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尊愛的琴壇前輩——奧斯卡·舒姆斯基(下) | 曹氏提琴

2021-01-08 琴界網曹氏提琴

喜獲寶琴

▲舒姆斯基與Howard Barlow 指揮的美國海軍樂團(US Navy Orchestra),1941年前後

奧斯卡·舒姆斯基用的是一把名琴——1715年的斯特拉底瓦裡「羅德」(Stradivarius 「Rode」)。這把琴曾由著名法國小提琴家羅德(Pierre Rode)使用,其他知名的擁有者包括俄羅斯學派創始人奧爾。

▲舒姆斯基用過的斯特拉底瓦裡「羅德」小提琴

奧斯卡是從埃米爾·赫曼(Emil Hermann)琴行那裡買下這把琴的。埃米爾稱這把琴是斯特拉底瓦裡大師黃金時期帶有標誌性的極品,而奧爾則將這把小提琴稱為「一把真正的音樂會小提琴」,因其音量巨大無比。

▲埃米爾·赫曼琴行

奧斯卡回憶說:「當我聽到這把寶琴發出第一聲時就迷上了。戰爭結束後我們試圖重建生活,而我當務之急是要有一把更好的琴。我意識到如果要展開音樂會生涯,就必須擁有比當時所用的Camillo Camilli更好的琴。在尋覓過程中我用過瓜達尼尼(Guadagninis)等一些名琴,但還是不能完全稱心滿意。

▲埃米爾·赫曼琴行試琴室,舒姆斯基可能最初就在這裡邂逅「羅德」小提琴

之後在我無數次走訪埃米爾·赫曼琴行過程中,我發現有一把小提琴靜靜臥躺在長長的氈桌上。我一眼望去這把琴不單是斯特拉迪瓦裡,還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藏品之一。我又激動又沮喪,因為我知道自己買不起,但我仍然非常好奇地欣賞並想嘗試演奏它。在得到許可之後我試奏了幾個不同的片段,頓感自己必須擁有它!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債臺高築的實情,但我卻從未有過一絲遺憾。我的老師列奧波德·奧爾也是秉持這種處事方式。」停頓一下之後,他又告訴了我一個他買琴時的秘密,「當我買下這把斯特拉迪瓦裡琴寶琴後,決定用它來錄羅德的24首隨想曲(毫無疑問羅德本人一定也用這把琴拉過自己的隨想曲)。這把斯特拉迪瓦裡留有原來收藏者、作曲家的演奏和我演奏的作曲家的24首隨想曲,這三重意義疊加為我帶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同時我也希望聽眾能更好地感悟和享受羅德的音樂。」

▲埃米爾·赫曼琴行

「是松鼠不是烏鴉!」

有一次我去看望奧斯卡·舒姆斯基,帶了一瓶口味偏甜的義大利香檳,正合老人家的胃口。乾杯之後他不時地看看自己的杯子,我知道這是他要添酒的暗示。此時窗外的樹上傳來一隻烏鴉的呱呱叫聲。老人隨口對我說:「那是松鼠在叫呢。」我試圖糾正他:「那不是松鼠,是烏鴉!」可舒姆斯基固執地搖搖頭說:「孩子,別跟我爭!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經常聽到它們這樣呱呱叫。」我覺得很委屈,因為明明看到那隻大烏鴉在樹梢上叫,想必是在問我們要吃的?

▲奧斯卡·舒姆斯基演奏巴赫小提琴無伴奏

▲奧斯卡·舒姆斯基演奏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帕蒂塔唱片,在業界享有盛譽

吃完飯,老人從屋裡拿出兩把琴,他自己拿著一把而將另一把遞給我,問我拉過莫扎特哪首協奏曲。我回答說1、3、4、5都拉過。這時他已經開始拉第五協奏曲的樂隊部分,令我不知所措。這首曲子我雖然學得很仔細,但也有幾年沒拉了,但他的舉動像下命令似地逼著我開始,就這樣我倆把整個三個樂章過了一遍。中間我有幾次卡住幾乎都想放棄了,但他拉著樂隊聲部硬是推著我繼續下去,直到最後把全曲拉完。他滿意地點點頭,對我說:「吃驚嗎?你在幾年沒練的情況下還能連滾帶爬地把這首協奏曲拉下來,而且還是背譜完成的。人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包括大腦、手指、聽覺、視覺各方面的記憶。要相信自己的記憶,這樣在臺上就不會有怯場的心理負擔了。」原來老人家要在飯後給我上一課。

