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諸葛亮是被後人尊奉為智慧和美德的象徵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也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話說回來,即便拋開了小說的演繹和文學重塑,正史裡的諸葛亮也以其忠誠、堅貞、勤政、廉潔而被後世的人看作是處世為官的楷模。
三國是一個龍騰虎躍、群星璀璨的時代,期間湧現了許許多多的智者和猛士。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期,對手陣營主要是北方的曹魏集團和東部的孫吳集團。
如果從高層決策的角度看,魏蜀吳三國的對峙其實就是三方的主帥之間的博弈。三方的主帥,並存時間最長的莫過於諸葛亮、司馬懿和陸遜三人。
因為蜀漢奉行的是「東聯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所以除過白衣過江和火燒連營,東吳和蜀國之間再無其他劇烈衝突。而且這兩次衝突中,蜀國方面的主帥分別是關羽和劉備,所以從正面對抗的角度看,陸遜和諸葛亮兩位主帥在並存的時間內一直是長期和平共處的,二人並未發生過直接的對抗。
於是,司馬懿就成了諸葛亮一生遭遇的博弈時間最長、正面對抗次數最多的對手,也是最強悍的對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出於正統史觀和文學效果的需求,總是在有意地拔高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不會歸咎為諸葛亮方面的失誤或者實力不足,總會想方設法找出合理化理由,使之始終保持「雖敗猶勝」的狀態。
而司馬懿儘管是數次對抗的最終勝利者,甚至是整個三國時代的最後贏家,但總會被刻意描繪成無能、膽小甚至齷齪的戰鬥高級指揮官,甚至在「火燒葫蘆谷」一役裡,司馬氏父子三人差點一起被諸葛亮「包了餃子」,葬身火海。
然而,事實上的司馬懿就如此不堪嗎?如果拋開了小說的「演義」成分,將這兩個平生最為匹配的對手放在一個更深遠的歷史背景之內,放在一個更加公平的對比條件之下,我們很容易得出司馬懿在智謀上是勝過諸葛亮的。特別是戰略能力,司馬懿遠勝諸葛亮。
首先,這兩個對手的生存環境是有著巨大差異的,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就好比一個是根正苗紅的嫡子嫡孫,而另一個更像馬路上撿回家的野孩子。
諸葛亮是在劉備幾乎一無所有的時候加入到蜀漢核心集團的,「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時間上就佔據了優勢。再疊加上「雪中送炭見真情,錦上添花不如無」情感效果,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創始人的心目中擁有著不可動搖的牢固地位。
相反,司馬懿加入曹魏集團就在一個相對不利的時間點。雖說司馬懿出身世家,但在曹操白手起家的時候,元老級的班底隊伍裡,是沒有司馬懿乃至司馬家族的人影的。
劉備邀請諸葛亮輔佐自己,費了「三顧茅廬」的周折,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了充分的被尊重甚至仰慕。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到來,劉備有著「如魚得水」的喜悅和感恩。
而司馬懿加入曹操的陣營,這個過程是相當憋屈的。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派遣使者以強制手段讓司馬懿當了自己的文學掾。使者傳達了曹操的意思:「若復盤桓,便收之」,意思非常直白:若是推三阻四,沒有你的好果子吃。這時的曹操已經貴為丞相,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布局,對於司馬懿的去留,多少是有點可有可無的心態的。
「如魚得水」的劉備,對待諸葛亮是非常信賴且倚重的,他給諸葛亮最大限度的放權。從身份上說,初來乍到的諸葛亮僅僅算是劉備的幕賓,但隨著劉備的「培養」,諸葛亮很快就掌握了軍事指揮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策權等核心權力,成為了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
後來白帝城託孤,劉備進一步將諸葛亮推到了繼承人劉禪的「相父」的位置,從此諸葛亮就成了蜀漢集團真正意義上的一號人物。劉禪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整個蜀漢集團也從來沒有出現過足以與諸葛亮抗衡的政治對手。從內部環境看,諸葛亮在蜀漢集團大權在握,一言九鼎,完全可以呼風喚雨。
但司馬懿則身處在一個「荊棘密布」的環境裡,曹操或許是因為覺察到了司馬懿的雄才大略,或許如同《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夢見了「三馬同槽」,對司馬懿始終保持著戒備甚至敵意,並特意叮囑繼承人曹丕:「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
