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2021-01-16 觀點與視角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諸葛亮是被後人尊奉為智慧和美德的象徵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也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話說回來,即便拋開了小說的演繹和文學重塑,正史裡的諸葛亮也以其忠誠、堅貞、勤政、廉潔而被後世的人看作是處世為官的楷模。

三國是一個龍騰虎躍、群星璀璨的時代,期間湧現了許許多多的智者和猛士。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期,對手陣營主要是北方的曹魏集團和東部的孫吳集團。

如果從高層決策的角度看,魏蜀吳三國的對峙其實就是三方的主帥之間的博弈。三方的主帥,並存時間最長的莫過於諸葛亮、司馬懿和陸遜三人。

因為蜀漢奉行的是「東聯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所以除過白衣過江和火燒連營,東吳和蜀國之間再無其他劇烈衝突。而且這兩次衝突中,蜀國方面的主帥分別是關羽和劉備,所以從正面對抗的角度看,陸遜和諸葛亮兩位主帥在並存的時間內一直是長期和平共處的,二人並未發生過直接的對抗。

於是,司馬懿就成了諸葛亮一生遭遇的博弈時間最長、正面對抗次數最多的對手,也是最強悍的對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出於正統史觀和文學效果的需求,總是在有意地拔高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不會歸咎為諸葛亮方面的失誤或者實力不足,總會想方設法找出合理化理由,使之始終保持「雖敗猶勝」的狀態。

而司馬懿儘管是數次對抗的最終勝利者,甚至是整個三國時代的最後贏家,但總會被刻意描繪成無能、膽小甚至齷齪的戰鬥高級指揮官,甚至在「火燒葫蘆谷」一役裡,司馬氏父子三人差點一起被諸葛亮「包了餃子」,葬身火海。

然而,事實上的司馬懿就如此不堪嗎?如果拋開了小說的「演義」成分,將這兩個平生最為匹配的對手放在一個更深遠的歷史背景之內,放在一個更加公平的對比條件之下,我們很容易得出司馬懿在智謀上是勝過諸葛亮的。特別是戰略能力,司馬懿遠勝諸葛亮。

首先,這兩個對手的生存環境是有著巨大差異的,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就好比一個是根正苗紅的嫡子嫡孫,而另一個更像馬路上撿回家的野孩子。

諸葛亮是在劉備幾乎一無所有的時候加入到蜀漢核心集團的,「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時間上就佔據了優勢。再疊加上「雪中送炭見真情,錦上添花不如無」情感效果,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創始人的心目中擁有著不可動搖的牢固地位。

相反,司馬懿加入曹魏集團就在一個相對不利的時間點。雖說司馬懿出身世家,但在曹操白手起家的時候,元老級的班底隊伍裡,是沒有司馬懿乃至司馬家族的人影的。

劉備邀請諸葛亮輔佐自己,費了「三顧茅廬」的周折,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了充分的被尊重甚至仰慕。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到來,劉備有著「如魚得水」的喜悅和感恩。

而司馬懿加入曹操的陣營,這個過程是相當憋屈的。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派遣使者以強制手段讓司馬懿當了自己的文學掾。使者傳達了曹操的意思:「若復盤桓,便收之」,意思非常直白:若是推三阻四,沒有你的好果子吃。這時的曹操已經貴為丞相,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布局,對於司馬懿的去留,多少是有點可有可無的心態的。

「如魚得水」的劉備,對待諸葛亮是非常信賴且倚重的,他給諸葛亮最大限度的放權。從身份上說,初來乍到的諸葛亮僅僅算是劉備的幕賓,但隨著劉備的「培養」,諸葛亮很快就掌握了軍事指揮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策權等核心權力,成為了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

後來白帝城託孤,劉備進一步將諸葛亮推到了繼承人劉禪的「相父」的位置,從此諸葛亮就成了蜀漢集團真正意義上的一號人物。劉禪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整個蜀漢集團也從來沒有出現過足以與諸葛亮抗衡的政治對手。從內部環境看,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大權在握,一言九鼎,完全可以呼風喚雨。

