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德行」科學習仁政德治、治國的大學問。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易經》「豫」卦有兩義:愉悅中修德,幾微中知著(一)
易經「豫」卦有兩義:愉悅中修德,幾微中知著(一)「介於石」意為:「耿介如磐石」,這個詞大由來頭。歷史中「蔣先生」的名字便取其中之義:「介石」。他的字「中正」,也源自《易經》第16卦《豫》卦中的六二象辭:「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無論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是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也都處處顯露義的無處不在,和義的核心地位。孔子在《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宜即適宜,即應該不應該。
-
習總書記「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是青年的座右銘
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5月5日《人民日報》) 習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當代青年的關心厚愛,體現了對廣大青年擔負起時代重任寄予的殷切期望。
-
孔子認為有這四點
孔子將學《易》境界劃分為贊、數、德。所謂贊就是幽贊於神明,或許這三個境界在當今時代已不具備可操作性,但這反映了孔子對《易》的基本態度:卜筮是易學的基礎。值得我們借鑑的。需要注意一點,後世常將卜筮與算命混為一談,這是對《周易》相當錯誤的解讀。
-
孔子云 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如何正確理解 李雙林
孔子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給您寫信,是為了了解命運,掌握命運,從而更好的改變自己,面對人生起伏時,不會妄自菲薄 亦不會驕傲自負。根據自己命運的曲線,有所準備,有的放矢。儘量不走彎路,做到得時而進,失時而退,減輕不必要的損失。只有了解自己的命運,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能最大限度的揚長避短,以自己所能有所作為。
-
孔子眼中的卜筮
舉凡「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以「成天地之文」、「定天下之象」(上十),「極數知來」(上五)、「數往者順,知來者逆」(《說卦傳》),都由數而得象,因象而說義,據義以定吉兇。儒家得出的無咎,實在是有咎,還要看你身處憂虞悔吝時,能否知所損益,善補其過,才是轉咎為休,起死回生之道。 五、吉兇臧否,不專據繇辭 孔子十分注重佔驗結果與當事人的際行的是否相配,「吉兇臧否不專據繇辭」。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後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
孔子說的八句話,值得反覆推敲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他又問。孔子說:「子路這個人,千輛軍車的國家可以讓他負責兵役、軍政的工作。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冉有如何?」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千戶人家的地域、百輛兵車的部族,可以讓他負責民政總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公孫赤如何?」孔子說:「赤這個人,穿上大禮服,在朝廷服務,可以讓他負責外交,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
金錢觀不正三觀就不正,老祖宗的三種金錢觀,懂了你也生財有道
金錢觀不正三觀就不正,金錢觀不和三觀就不和,正確的金錢觀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我們的老祖宗孔子很早就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留下了他的認識。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是孔子金錢觀的主要內容,也是典型的儒家經濟思想。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少為人知的典故,文昌帝君在孔子之先振興儒學
本文講述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上部),世人都知道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卻不知道帝君在孔子之前,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帝君的功績和孔子一樣都流芳百世。【帝君降生,振興儒學】帝君說:我死了後,我的魂魄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此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託生到他家裡。我鄉剪髮文身,盛行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子貢以為「仁」應具備「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品性,但是,孔子卻認為廣泛地施恩於人民並能周濟大眾的能力已經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為聖人的典範了。由此可知,聖人已經超越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目標,而升華為參與社會群治、為天下蒼生求福祉的終極層面,諸如堯、舜這樣的聖君也擔心自己不能為天下生民立命開太平,因而孔子眼中的聖人之道並非常人所能承擔。「聖人,吾不得而見」就明確表明了孔子的態度。
-
孔子誕辰日:重溫金庸為孔子寫的「生日祝詞」(祭孔大典祭文)
今天祭孔大典在山東曲阜市舉行,以紀念中國偉大的先賢孔子誕辰2569年。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來,至2018年已是第15次祭祀孔子。每年的大典上,最後一個也是壓軸項目就是朗誦各位名家寫的祭文,10年前,也就是2008年,金庸先生寫了大典的祭文,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全文:歲在戊子,節屆國慶,時逢中華文化先祖孔子誕辰2559年,海內外賓朋,港澳臺同胞,世界各地華人華僑,謹備鮮花禮樂,肅立於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恭祭夫子誕辰,文曰:清風送爽,海晏河清。國泰民安,舉世歡騰。
-
《三字經》中關於孝悌之義的解說
(《論語》)「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一、「孝悌」 的歷史本義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
國學名人曾子篇:一代宗聖的至理箴言,讀懂撥雲見日,益人心智!
國學名人曾子篇:一代宗聖的至理箴言,讀懂撥雲見日,益人心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國學經典。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今天的內容,為大家介紹一位國學名人,此人被儒家奉為「宗聖」,配享孔廟,四書之中,兩部都由他參與編著,這個人就是曾子,曾子簡介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曾子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
積德行善以義處事,佩玉之人的精神境界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孔子是儒家學術的創始人,孔子所提倡的玉有十一德之說影響極為深遠,這是對玉的內涵的一次升華,適應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的社會需要,使本為自然物質的玉石被人為地賦於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揭示2個人生的真理,避免走彎路!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孔子頗為欣賞顏回,經常誇讚顏回的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只有一萬餘字的《論語》之中,多達十多處。顏回在歷史上被稱為「復聖」,有「不二過」的德行。
-
原來你是這樣可愛和真性情的孔子
很多時候人們很喜歡用「你以為」這種眼光去看待事物,但現實許多時候往往是「沒想到」。《武林外傳》看多了,你以為孔子像呂秀才一樣是一個搖頭晃腦,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但現實讓你沒想到的是,他卻是一個可愛而又有真性情的孔老夫子呢。假如你不喜歡孔子,他不會和你爭辯,也不會討好你,只會感慨一番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