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真正主導這個世界的就那麼幾種人。
第一種人精明。他們腦瓜子靈活,嘴皮子靈泛,能說會道,思維敏捷,鋒芒畢露。單位評職稱,領導家有事,當你還沒有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他早就已經搞定了,讓你乾瞪眼,白著急。這類人自我感覺良好,愛玩小聰明,愛耍小動作,動不動就搞個圈套算計你,一不小心你就陷入了他們的陷阱之中。
第二種人聰明。他們比精明人更有頭腦,更有才華,但大都才華不外露,鋒芒內斂,後發制人。當精明人在忙於撿今天的小芝麻時,聰明人卻在盤算明天的大西瓜。
第三種人是明白人。這類人往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要麼不出手,一出手便是大手筆。明白人世事通曉卻不為世俗所困,人情練達卻不為情感所累。他們視悲歡離合如浮云:功名利祿為糞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進退自如,心如止水。正因為將這個世界看得太明白了,明白人往往看破紅塵,獨善其身。
這個世界上,精明人不少,聰明人不多,明白人則更少。誰都不願意和精明人打交道,壓力太大,處處提防還是吃虧。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我惹不起你還躲不起嗎?慢慢地,精明人便失去了群眾基礎,成了眾矢之的。明白人固然厲害,可很多時候又過於消極,當看透所有的努力不過是徒勞時,什麼都不願意去做。下雨了,有人拼命往前跑,明白人卻說:「前面不也是下雨嗎?既然同樣都是被淋溼,何必再跑呢?苦海無邊,回頭也未必有岸。」所以,明白人有時讓人感到很害怕。
自以為是的精明人總覺得自己充滿了智慧,因為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好像什麼好處都被自己佔到了。殊不知短視讓他們陶醉,陶醉讓他們糊塗。他們只是小聰明,算不上大智慧。聰明人是這個世界的中流砥柱,他們志存高遠,懷抱天下,善權衡,懂謀略,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難,取得了常人難以取得的成就,顯示出了真正的智慧。明白人對身邊的世事瞭然於心,能看透蒙昧眾生根本無法看透的一切,而且危險總是與他們無緣,顯示出了難以企及的智慧。不過明白人不作為的消極人生態度,使得他們的智慧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沒有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明白人的智慧只能開花卻結不了果。
今天是如此,古代又何嘗不是一樣呢?翻開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就是明證。以《水滸傳》為例,梁山的創始人王倫是個典型的精明人,為了阻止比自己賢能的林衝入夥,從委婉拒絕,到步步緊逼,再到用楊志來鉗制,可謂是機關算盡,耍盡了小聰明,雖然最終由於情勢所迫,不得不讓林衝坐了第四把交椅,卻使林衝心灰意冷,內心深處充滿了不滿與仇恨,為自己最後的慘死刀下埋下了禍根。
而梁山的第三任領導宋江就聰明多了。雖然同樣出身低微,其貌不揚,武功不高,智謀也不見得如何高明,但他禮賢下士,大膽地招募了一批「專業技能」比自己突出的優秀人才。聰明的宋江根本不害怕賢能的屬下會篡奪自己的位置,因為他生財有道,能帶領大家吃香的,喝辣的,對於江湖老大來講這就是最重要的本事,是最大的控制力,其他的有沒有都無所謂。
梁山的另一位高層領導公孫勝則是個明白人。「特長生」出身的他擁有鬼神不測之機,呼風喚雨之法。憑藉這一絕技,他總能力挽狂瀾於不倒,為梁山屢立奇功,從而穩坐梁山第四把交椅。可正是這位高層領導,雖然一眼看穿了宋江玩的奪權把戲,一眼看透了攻打方臘的巨大危險,卻不去主動抗爭,改變現狀,而是兩次當起了逃兵,隻身一人飄然而去。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且高於生活,通過文學作品來認識當時的人物與社會,反而看得更加真切。四大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塑造了一大批活靈活現的人物。拿他們來說事,大家非常熟悉,並且只要不太離譜,調侃調侃古人也沒有危險,文字寫起來會更加輕鬆自如,幽默有趣。談古論今,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如果還能讓大家從中得到啟發,加深對智慧的理解,有利於人生的成功,筆者當然十分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