他給我講過很多他自己的經歷。他最不喜歡的一件事就是人家叫他奧斯卡,特別是陌生人!他希望大家尊稱他為舒姆斯基先生(Mr. Shumsky)。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不速之客的電話,大概是個推銷員。舒姆斯基拿起電話說了聲「喂!」就聽見電話裡傳來:「我要跟奧斯卡說話。」老人像是受了莫大的侮辱,厲聲回應道:「你是誰?竟敢如此無禮,沒人敢這麼稱呼我的!」,邊說邊把電話掛了。幾分鐘後,電話又響了。舒姆斯基拿起電話,還沒等他說「餵」呢,就聽到電話裡在喊:「奧斯卡、奧斯卡、奧斯卡……」。他當時一下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我當時也聽傻了,心想那個無理的銷售員這下可把他氣著了,可他卻突然忍不住地大笑起來。幾分鐘後他平息下來說:「我的確忍無可忍,非常的氣憤!可不知因為什麼我突然覺得這個無理的傢伙倒是很幽默(I appreciated his sense of humor)」。

海菲茲來訪

舒姆斯基還給我講過他與海菲茲的相逢。有一次海菲茲來到茱莉亞學院拜訪他,並提出要「借走」一些學生,因為他剛開始在南加州大學任教所以學生不多。我問舒姆斯基:「你真的把學生給他了嗎?」他做了個鬼臉說:「都是些個資質平平的學生」,我們忍不住開懷大笑起來。那次來訪期間海菲茲還會見了加拉米安等其他一些名師。在舒姆斯基把學生請出教室後,兩位小提琴巨人開始了他們最親密的談話。海菲茲問舒姆斯基是否每天練音階,後者回答說:「只是有時候練一下,但並不是像信教一樣虔誠的。」(這跟當年我跟朱克曼上大課時他問我的問題和我的回答幾乎一摸一樣)。海菲茲嚴厲批駁道:「這是一個錯誤!」舒姆斯基笑笑說:「給我五分鐘,我就能演奏任何一個調上的音階」,令海菲茲暗自吃了一驚。舒姆斯基非常尊重海菲茲,然而他覺得在琶音練習和換把上下功夫比單純的音階練習更有用。海菲茲有一隻無與倫比的左手,雖然是個天才,但卻練得非常刻苦。舒姆斯基從不苦練,卻是個天生非常自然的演奏家。他認為過度的練習未必帶來有理想的結果,反而會損害創造力,過多的音階練習會導致感官麻木的傾向。正如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也不怎麼練琴,可是頭腦中卻做了很多思考,道理是一樣的。

▲克萊斯勒(中)與海菲茲(右)和美國小提琴家斯巴爾丁(Albert Spalding)

舒姆斯勒曾對我說起過,克萊斯勒也不喜歡過度練琴,可令人驚訝的是,人們都喜歡海菲茲卻沒有意識到克萊斯勒的技術比海菲茲更過硬,他演奏的每一個音符都完美地適合音樂的畫面。克萊斯勒在晚期演奏中雖然有時出現失誤,但絲毫無損於他一生在演奏中閃爍的光彩和藝術魅力,「他的演奏總是處於平和自如的狀態,他的音樂表現猶如一串串美麗的珍珠」。相比之下,海菲茲雖然在技術上無懈可擊,輝煌一生令人驚嘆,「但他熾熱的聲音總像是要把人推向懸崖的邊緣」。

舒姆斯基的演奏對音樂沒有任何炫耀性的自我意識,因為他相信作曲家的意圖不應該與愚蠢的過度學習後的文字解釋相混淆!