但司馬懿則身處在一個「荊棘密布」的環境裡,曹操或許是因為覺察到了司馬懿的雄才大略,或許如同《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夢見了「三馬同槽」,對司馬懿始終保持著戒備甚至敵意,並特意叮囑繼承人曹丕:「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

曹魏集團人才鼎盛,雖說曹操實現了集權,但內部還是形成了一些相當強勢的政治集團的,例如與曹操有著血親關係的曹真、曹休,還有已經在團隊中經營出一定基礎和威望,且位高權重的陳群、王朗、華歆等柱國大臣。從起初的根基看,這其中的任何一股力量都足以和司馬懿抗衡。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就如同一個剛剛被娶進門的小媳婦,「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謹小慎微、逆來順受地在曹操父子和同僚之間斡旋,徹底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

儘管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託孤重臣,但諸葛亮的這個身份似乎更加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司馬懿的這個身份就是長久地保持警覺、忍耐和委屈得來的。就憑這份處逆境而不放棄、不懈怠的堅韌,以及巧妙化解各種不利因素、遊刃各大潛在敵對勢力的能耐,諸葛亮已經是稍遜一籌了。

其次,在兩人長期、多次的正面鬥爭中,司馬懿的策略更具備大局思維和長遠眼光。儘管《三國演義》在力求給諸葛亮保持一個戰無不勝、雖敗猶榮的形象,但具體分析,的確有點弄巧成拙的效果。

諸葛亮在蜀漢是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的,他不必出徵的時候獲得兵權,回來之後立即上繳兵權,因為他不用擔心因為手握重病而遭到忌憚和猜疑。六出祁山(史書記載僅有兩次)的過程中,的確有過後方謠言諸葛亮必將稱帝的事,且因為謠言影響了戰爭結局。但諸葛亮回師之後,很快就肅清了謠言,處決了始作俑者。從處理的速度和效果看,諸葛亮對蜀漢的大局是完全操控的。

司馬懿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曹操之所以沒有殺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通過努力表現獲得了曹丕的一點點信賴。曹操父子唯有在無人可用的窘迫之中,才會被迫啟用司馬懿,而且還是在相當高的警惕中任用的。

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傾國而動,總是在追求最快速的、戰果最大化的結局,因為他還沒有「功高震主」的擔憂。司馬懿每次戰爭結束之後,要麼主動趕快上繳兵權,要麼被罷黜。更要命的是,他每次戰鬥都要控制戰果。

後世的人,都比較瞧不起司馬懿的「龜縮」戰術,因為不論勝負,這種戰術始終是缺乏英雄氣甚至男人味的,所以《三國演義》裡就有了諸葛亮以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的情節。但實質上,司馬懿的高明之處,也恰好在他的「龜縮」戰術上。理由有三:

其一,蜀道艱難、補給線長,糧草軍需運輸困難,所以諸葛亮每次出擊,都需要速戰速決,基本沒有打持久戰的條件。司馬懿恰好抓住了諸葛亮進攻的這一弱點,以堅守不出策略讓諸葛亮自我消耗,從而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二,諸葛亮可以追求戰果最大化,但司馬懿不行。如果雙方放開手腳搏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司馬懿敗不起,失敗不但意味著魏國利益的巨大損失,更意味著司馬氏的滅族之禍;但勝利也不能戰果輝煌、戰功顯赫,因為這同樣也會招致朝臣的嫉妒和曹操父子的致命打壓。

既要立於不敗之地,又不能招人忌恨,在確保勝利和控制戰果之間實現微妙的平衡,這本來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而司馬懿的「龜縮」戰略,戰與不戰、在哪裡打、打到什麼程度,均由不得諸葛亮,而由司馬懿把控,使戰爭的主動權回到了防守的一方,也非常有利於控制戰果,這也使得司馬懿在保護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上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其三,「龜縮」戰術符合魏國的長遠利益。總體而言,諸葛亮的戰略是主攻魏國的,也有點以攻為守的意味在內。而曹魏集團的長久戰略和攻擊重心是放在東吳的,司馬懿堅壁清野的策略,可以把戰爭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於給魏國保存實力,甚至給司馬家族最後替代曹氏家族培植力量。

