上、下臺階、群行、靈活轉彎得以實現,彰顯了古人智慧。

流馬同樣是省力機械,有人分析,流馬前腳踩的是獨輪,後腳踩的是兩輪,保證了流馬的穩定,轉彎時人又可以上抬後槓,使後輪離地,流馬便成了獨輪車,更適合轉彎。因此,流馬在平路、緩坡路、下破路都可以推行,只有陡坡路、上下臺階時以按上下槓的形式使馬繼續前行,是效率很高的運輸工具。

總之,木牛流馬「人不大勞,牛馬不食」,證明以人力駕馭。諸葛亮以超越時代的才智,製造了輪腿神妙配合的木牛流馬。人一推,輪子中間動,使四腿上下運動不停;而牛馬前進過程中,腿著地,受上方糧板重壓,又槓桿式使另兩條腿翹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後面高起雙腿上,實際手腕一壓之下,木牛流馬就前進了車輪一個直徑路程。這樣反覆一抬一壓,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縮上下運動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派出的偵哨探知後驚的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木牛流馬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防盜」。也就是說,在運糧過程中,如果被敵軍發現或者攔截時,抵擋不住棄糧逃跑時,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輪轂隱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頭(可能有一個插榫頭的配套工具,類似內六角扳手之類的東西),使輪子不能轉動,敵軍運不走。演義中王平劫魏軍糧食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據此編出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木牛流馬為什麼要設計成「牛」、「馬」這樣難看形象呢?

有人推測,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方面是以牛或馬造型便於隱藏山林間,不利被敵軍發現,另一方面「牛」、「馬」可起到裝神弄鬼的迷惑作用,是不是希望被敵人誤認為是牛頭馬面,不得而知。

木牛流馬如此神奇,為什麼會失傳呢?

表面上看,諸葛亮將製法記於竹簡併有附圖。但若干年後,原始竹簡老化,附圖喪失、字跡模糊、一些竹簡錯位脫漏;又幾經傳抄,原文更是殘缺多誤,加之文中雜有方言,更讓後人難以理解。但我們知道,木牛流馬雖神奇,但能被輕易仿製,說明其工藝並不是特別複雜。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人再也無法完全複製呢?我認為,諸葛亮運用木牛流馬運糧,是戰爭期間不得已的行為。其實,這種運輸屬於常見的不合理運輸的一種。

不合理運輸與合理運輸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常見的不合理運輸有對流運輸、重複運輸、迂迴運輸、過遠運輸以及動力選擇不當。用木牛流馬運糧,屬於典型的過遠運輸。過遠運輸是指附近有某種貨物,卻要從超過合理貨流圖規定的範圍以外的遠距離地區輸入的運輸。糧食並非關中平原的稀缺商品,只是諸葛亮北伐時期,不得已長途運來。當伐魏行動停止,或者國家實現統一,這種運輸的合理性立即蕩然無存。如前所述,木牛流馬雖是省力機械,但速度太慢,平坦大道上顯然並不合適,我想,這大概就是木牛流馬失傳的深層次原因。今天,機械愛好者仿製的木牛流馬不下數十種,但無一達到諸葛亮當年的功效,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吧。