最後的相聚

我最後一次跟舒姆斯基見面是在1997年6月,那天聊的話題真不少,先是在後院飲下午茶,也就在那一刻我拍下了這幾張他最後的照片。舒姆斯基告訴我,大提琴家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1902-1942)生前和他是鄰居,那時經常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從隔壁的住宅裡傳出偉大的巴赫組曲的聲音,那就是費爾曼在練琴。

另外,他也非常喜歡傑克琳·杜普蕾的演奏。但他說唯獨有一點使他不舒服;「這靚女真有天賦,她有極好的樂感!就是總是激情澎湃,似乎一直在跟大提琴**,我聽得快累死了……」。

之後他把我帶到他的書房,拿出一個精緻的皮箱,打開一看,好像有5、6個不同的鏡頭,是一套海瑟布萊120的鏡頭。舒姆斯基還是出色的攝影家,他總是說,在音樂中我總是發現與黑白照片之間的對比有更多的關係。他可以通過更精美的攝影來解釋音樂,而不僅僅是通過演奏來解釋音樂。他特別喜歡拍鐵軌,有時甚至半夜一個人跑到野外的鐵路上拍鐵路上的月光。還給我講了很多關於景深、光線、光圈、構圖等等的經驗和研究。

▲舒姆斯基攝影作品

這時艾裡克提出父親的錄像機出了問題,讓我幫他看看是否能修。在我修理錄像機的時候,奧斯卡興致勃勃地為我播放他剛收到的第一版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的CD,一邊給我介紹每一首的特性,一邊說這首是他的最愛。最後聽完了兩張CD,他還給我看了他其它剛錄好的幾張CD,包括愛德華-格裡格、黎歐-維訥和多納尼的全部奏鳴曲,還有剛錄好的羅德24隨想曲第一版的CD。他用的譜子乾乾淨淨像新的一樣,但上面寫了很多自己的指法,幾乎像印刷的數字。然後他跟我說:「譜面要保持乾淨,這樣演奏的時候也會幹淨。這些作品幾乎沒人拉,雖然不像有些作曲家那麼偉大,但都是在民族樂派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作曲家的重要作品!」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錄製成CD,把歷史資料留給後人。

傍晚,奧斯卡決定帶我們一起去他家附近的一家中國飯館共進晚餐。一進門一位年輕的中國姑娘迎了上來並親切地叫了一聲:「奧斯卡!」 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居然答應了,並問她最近好嗎?等我們都入座了,奧斯卡這時才解釋說:「她是我唯一允許叫我奧斯卡的人,因為她態度熱情、服務周到。另外她大概分不清姓和名,我就不為難她了。」

▲舒姆斯基於1997年,蔣逸文攝

晚飯後我又把他們父子送回家,臨分手時,我送給奧斯卡一張我們剛出的莫扎特兩首四重奏的CD(KV. 589,590),幾天之後我就收到了他的親筆信:「逸文,非常感謝你登門拜訪,還送給我CD。你們是音準極好的組合,我能專心欣賞你們的音樂。最誠摯的祝願——奧斯卡。」其實我心裡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讓他能當面聽聽我們上海四重奏的演奏,給我們做些指導,可惜這一願望最終未能實現。之後的幾年裡他的病情逐漸加重。他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是不願改變他給人們留下的光輝、偉大的形象記憶的。因此在最後的兩年裡他謝絕了所有人的拜訪,誰都不見。

傾心四重奏

未能請舒姆斯基指點我們上海四重奏一直令我引以為憾,因為他自己曾是著名的NBC四重奏組的發起人之一。這個世界著名的四重奏組以舒姆斯基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是金戈爾德,中提琴是普利姆羅斯,大提琴是夏皮羅,都是託斯卡尼尼手下的骨幹力量。這個組合被譽為世界弦樂四重奏的最強陣容,可後來普利姆羅斯這位世界聲譽最高的中提琴家未經其他成員同意就把NBC四重奏改成他自己的名字,而且還是在一次電臺的實況直播中,影響很大。個性剛直的奧斯卡豈能容忍這種不尊重人格的行為?於是他在離場時,帶著遺憾邊走邊說了聲:「對不起了!」在他離去後雖有一位名家頂替,但合奏水平卻不及以前。時隔不久這個原本偉大的四重奏組就結束了短暫的歷程,留下的少量錄音也不是商業發行,成為世界樂壇的一樁憾事。

▲私人發行的NBC四重奏組(「普利姆羅斯四重奏」)錄音

最近艾裡克在我家做客時給我講了1970年代初的一樁逸聞:他的父親經常請過往從密的朋友到家裡拉四重奏。有一天三位來賓與他組成了一個陣容豪華的四重奏組,其中包括戴維·納迪恩(David Nadien),大提琴家倫納德·羅斯和在布希四重奏(Busch Quartet)裡優秀的中提琴家保羅·道克託爾(Paul Doctor)。當時坐在一旁聽這四位大師演奏的是舒姆斯基的得意門生、來自東京的武田基(Motoi Takeda)。他大約是十五、六歲的年紀,剛在莫斯科跟柯崗學習時他曾多次近距離的聽到過導師和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而老奧卻建議他到美國跟舒姆斯基學習。

