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超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廣大考生整理最新高考複習資料,更多高考資訊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為)
8.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五.詞序(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
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六.省略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後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後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後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後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七.固定結構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