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判天地,安鎮五方|天地間的第一道符文,宇宙的最初起源!

2021-01-15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符在道教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符的功能,大到保鎮劫運,中到指揮天兵天將,下到護身鎮宅、治些小毛病,都不在話下。

赤書玉字,九天正文

中國傳統信仰中,常有「陽九百六」一類話頭。陽數為九,陰數為六,陰陽的演化到一定時間,二者或太過,或剝蝕,結果形成劇烈的大災。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氣化一切的觀念,所以認為從混沌到天地開闢,是一個由氣分化而成的過程,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天地不是由哪一位神靈創造,而是氣的自然演化。與劫的概念磨合後,形成劫劫相續的宇宙演化模型。

所謂劫,指天地形成(成)、持續(住)、毀壞(壞)、回到一切空無所有(空)的過程,是宇宙經歷一劫又一劫的演化過程,所以道教經典《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說,「龍漢延康,渺渺億劫。赤明開圖,運度自然。」

龍漢、延康、赤明,都是劫名,就像人間的歷史有不同的年號一樣。不過在浩瀚的宇宙和宇宙演化中,劫名是循環使用的。

龍漢劫接著延康劫,渺渺茫茫,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億劫,當一劫終了,宇宙間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即使是最高的神靈元始天尊也還處於無光無象的境地之中。但是新的一劫終於要出現了,這一劫,叫做赤明劫。

奇怪的是,這一劫的起兆,是從黑暗的空中突然出現幾個符字開始的,這字像是玉石般晶瑩,處於黑暗的空中,出現時乍明乍暗,似有似無,符字的八個角上垂下光芒。這時,元始天尊知道新的一劫要開始了,急忙將這符字放到流火之庭冶煉,一煉,就發出赤色的光芒。所以這一符文稱為「赤書玉字」。由它的光芒流向四面八方,於是形成了一重又一重的天,八方共三十二天,在三十二天的上面則還有三清天和大羅天,一起是三十六重天。於是新的一劫開始了。

安鎮五方,保鎮劫運

道教的這種宇宙開闢的模式十分奇特,整個宇宙只是從一個極小的點開始的,而且這個點,還是一組符字。也可以說,宇宙起於最初的符字。在此過程中,最高的神靈元始天尊只是演化的推動者,而非創造者。

新宇宙形成了,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與我們現在常用「劫」的概念指毀壞不同,原來的劫字,內容要豐富得多。一劫凡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大階段,每一個階段相對我們人生來說,都是無限長的。在形成之後,「住」的階段,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那麼在這一階段,我們都希望世界太平,不要動蕩不安,不要災禍頻發。到了劫終之時,儘可能地躲避毀滅。後者是修道的理想,前者卻是關乎世界命運的大事。所以《度人經》中便有對於安寧的設計:

用自然形成的五篇真文安鎮五方,保鎮劫運。五篇真文,是天上的神仙根據最初出現的那一真文玉字描摹下來的符書。用它們放在世界的四方與中心,使得這一劫得以正常保持,鎮定不劫。這是符書的最大的妙用了。

呼風喚雨,起死回生

當然劫的時間太悠遠,平常時候多用的,還是在凡間,在於解決凡間的苦難與矛盾。符在凡間的威力,那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鎮妖除聖,可以呼風喚雨,可以回生起死。說到這裡,就讓人聯想起《水滸傳》「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情節。

說當年因為瘟疫,徽宗皇帝派了洪太尉去江西龍虎山請張天師舉辦大醮以禳災。洪太尉到了山上遇見一位牧童,說是天師已經去京師舉辦大醮。後來才知道,這位小牧童正是天師。小說裡描寫的正是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且說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閒逛,逛著逛著,來到了伏魔殿前。書中這樣描寫:

諸宮看遍,行到右廊後一所去處,洪太尉看時,另外一處殿宇,同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朱紅桶子,門上使著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簷前一面朱紅漆金字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