▲與大提琴家羅斯和鋼琴家格倫·古爾德

當天來玩四重奏的四位大師走進舒姆斯基的客廳時,武田根本沒想到他將會跟誰見面和會留下什麼印象。當他幸運地聽到四位琴壇名家的演奏時,武田睜大了眼睛,半天合不上嘴。在倫納德·羅斯(Leonard Rose)演奏的弓下,流淌出的可能是最美麗和富於表情的大提琴聲音,而舒姆斯基令人驚嘆的演奏技藝以及內迪恩的柔美弦音頓時把他引入了一個奇妙的音樂領地。當兩位小提琴大師在不同作品中輪流演奏一、二提琴聲部時,他的臉部更是顯露出驚奇的表情和眼神,而艾裡克最不能忘記的就是Paul Doktor優雅而細膩的中提琴演奏,那個美好的下午也是他終身難忘的時刻。

艾裡克心中的嚴父

▲舒姆斯基在八十年代仍保持良好狀態,這張唱片收錄他獨奏的莫扎特第三協奏曲和父子演奏的《交響協奏曲》

艾裡克還告訴我,他的嚴父奧斯卡·舒姆斯基堅決反對舉辦比賽,這是他最厭惡的。他曾留下話,永遠不得用他的名義舉辦比賽。他不希望一些組織者和贊助商以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名義輕易舉辦競賽。

▲舒姆斯基父子演奏莫扎特二重奏K.423,424

艾裡克說,他的父親認同作曲家巴託克的看法,認為比賽阻礙了獨立個人風格的形成,而是容易導致演奏風格雷同。他認為一些有個性的人才能出頭很不容易,在整個比賽的壓力下他們表現不佳,但他們很可能會展現自己富於個性化的音樂理解和演奏風格。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儘管所有人都對來自亞洲的小提琴手的精湛技術感到驚訝,但許多音樂家仍抱怨他們與老一輩大師境界不一樣。老一輩的演奏各有個性,他們身處一個必須獨立思考的時代,沒有CD和視頻可以參考,那是一個演奏者要以較慢的速度去理解音樂、認清自己並最終接受自己的時代。

▲蔣逸文與艾裡克·舒姆斯基

艾裡克說:「我可以向你保證,我父親奉行的演奏標準與某些名家不同。我們今天將如何評判雅克·蒂博?他會在第一次出錯後被淘汰嗎?克萊斯勒會在高音失誤後被踢出第一輪嗎?我的爸爸會因為拉錯一個音而名落孫山嗎?這些過去的偉人可能會有一個音的失誤,但他們對樂曲的理解與表達要比角鬥士整場的拼搏更有價值」。

2000年7月24號,那天我在科羅拉多參加Vail夏季音樂節,一早接到一個電話,對面傳來艾裡克哽咽的聲音:「爸爸走了……」。我意識到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位尊敬的慈父般的老師、前輩、朋友……