相關焦點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此次戰事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懿方面由曹真掌管,司馬懿原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是空降關中迎戰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交戰,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街亭上迎戰諸葛亮,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情況十分熟悉。
  • 諸葛亮發明了三樣東西,一樣讓日本人有來無回,一樣如今已失傳
    諸葛亮是三國中最聰明的謀略家之一,他常被人們視為智慧的化身,除了具有高超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外,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一生創造了三件事,每件事都堪稱非常神奇。諸葛連弩弓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兵器之一,在戰場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堪稱冷兵器時代的狙擊手,諸葛亮為了提高弓箭的威力,發明了諸葛連弩,這種弓可以十箭連發,還可以射穿鎧甲,大大提高了弓箭的殺傷力,在此之前,弓箭一般可以射出三發以上,但遺憾的是,諸葛亮所發明的這類弓,卻因圖畫失傳,後人無法真正看到諸葛連弩的模樣。
  •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適應現代社會?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探究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棋逢對手的勁敵,為何是諸葛亮流芳百世?個人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楷模,司馬懿則正好相反。兩人若要比智商情商,應該是旗鼓相當,諸葛亮略勝一籌。若要比道德,諸葛亮是接近道德完人的楷模,司馬懿則是老奸巨猾、厚顏無恥的貳臣賊子。仁愛、忠誠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大概是我國傳統文化主體儒家文化的核心主張。諸葛亮的一生幾乎完美地體現了這一切。
  • 郯城:土木匠製作「木牛流馬」迎「牛年」
    2020年最後一天,郯城縣馬頭鎮高冊社區仇高冊村土木匠董夫成,潛心鑽研製作的諸葛亮「木牛流馬」問世,為迎接金牛年的到來獻上了一份厚禮。  為了不讓魯班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失傳,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董夫成成功製造出1至17代魯班凳、魯班鎖後,又進一步成功研究出諸葛亮「木牛流馬」。這「木牛流馬」由上百個木塊、30多個螺絲和三個木齒輪組成,實現機械傳動的原理。行走不是用軲轆,而是用牛的四隻腳,通過動力牽引緩慢前行。
  • 為何有人說在面對諸葛亮空城計時,司馬懿是因為城頭兩個書童才退兵?
    歷史上,諸葛亮的名氣的確夠大,而且奇計妙招為後人所稱讚。比如我們熟悉的「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連環計」、「激將法」等妙招。所以說諸葛亮堪稱東漢乃至三國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有著出彩的計謀和過人的膽略。「空城計」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次精彩的正面交鋒,是兩個頂級謀士的鬥智鬥勇。
  • 三國中龍,鳳,虎,馬,狗,鬼,麟,狐都是何人?
    下面盤點三國中的頂尖人才:龍,鳳,虎,馬,狗,鬼,麟,狐都為何人?龍,即是臥龍先生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中可謂是家喻戶曉,被稱為中國古代智慧化身。劉備三顧茅廬而出,為劉備謀劃天下,功不可沒。火燒博望坡,聯吳抗曹,霸佔荊州,甚至在龐統死後進軍益州,都可見諸葛身影。劉備白帝託孤於諸葛亮後,諸葛亮為後主南徵北戰,平定曹魏進攻,可謂鞠躬盡瘁!
  • 諸葛亮的八卦陣出神入化,為何其死後再無人用?軍神李靖道出原委
    據《三國演義》記載,八卦陣乃諸葛亮所創。此陣法出神入化,能夠以少勝多,威力無窮。而諸葛亮跟隨劉備的一生中,也僅僅使用過兩次。第一次使用是在劉備攻打江東孫權之時。那時諸葛亮擔心劉備仗著自己有幾十萬雄兵過於自大而輕視孫權,於是在長江邊上用石頭布下了八卦陣以備萬一。沒想到,後來劉備後來果然戰敗,在陸遜的一路追殺之下逃了回來。如若不是諸葛亮提前用石頭布好的八卦陣困住了陸遜,恐怕劉備那一次就兇多吉少了。第二次使用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
  • 司馬懿像恐龍的舌頭,諸葛亮像恐龍的牙齒,軍師聯盟就像只恐龍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精神爽利,身體大隻。為劉備開疆拓土,猶如恐龍之利齒,咪食「天下」之肉。可牙每日都系用,每日都喺蝕,以至於最後消亡。諸葛亮之性格,決定咗佢個結果就系。出師一表真系名世,天下邊個堪伯仲間!「可諸葛丞相,日日食幾多飯,每日做幾多生啊?」「我屋企丞相每日就食幾升,凡廿丈以上嘅軍務,我屋企丞相都會過問!」妙!妙!妙!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如何,司馬懿說了一成語,結果被啪啪打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晉書·宣帝紀》,時間是在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原文如下: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第四次北伐: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赤坂。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第五次北伐: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
  • 為什麼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卻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司馬懿
    提起三國,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神機秒算的諸葛亮透露出深深的崇拜之意。其實,不得不說,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確實是"奇人"一般的存在了。可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沒能取得出兵北伐的成功呢?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諸葛亮在上方谷,為什麼沒燒死司馬懿?諸葛亮只說出12個字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這麼厲害,是作者把他神化了,可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了,所以作者把這一切都歸於了天命,是天命不可違,所以說蜀漢必亡,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敗。孔明先生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失算的情況呢?或許很多朋友都能猜出來,沒錯,在諸葛孔明第六次帶兵出祁山之時,想利用奇計將生平最難纏的對手司馬懿玩死!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術,背後有何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續命
    傳說中的人物,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被稱為在世的時候,武侯祠終始死後追,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在當年234年死在了原來的五丈原。經過夷陵劉備之戰未能劉備諸葛亮託孤,劉禪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的問題百出,但諸葛亮沒有做到全心全意地輔助劉禪,不管朝廷的小,或大,諸葛亮應該親自過問從長遠來看,諸葛亮也是人,最終在第一線終於病倒了。
  • 司馬懿老謀深算,為何在70歲時發動政變?這是他最後絕地反擊
    在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為何司馬家族能統一天下,三國歸晉?司馬炎能統一天下,建立晉朝,他的祖父司馬懿功不可沒。他的存在,為他的子孫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終其一生,為何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出生在官宦之家,東漢末年,他的父親在東漢京城當官,對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在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迅速崛起,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曹操成為東漢的掌權人。
  • 三國人物分析: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什麼就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街亭失守後,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沒有大軍鎮壓,眼看著司馬懿就要率兵攻打了過來,諸葛亮的手中沒有兵將可以迎敵,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到了一個很冒險的對策,那就是打開城門,自己坐在城樓上彈琴唱曲,來向司馬懿展示自己毫不畏懼的樣子。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於是,司馬懿就成了諸葛亮一生遭遇的博弈時間最長、正面對抗次數最多的對手,也是最強悍的對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出於正統史觀和文學效果的需求,總是在有意地拔高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不會歸咎為諸葛亮方面的失誤或者實力不足,總會想方設法找出合理化理由,使之始終保持「雖敗猶勝」的狀態。
  • 司馬懿人生最精彩計策,從不是對壘諸葛亮,而是驅虎吞狼謀荊州
    (諸葛亮最佳謀劃)可惜,無論人生也好,歷史也罷,高光後必有低谷,這是常態也是宿命。志得意滿的關羽,在最輝耀的時候,遇見了最陰損的計策」驅虎吞狼「!而這一切的主導者,則是當時還未有顯山漏水的司馬懿。司馬懿其人,在當時並沒有走上曹魏政治舞臺的中樞,職位不過小小主薄,每日做的工作不過是任職曹操的貼身秘書官。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