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有「不以勝敗論英雄」的論調,更有「成則王侯敗則賊」的現實。諸葛亮的《隆中對》美名傳於四方,但歸根結底只是實現了「天下三分」的前半部分,「恢復漢室」的最終目標並非實現;而司馬懿父子不但有效保護了魏國的利益,而且實現了政權成功「嫁接」和天下歸晉。若論戰略眼光和落實能力,司馬懿勝出的不是一星半點。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司馬懿是否才是三國時代的最強戰略家?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適應現代社會?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探究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棋逢對手的勁敵,為何是諸葛亮流芳百世?個人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楷模,司馬懿則正好相反。千百年來,諸葛亮就是「忠」的楷模。我們來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描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龜縮」戰術至為高明,司馬懿才是三國時代最強謀略家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如果拋開了小說的「演義」成分,將這兩個平生最為匹配的對手放在一個更深遠的歷史背景之內,放在一個更加公平的對比條件之下,我們很容易得出司馬懿在智謀上是勝過諸葛亮的。特別是戰略能力,司馬懿遠勝諸葛亮。 首先,這兩個對手的生存環境是有著巨大差異的,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就好比一個是根正苗紅的嫡子嫡孫,而另一個更像馬路上撿回家的野孩子。
  • 三國人物分析: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什麼就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街亭失守後,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沒有大軍鎮壓,眼看著司馬懿就要率兵攻打了過來,諸葛亮的手中沒有兵將可以迎敵,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到了一個很冒險的對策,那就是打開城門,自己坐在城樓上彈琴唱曲,來向司馬懿展示自己毫不畏懼的樣子。
  • 為什麼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卻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司馬懿
    提起三國,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神機秒算的諸葛亮透露出深深的崇拜之意。其實,不得不說,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確實是"奇人"一般的存在了。可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沒能取得出兵北伐的成功呢?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第二,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滷城對峙,張郃建議司馬懿派人去切斷諸葛亮的後路,因為蜀軍來了,又來了曹魏控制地區,是一支孤軍,只要切斷了諸葛亮的後路和補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就會失敗,這就是為什麼張郃在第一次北伐中打敗了諸葛亮,司馬懿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與諸葛亮在滷城對峙。
  • 三國軍師PK,鬼才郭嘉和神算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
    他們和曹操、劉備的關係,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魚得水」,甚至確有一些情意。不過網友對易中天的這份評價並不滿意,支持郭嘉的說《三國演義》不是正史,諸葛亮被過於神話,有很多事例都是捏造的。而支持諸葛亮的則認為,就算郭嘉很厲害,但他很早就死了,怎麼可以跟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的諸葛亮比呢?
  • 諸葛亮在上方谷,為什麼沒燒死司馬懿?諸葛亮只說出12個字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這麼厲害,是作者把他神化了,可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了,所以作者把這一切都歸於了天命,是天命不可違,所以說蜀漢必亡,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敗。孔明先生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失算的情況呢?或許很多朋友都能猜出來,沒錯,在諸葛孔明第六次帶兵出祁山之時,想利用奇計將生平最難纏的對手司馬懿玩死!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典故經過,司馬懿感慨諸葛亮真天生奇才!
    司馬懿和諸葛亮就在靠近五丈原的地方進行大戰,諸葛亮沒有辦法前進,於是就退還到五丈原。原文【36】: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當時,正好有一顆長星墜入到諸葛亮的大營之中。所謂長星,大概就是彗星。司馬懿以此認為諸葛亮此戰必敗,於是就決定出奇制勝,派遣兵馬牽制攻打諸葛亮的後部。