在舒姆斯基去世後,當年11月「The Strad"雜誌再次以他為封面人物

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曹氏提琴 | 中提琴青年演奏家
    中提琴是現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採用的,它的四條弦是C 、G、D、A,較小提琴低五度,較大提琴高八度。本文由琴界·曹氏提琴(中國)直營店安老師提供,歡迎閱讀。演奏中提琴雖然看起來和小提琴很接近,實際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由於體積變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對體能要求更高。(據說小提琴師練習幾個月中提琴後再演奏小提琴會有很大進步。)
  • 一分鐘帶你看懂弦樂四重奏,演奏和製作的奧秘| 曹氏提琴
    它包含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美國著名的亞歷山大使用曹氏四重奏演奏很多人認為四重奏的琴只是每把琴的大小做得不一樣而已,但是小提琴的四條弦為G、D、A、E, 而中提琴與大提琴則是C、G、D、A。她們之間共鳴大小是有所不同的。
  • 琴界|曹氏提琴 小提琴左手手指抬落的重要性
    本文由廣州琴界弦樂器有限公司曹氏提琴(中國)官方唯一直營店提供,感謝閱讀!被我們忽略的左手按弦對於左手,很多琴童,小提琴愛好者來說,甚至有絕大一部分經驗不足的老師認為,我只需把音符按準就好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 曹氏提琴 | 別讓簡譜和指法毀了孩子
    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ti(中國為si)本文由廣州琴界弦樂器 曹氏提琴(中國)直營店安老師提供,感謝您的閱讀!
  • 「中提琴魔女」和「五弦」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 曹氏提琴
    她曾是德國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中提琴副首席,也是當時全團最年輕的成員。並曾在薩爾茨堡室內樂團、義大利世界青年交響樂團和倫敦獨奏家室內樂團中擔任中提琴首席——楊依諾。一次突發奇想,開啟五弦之路4年前楊依諾剛剛回國,在一次音樂會上與小提琴演奏家李傳韻合作,李傳韻希望與她再演奏一首雙小提琴的曲目,她感覺在一場音樂會裡既可以演奏小提琴又可以演奏中提琴非常過癮。
  • 曹氏提琴 || 一位「最完美的小提琴家」——莎拉·張
    從4歲起,她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小提琴。兩年後,便奇蹟般地登臺與管弦樂隊合作演出。其天才的琴音,為她贏得「音樂神童」的美名。1987年,7歲的她以全額獎學金被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錄取,並成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羅茜·迪蕾的學生。天才的琴音不僅感動著音樂廳裡的聽眾,也引來唱片公司的簇擁。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從外形視覺上看:小提琴(Violin)和中提琴(Viola)都是橫把位(夾在脖子上演奏),同規格的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微大一點(近看容易比較出);演奏姿勢都差不多,只是對於演奏員來說,把位(簡單的說就是兩手指在同一音高差之間的距離)小提琴小一點,中提琴大一點。帕薩卡利亞 中提琴小提琴二重奏大提琴(Cello):最直觀的,是只能坐著演奏的。
  • 曹氏提琴 | 紀念維尼亞夫斯基,他對小提琴發展的貢獻是什麼?
    4、連頓弓提到維尼亞夫斯基的提琴藝術,就不能不提到連頓弓,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才將這一弓法提到空前的高度。在他創作的大部分樂曲中,都有這一弓法的運用,在《現代教程》的第4、9首都是非常艱深的連頓弓作品。在一弓當中,連續斷奏出幾十個音符,就像珍珠清脆的散落到地面,如果運用得當,將使演奏增添許多瀟灑、華麗的氣質。
  • 你知道提琴家族中的中提琴嗎?原來它才是提琴家族的老大
    想必很多學樂器的朋友都沒有注意到,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中間還有個中提琴,而小提琴更被稱為樂器之後,卻很少有人知道中提琴,那這個中提琴是怎麼來的呢?在很久以前,它們其實是一家人,這還要從古老的歐洲中世紀說起,其實維奧拉(Viola)這個詞大約出現於16世紀,但這時候的Viola只是作為提琴樂器名的字根,被稱為比較大的中提琴(Viola da gamba),以及比較小的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當然其實它們直接翻譯過來並不是這個意思。
  • 中提琴地位尷尬不上不下,勸大家不要學
    首先中提琴和小提琴,從外觀來說,它們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其相同的部分有琴頭,4個琴栓以及琴栓箱,琴頸,指板,琴橋,腮託,F孔等,那還有一些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結構,也就是小提琴與中提琴不同的地方。首先,提琴的琴身是由八片木頭組成:一片面板,一片背板及六片側板,若拿相同尺寸的小提琴和中提琴進行比較,那麼中提琴的側板大約比小提琴厚0.5釐米,琴身突起出也較小提琴更鼓,而由於小提琴和中提琴的琴箱厚度不同,音柱也必須調整到適合琴箱的高度。關於音柱的功能,它主要是承接面板上琴弦的震動,並且將震動傳導至背板。
  • 中提琴泰鬥吳育紳謝世享年80 曾懷有同時下三盤盲棋的絕技