太尉指著門道:「此殿是甚麼去處?」

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師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厲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鎖用汁灌鑄,誰知裡面的事。小道自來住持本宮三十餘年,也只聽聞。」

而這位洪太尉,偏偏要看,不給打開,就仗著權勢,逼迫道士將之打開。道眾沒辦法,只好開了殿門。眾人進了殿裡,黑暗暗不見一物。

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火把點著,將來打一照時,四邊並無一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正同石龜趺,大半陷在泥裡。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書大字鑿著「遇洪而開」。

洪太尉一看大喜,以為自己正是命定的開門人。結果不聽勸阻,強行讓人將石碑放倒,掘開掩蓋的大青石板,下面的萬丈深地穴中刮喇喇一聲響亮,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翻了半個殿角,直衝到半天空裡,散作百十道金光,向四面八方去了。驚呆了的洪太尉之才問起:「走了的卻是甚麼妖魔?」主持對洪太尉說道:

「太尉不知,此殿中當初時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傳下法符,囑咐道:此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裡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風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

自然,洪太尉雖然嚇出一身冷汗,卻也不用真負責任。但這一百零八個魔君下了界,便生出水滸梁山一百零八將故事,真是惱亂下界,死人無數。

且不說後來的事故,且說當年鎮壓魔君的法子,是用了天符。符一揭去,便無法鎮住。那符籙的威力真的非同小可!

說到符的威力,在舊時的小說裡多有描寫。

除前面引及的《水滸》,《聊齋志異》中也有一篇《荷花三娘子》,說湖州宗湘若,是位讀書人,一次遇到了一位妖精,被迷得病重,幸好遇見了位番僧一應當是西藏的僧人,派了家人去求他,(僧)乃書符二道,付囑曰:「歸以淨壇一事置榻前,即以一符貼壇口。待狐竄入,急覆以盆。再以一符貼盆上,投釜湯烈火烹煮,少頃斃矣。」

家人歸,並如僧教。夜深,女始至,探袖中金桔,方將就榻問訊。忽壇口颼一聲,女已吸入。家人暴起,覆口貼,方欲就煮。宗見金橘散滿地上,追念情好,愴然感動,遽命釋之。揭符去覆,女子自壇中出,狼狽頗殆,稽首曰:「大道將成,一旦幾為灰土!若仁人也,誓必相報!」

後來那妖狐幫助宗湘若尋得一個美婦。

在這一故事中,用符的是一位番僧。僧人素不用符,但也可以向道士學。道教的術儀大量被密宗所吸取。佛教水陸法會的儀軌《水陸儀軌會要》中,也有「發符」的環節,是從道教吸收過去的。在天台山國清寺中,超度法事中用的紙紮的「捷疾符使」,符使騎在馬上,大約是可以應命去傳達各類命令。這「符使」一說,也是道教的專利品,「捷疾」也是對雷法中的神將特別的稱呼,而為佛教所吸收。其實佛道兩教都在中國民間傳播和提供宗教服務。在民間風俗中相互吸收是十分自然的事。

不論從道教本身的理論,還是小說中的描寫或是現實中的一些實情,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符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和威信。