  • 諸葛亮實力深不可測,吊打冢虎司馬懿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諸葛亮幾次北伐或鎩羽而歸,或小勝後難以持久,不得已而退兵。他是否意識到伐魏是不可能完成任務不得而知,但至少應該很清楚,北伐是一場持久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諸葛亮採納了楊儀的建議,分兵兩班,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同時,必須解決運糧困難這一棘手問題。
  • 諸葛亮存在4個星座,無論哪個一個星座,都不敵司馬懿的摩羯座
    三國是一個謀士輩出的時代,尤其是以諸葛亮和司馬懿最為耀眼。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頂尖的謀略家,二人能力孰高孰低,一直是學術界和民間爭論的焦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是做事的高手,司馬懿是做局的高手。我們今天從星座學的角度來分析,諸葛亮和司馬懿孰高孰低。
  • 三國最厲害的四個人,諸葛亮、司馬懿上榜,還有一個幾乎天下無敵
    第二位就是司馬懿了,司馬懿字仲達。對於司馬懿大家都很熟悉了,這一位才是三國最大的贏家,西晉的開拓者。司馬懿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擔任魏國忠臣多年。司馬懿擔任魏國權臣時,諸葛亮正好是遲暮之年,這就給了他極大地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司馬懿多次擔任魏國的託孤大臣,可見魏國對其十分器重,只是沒想到正是這個最信任的人推翻了魏國的統治。司馬懿最出名的成就就是平定了遼東和擋住了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不放權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其二
    然後關於諸葛亮的形容詞,最合適的是一個成語叫做事必躬親,事必躬親可以代表諸葛亮非常的勤奮,什麼事情都是搶著做,願意做更多的事情,但為啥所有事都要自己來? 其一,自視甚高,別人做諸葛亮不放心,自己親自出馬才對一件事情有把握。其二,不願放權。
  • 張良和諸葛亮都是古代著名謀臣,他們兩個到底誰更厲害?
    張良和諸葛亮都是中國非常著名的謀臣,而且他們兩個在民間的影響力也非常大,尤其是諸葛亮,更是被視為智慧的代表。我們自古以來都喜歡做排行榜這種定西,從最早的初秋五霸,到後來的戰國四大名將,這種排行和比較,就一直存在。而且還動不動就喜歡討論一個誰更厲害的問題,比如說張良和諸葛亮究竟誰更厲害這個話題,就經常被人提起。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如何,司馬懿說了一成語,結果被啪啪打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晉書·宣帝紀》,時間是在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原文如下: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司馬懿用31個字評價了諸葛亮的一生!對他的弱點剖析的一語中的!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丞相。他的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半生幫助劉備創立基業稱帝,後半生輔佐劉禪鞏固蜀國的江山,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諸葛亮善於理政,精於外交,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傳說,諸葛亮也代表著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
  • 為何有人說在面對諸葛亮空城計時,司馬懿是因為城頭兩個書童才退兵?
    歷史上,諸葛亮的名氣的確夠大,而且奇計妙招為後人所稱讚。比如我們熟悉的「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連環計」、「激將法」等妙招。所以說諸葛亮堪稱東漢乃至三國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有著出彩的計謀和過人的膽略。「空城計」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次精彩的正面交鋒,是兩個頂級謀士的鬥智鬥勇。
  • 司馬懿的人生觀:為人應具備寬廣的胸懷,坦然地面對失敗和磨難
    寬廣的胸懷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忍辱負重,要擁有極強的忍耐力,應該要以寬廣的胸懷,面對所遇到的任何事,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有具備寬廣的胸懷,人的格局才能提上去,格局提升上去,事業才能做好。其實司馬懿真是做到了這一點,司馬懿的胸懷真的是十分寬廣,從他經歷的一件事就能看出來。
  •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什麼官職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怎麼死的
    司馬懿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徵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司馬懿怎麼死的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 司馬懿人生最精彩計策,從不是對壘諸葛亮,而是驅虎吞狼謀荊州
    (諸葛亮最佳謀劃)可惜,無論人生也好,歷史也罷,高光後必有低谷,這是常態也是宿命。志得意滿的關羽,在最輝耀的時候,遇見了最陰損的計策」驅虎吞狼「!而這一切的主導者,則是當時還未有顯山漏水的司馬懿。司馬懿其人,在當時並沒有走上曹魏政治舞臺的中樞,職位不過小小主薄,每日做的工作不過是任職曹操的貼身秘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