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探究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棋逢對手的勁敵,為何是諸葛亮流芳百世?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楷模,司馬懿則正好相反。
兩人若要比智商情商,應該是旗鼓相當,諸葛亮略勝一籌。若要比道德,諸葛亮是接近道德完人的楷模,司馬懿則是老奸巨猾、厚顏無恥的貳臣賊子。
仁愛、忠誠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大概是我國傳統文化主體儒家文化的核心主張。諸葛亮的一生幾乎完美地體現了這一切。
年輕時的陳毅遊成都武侯祠曾疑惑,為何為君的劉備靈位反而在為臣的諸葛亮一側。後來陳毅頓悟:諸葛亮治蜀14年,遺愛1700年。諸葛亮治理蜀國對民眾的仁愛,蜀人1700年念念不忘。諸葛亮治蜀是依法治國的典範,更是以仁愛治國的典範。諸葛亮的治國不僅贏得治下民眾的愛戴,就連其敵對一方的司馬父子、鍾會等人也極為推崇。
《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看來孔子把為人謀劃做事是否盡心竭力,即「忠」作為做人最重要的根本。千百年來,諸葛亮就是「忠」的楷模。
我們來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描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自從「遂許先帝以驅馳」後,他就盡心竭力為劉備父子的「興復漢室」而奮鬥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劉備臨終前給予其廢劉禪自立的特權,但諸葛亮一直尊重後主,做到了一個臣子應有的本分,沒有絲毫的僭越。
有人認為諸葛亮事必親躬,沒有注意人才的培養。這種看法是不合理的。諸葛亮事必親躬是他生命最好後歲月的做法。諸葛亮自知來日不多,唯恐他人做事不及自己盡心竭力,故而事必親躬!這正是他對事業高度負責、高度敬業的表現。諸葛亮在未感受到將不久於人世之前是非常注重人才培養的。蔣琬、姜維、費禕、董允、王平、張翼等文臣武將都是諸葛亮一手培養的人才,正是他們的存在使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依然存在了29年。如果諸葛亮一直事必躬親,這些人如何能在錘鍊中成才呢?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儒家推崇的人生信念。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晚年完美地詮釋了這樣的人生信念。以諸葛亮之智,他一定能看出劉備兵敗夷陵之後,興復漢室的理想就基本落空了。但諸葛亮不認命,不認天數,知其不可而為之。東和孫權,內平叛亂,仁愛治國,以寡擊眾,北伐曹魏,百折不撓,五度出師。雖最終未能克復中原,但諸葛亮以數萬之眾打得擁兵40萬的曹魏窮於應付,打得20萬大軍統帥司馬懿只能龜縮,畏蜀如虎。諸葛亮是真正的雖敗猶榮!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為其興復漢室的人生理想而鞠躬盡瘁的。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仍要奮鬥到死而後已。諸葛亮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觀。
就是用今天的眼光來衡量諸葛亮,諸葛亮依然是道德楷模!
相反,司馬懿是以厚黑陰謀起家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臉皮厚如城牆,心黑如煤炭。東晉帝王司馬睿問宰相王導,晉王朝是如何贏得江山社稷的。王導就實事求是地慢慢道來。王導說著說著,司馬睿不禁捂住了臉,懇求王導別再說了。司馬睿說,我沒有臉面聽下去了,既然江山是這樣得來的,估計也不會長久。司馬懿的厚顏無恥、老奸巨猾、陰險狡詐等讓其後世子孫都為之羞愧得沒臉見人。
如果說諸葛亮是道德楷模,那麼司馬懿則是陰謀大師、厚黑鼻祖。再則,晉王朝的八王之亂給華夏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西晉的滅亡差不多讓北方漢民族遭遇滅頂之災。作為西晉的創立者司馬懿也因此被後人詬病。
無論是道德楷模,還是陰謀大師,都走進了歷史的長河裡。
親愛的讀者,放在今天的現代社會,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能適應呢?我的觀點已經在上文的陳述中了。對此,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