相關焦點

  • 起源一畫開天地,無極生太極
    天地初開,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相傳處在天地間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創造了上古人類,伏羲與女媧是一個人,雌雄同體,雙頭蛇身,便誕生了人類。據說,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製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意(yù yì)深刻的符號來概括(gài kuò)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漁網,用於捕魚打獵。
  • 道教《淨天地神咒》,可掃蕩厭穢,正氣充沛,邪氣消滅
    淨 天 地 神 咒道 教 之 秘 咒《淨天地神咒》主要在道教科儀初段誦唱,內容是祈求神明幫助自身和人間,蕩除不潔之物、妖魔,使善信能夠澄明本心,得到清靜。《淨天地神咒》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道德經》一開場就回答了生命起源的問題,不過它解釋的不是哪一個物種的來源,也不是人類的起源,而是直接開車開出了高鐵的氣勢,回答的是世界上一切物質來自哪裡的問題。 你就說,解不解氣,霸不霸氣? 老子怎麼說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美好食間|小雪:天地初寒,歲月安暖!
    時光總是不經意間指縫中溜走轉眼間,我們又迎來了冷冬——小雪。 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 《周易》:地天泰,君子以裁天地之道——泰卦第十一
    泰卦在履卦之後,《序卦》裡說:「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人們履行社會禮儀法制,社會就會安泰,所以稱之為泰卦。泰就是亨通的意思。「泰」字在漢語詞典中含義很是吉祥,主要是平安、安寧之意,如:康泰、福泰、安泰、通泰、和泰等。
  • 漫談《道德經》第四章 道衝
    (這句話,疑為與五十六章錯簡,放到這裡不符合上下文邏輯)湛:沉,隱申為隱約象帝:象,通相,天地間一切形形色色,統稱為相; 帝,萬物主宰; 主宰天地間形形色色的是誰呢?天地啊! 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主宰一切的不是道嗎? 也沒錯,道一以貫之。天地也在道中,是道的顯化。這裡我們了解下天地的起源。
  • 《千千桃花劫》天地創世第一卷一一混沌前世因果
    太古時期,天地不存,鴻矇混沌,一團黑暗,無邊無境,盤古已經沉睡了萬萬年,時間無恆萬物無序,終於一日盤古突然翻身坐起來,他倍感呼吸不暢,心煩氣躁,瞬間狂怒不止,猛一伸手,變出一把大斧頭來,只聽到轟鳴聲,天地劃開而成,一道耀眼的光射來,整個銀河宇宙初始形成了。
  • 天地初寒,願歲月安暖!
    天地出寒,唯有願歲月安暖,希望大家添衣加被,注意保暖,以愉悅的心情度過這美麗的冬日。朋友聯繫我說,放假了,安排一個燒烤吧,天氣冷了,燒烤正合適。於是我說,可以啊,周末過來我家樓頂燒烤。冬天也是可愛的,豐子愷先生的一幅《冬日可愛》的畫中就這樣描寫到:老爺爺穿著大棉襖,頭上戴著棉帽子,雙手雙手揣在袖口裡,然後坐在竹椅上,他的孫子也有樣學樣,爺孫倆就在那兒曬著太陽,院子裡的雞鴨貓狗也跟著熱鬧起來,簡直是其樂融融,瞬間感覺歲月靜好,冬日安暖。
  • 青紗帳:天地間的壯觀帳子
    誰的手在天地間扯起這壯觀的帳子:嫩綠的、翠綠的、青綠的、深綠的、墨綠的,各色高茂的莊稼棵子高低搭配、濃淡掩映,在遼闊的田野上密匝匝排列,在颯颯秋風裡傲岸站立。青紗帳,多麼美的名字,多麼詩意的想像空間。五月,麥子退出田野,高粱、玉米落地生根,瑪瑙、金子般的種子在芒種後的溼潤土地裡與雨水結盟,相約長成天地間響噹噹的漢子。烈日或暴雨帶來的苦難,相伴著志向高遠的生長,因它從不放棄,一直仰頭向天,才有那高壯的身軀和硬度。水脈缺乏的北方,將高粱、玉米置於一個窘迫的荒原。烈日炙烤,秸稈半枯,一顆雄心濃縮成植株深處那脈堅硬的魂。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全民閱讀★★★★★「天地之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術語。天地之心即是宇宙之心,指宇宙所具有的主導的性質、內在的傾向、指向,是它決定了宇宙萬象的發展,又是宇宙萬象及其運動的根源和依據,它也是宇宙動能和生命力的中心,被稱為宇宙的心靈、天地之心。所以,天地之心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
  • 翻轉宇宙天地人,宇宙翻轉天地變,返回先天九維來.九度空間大法船,九度億萬回家園.期間過程是考驗,考驗人性又佛性.天羊下界合人身