    2018年12月20日,我國中提琴演奏藝術學科的創建者之一、一代中提琴泰鬥吳育紳謝世,享年80。吳育紳是國家一級演奏員、原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團長、中提琴首席,他生前擔任中央音樂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同時,他又是枰界一聖手,擔任首都文藝界圍棋聯誼會副秘書長。
  • 邂逅中提琴
    中提琴獨奏《艾涅斯庫隨想曲》。中提琴八重奏《西區故事》。  文/圖:鄭友晴  因音色介於小提琴的高亢明亮與大提琴的低沉渾厚之間,中提琴在樂隊中常被當作銜接高低音聲部的一座橋梁。隨著交響樂的普及,中提琴也從擔任伴奏的配角逐漸成為能獨當一面的中音弦樂器。11月2日晚,在文化周末演藝中心舉辦的「邂逅中提琴」星海附中優秀中提琴學生展演活動,不僅給聽眾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更通過靈活多變的曲風將中提琴沉鬱飽滿的音色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 為漢高祖劉邦生下長子劉肥的曹氏,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早年曾為信陵君座上常客,乃是堅定的反秦人士,劉邦從這一刻開始,便已經在心中埋下了反秦的種子。 由以上可大致推出,曹氏與劉邦的交往,應該便是在秦始皇滅魏、劉邦返回豐沛之後。雖然彼時風氣較為開放,但甘為他人外室的女子,定然也不會出自富貴之家,因此基本可以斷定,曹氏應為普通百姓家女子。 此外,網上有說法認為,曹氏可能與曹參為同族,同為鄉鄰,又同為曹姓,這種可能並非沒有,但雙方關係必然不會太過親近,畢竟曹參當時已經是沛縣小吏,如果曹氏為曹參近親,那麼在與劉邦有了孩子之後,劉邦不可能不正式迎娶。
  • 中提琴的發展和由來
    中提琴的發展歷史和「提琴」家族其他成員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起源於一種叫做維奧拉(Viola)的弓形的樂器,這也是中提琴的英文名字Viola的由來。儘管在文藝復興時期,維奧拉是貴族化程度很高的樂器,但由於阿瑪蒂、瓜納裡和斯特拉迪瓦裡等偉大工匠的不斷改進,「臂提琴」最終版本的中提琴誕生。
  •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提琴生產國
    新華網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孫彬)據中國提琴協會會長、江蘇鳳靈樂器集團總裁李書介紹,今年中國的提琴生產量預計可達70餘萬把,佔世界總產量100餘萬把的60%以上,其中50%以上出口,這表明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提琴生產國。李書說,中國第一把小提琴1959年在北京生產,此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相繼建設了工廠,開始生產提琴。
  • 中提琴演繹最華彩的「化蝶」
    早報文娛專訊 11月30日晚,青島交響樂團中提琴專場音樂會將在青島音樂廳舉行,來自中國交響樂團的中提琴演奏家馬豔春領銜演出,為島城樂迷帶來勃拉姆斯的《f小調第一中提琴奏鳴曲》,以及由莫扎特、皮亞佐拉、西貝柳斯等大師作品改編的中提琴多重奏演出。據悉,此次演出也是青島首場中提琴專場音樂會。
  • 全國青少年中提琴邀請賽開鑼
    「星海杯」全國青少年中提琴邀請賽正式開賽。  據介紹,為期4天的本次大賽由星海音樂學院、全國中提琴學會主辦,由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承辦,是廣東省舉辦的首次中提琴全國性比賽。此前全國共舉辦過5次比賽,此次比賽落戶花城,吸引了來自廣州、北京、上海、廈門、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26個城市86名選手參賽,是歷屆全國性中提琴比賽之最,也是分布最廣的一次。
  • 江蘇泰興:「提琴之鄉」趕製訂單忙
    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被譽為「東方提琴之鄉」,提琴生產加工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目前,該鎮共有20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3.5萬名樂器行業從業人員,年生產各類提琴70餘萬把,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華社發(湯德宏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1月3日,在泰興黃橋鎮一樂器公司,工人在製作大提琴。
  • 樂器皇后小提琴與大提琴,你知道還有中提琴嗎?
    其實還有中提琴的存在。那麼你對它們了解多少呢?小提琴屬於擦奏弦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的、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弓弦樂器。它在器樂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
  • 何夕瑞用中國泡桐樹造出世界級提琴(圖)
    何夕瑞發誓要造出一把專業的提琴是在他34歲那年。那是1979年的一天,還是一名普通木匠的何夕瑞帶著自製的小提琴到四川音樂學院求教專家。一位教授在試用後對他潑了一盆「冷水」:「這哪是小提琴?明明是板胡的聲音。」 隨後拿出一把製作精美的歐洲小提琴,讓他長長見識。雖然備受打擊,但何夕瑞沒有氣餒,而是暗自發誓:一定要造出一把超越歐洲製作水平的專業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