曹魏集團人才鼎盛,雖說曹操實現了集權,但內部還是形成了一些相當強勢的政治集團的,例如與曹操有著血親關係的曹真、曹休,還有已經在團隊中經營出一定基礎和威望,且位高權重的陳群、王朗、華歆等柱國大臣。從起初的根基看,這其中的任何一股力量都足以和司馬懿抗衡。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就如同一個剛剛被娶進門的小媳婦,「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謹小慎微、逆來順受地在曹操父子和同僚之間斡旋,徹底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
儘管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託孤重臣,但諸葛亮的這個身份似乎更加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司馬懿的這個身份就是長久地保持警覺、忍耐和委屈得來的。就憑這份處逆境而不放棄、不懈怠的堅韌,以及巧妙化解各種不利因素、遊刃各大潛在敵對勢力的能耐,諸葛亮已經是稍遜一籌了。
其次,在兩人長期、多次的正面鬥爭中,司馬懿的策略更具備大局思維和長遠眼光。儘管《三國演義》在力求給諸葛亮保持一個戰無不勝、雖敗猶榮的形象,但具體分析,的確有點弄巧成拙的效果。
諸葛亮在蜀漢是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的,他不必出徵的時候獲得兵權,回來之後立即上繳兵權,因為他不用擔心因為手握重病而遭到忌憚和猜疑。六出祁山(史書記載僅有兩次)的過程中,的確有過後方謠言諸葛亮必將稱帝的事,且因為謠言影響了戰爭結局。但諸葛亮回師之後,很快就肅清了謠言,處決了始作俑者。從處理的速度和效果看,諸葛亮對蜀漢的大局是完全操控的。
司馬懿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曹操之所以沒有殺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通過努力表現獲得了曹丕的一點點信賴。曹操父子唯有在無人可用的窘迫之中,才會被迫啟用司馬懿,而且還是在相當高的警惕中任用的。
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傾國而動,總是在追求最快速的、戰果最大化的結局,因為他還沒有「功高震主」的擔憂。司馬懿每次戰爭結束之後,要麼主動趕快上繳兵權,要麼被罷黜。更要命的是,他每次戰鬥都要控制戰果。
後世的人,都比較瞧不起司馬懿的「龜縮」戰術,因為不論勝負,這種戰術始終是缺乏英雄氣甚至男人味的,所以《三國演義》裡就有了諸葛亮以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的情節。但實質上,司馬懿的高明之處,也恰好在他的「龜縮」戰術上。理由有三:
其一,蜀道艱難、補給線長,糧草軍需運輸困難,所以諸葛亮每次出擊,都需要速戰速決,基本沒有打持久戰的條件。司馬懿恰好抓住了諸葛亮進攻的這一弱點,以堅守不出策略讓諸葛亮自我消耗,從而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二,諸葛亮可以追求戰果最大化,但司馬懿不行。如果雙方放開手腳搏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司馬懿敗不起,失敗不但意味著魏國利益的巨大損失,更意味著司馬氏的滅族之禍;但勝利也不能戰果輝煌、戰功顯赫,因為這同樣也會招致朝臣的嫉妒和曹操父子的致命打壓。
既要立於不敗之地,又不能招人忌恨,在確保勝利和控制戰果之間實現微妙的平衡,這本來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而司馬懿的「龜縮」戰略,戰與不戰、在哪裡打、打到什麼程度,均由不得諸葛亮,而由司馬懿把控,使戰爭的主動權回到了防守的一方,也非常有利於控制戰果,這也使得司馬懿在保護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上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其三,「龜縮」戰術符合魏國的長遠利益。總體而言,諸葛亮的戰略是主攻魏國的,也有點以攻為守的意味在內。而曹魏集團的長久戰略和攻擊重心是放在東吳的,司馬懿堅壁清野的策略,可以把戰爭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於給魏國保存實力,甚至給司馬家族最後替代曹氏家族培植力量。
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有「不以勝敗論英雄」的論調,更有「成則王侯敗則賊」的現實。諸葛亮的《隆中對》美名傳於四方,但歸根結底只是實現了「天下三分」的前半部分,「恢復漢室」的最終目標並非實現;而司馬懿父子不但有效保護了魏國的利益,而且實現了政權成功「嫁接」和天下歸晉。若論戰略眼光和落實能力,司馬懿勝出的不是一星半點。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司馬懿是否才是三國時代的最強戰略家?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