    翻轉宇宙天地人,金尊慈悲救苦度。天地人間大團圓,不留惡靈壞佛法。不留惡靈壞宇宙,不留虛妄害人間。一切都歸萬法一,靈始天緣皈依天。大道自然是天道,人性佛性自然性。違背天道難做人,病魔纏身自迷道。真人都是苦中來,沒有苦劫不成佛。佛磨一體來修真,並非佛魔在一起。佛就是佛魔是魔,愚昧無知來說魔。佛魔兩道不相混,魔子魔孫破壞道。真佛慈悲救苦度,離苦脫離苦中心。惡魔纏身索供奉,真佛心中一炷香。
  • 地天泰卦,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小往大來,吉,亨:坤道柔小向外往行,乾道強大來居於內,吉祥,亨通。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注釋】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就是天地相交而萬物相通,上下相交而心志相通。
  • 南懷瑾先生講述:人生的價值「參贊天地之化育」
    此等人類的智慧與能力太偉大了,所以中國文化將他和天地並舉,稱為「天、地、人」三才。這是舊有的解釋。那麼,「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 是代表廣大的宇宙領域。此處道家的四大,與佛家所謂的四大不同。佛家四大,專指物質世界的四種組成元素——地、水、火、風。而道家所講的四大,是「道、天、地、人」。這個「四大」的代號由老子首先提出,並非如佛家的四大。
  • 看懂了五行,你就領悟了中國人的天地人生
    愛養生的人大多知道,春天裡第一要維護的是肝臟,為什麼呢?因為在人體五臟中,木主「肝」。那麼護肝吃什麼?同樣可以在「木」裡找到。因為在五味裡面木主「酸」,所以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能疏肝理氣、除溼解毒。一根「木」頭,使各種平時可能搭不上邊的事物全都聯繫到了一起,真是有趣至極!
  • 什麼叫天地玄黃,什麼叫人生五倫,什麼叫三綱五常?
    天地玄黃天地玄黃是出自於千字文,但卻源自於易經,所以要搞清楚什麼是天地玄黃還得從易經方面去理解。易經中本來是天玄而地黃,但這裡為了對照所以改成了天地玄黃。千字文的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最初顯的理解其是天地玄黃講的是天地,而宇宙洪荒說的是空間和時間。
  • 天地的主宰金闕至尊玉皇大帝,說說關於玉皇大帝的由來和信仰
    「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貴德。「道」散為炁,聚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為道之祖,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為玉皇帝,居玉清金闕。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祖宗,或化儒聖,或化釋佛,或化道仙......總攝一切法門,隱顯莫測,或著感應,或著道德,或著清靜,功德以無邊,不得而名,強名曰「道」。
  • 一部被遺忘的特攝劇《宇宙鐵人天地雙龍》,石森章太郎老師的原作
    有這麼一部作品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絕對是經典,它的名字叫做《宇宙鐵人天地雙龍》又叫做《宇宙人之宇宙鐵人》、《天地雙龍》等。這部作品是日本東映株式會社創作的特攝片,於1976年發行,原作就是我們熟悉的特攝界大佬---石森章太郎先生。
  • 地鎮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 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真實天地會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提到了「天地會」,實際上天地會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俗稱洪幫。天地會最初只是產生於福建的一個民間秘密結社,後來發展到臺灣、兩廣、江西、雲貴、湖南、江浙等省,並由華僑中的洪門成員傳到海外。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而這一點,其實也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網際網路化的現狀,網際網路就是個體與萬物客體間的互聯互通關係。第一層,心悟,陽明心學終極願景。任何一種成熟的思想理論體系,只有普及到整個社會、整個歷史層面、站在人類的上空,才會與大眾產生共鳴,只有對大眾具備普遍指導意義,才能有更強大的歷史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