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7日專電(記者周瑋)「《己卯年雨雪》的精妙之處,在於細膩地描寫和塑造了一對日本青年夫婦的心態轉變:怎樣從一個被動的侵略戰爭參與者,轉變為主動的殺人者,又再次發生人性的覺醒。」日本女作家元山裡子感到驚訝與震動,「我希望有更多的日本讀者看到這本書,從中得到『為何而戰』的反思。」
中國作協創研部、南方出版傳媒、花城出版社等17日主辦的研討會上,十餘位專家就熊育群的長篇小說《己卯年雨雪》展開熱烈討論。
《己卯年雨雪》是作家熊育群花費14年心血寫就,他從1939年發生在故鄉湖南省汨羅縣的「營田慘案」的田野調查開始,踏訪戰爭遺址,兩次前往日本,深入侵華士兵的家中,並研究大量日本書籍和歷史資料。小說以一對日本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戰爭對人物命運的改變,特別是對人心靈的摧殘,挖掘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思想根源,揭示和反思人類戰爭悲劇。
專家認為,在以往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中,日本侵略者經常被概念化、抽象化、符號化。《己卯年雨雪》創造了中日對話的一種語境,小說以日本人的視角切入,描寫了中日兩個民族在文化、心理、審美上的差異、碰撞與衝突,將其內部複雜性層層展開,是一種創造性的書寫。小說跳出受害者的視角,超越單一的情感立場,真實還原了中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心理及行事方式,同時凸顯了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崇德尚文、以德報怨的善良品性,這是一部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人格與人道主義成就的充滿力量感的和平之書。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當我們回顧這70多年中國文學對於抗戰的書寫和表現的時候,《己卯年雨雪》是現在最新的、相對交心的一部作品。但其價值不僅在於新,而在於回應和表達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與經驗中特別重大、又特別複雜的這樣一塊傷痛。我想文學對這種傷痛的表現和書寫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的成長。」
據了解,《己卯年雨雪》今年初甫一推出,即獲熱烈反響,多次進入新華暢銷書排行榜、百道好書榜、全民讀書日「最美讀物」等,不但得到國內評論家和讀者好評,也激起了一些日本讀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