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總結,古人對世界認知不足,有時候不免帶有一些「迷信」色彩,比如這句「冷棺莫入村,熱孝莫登門」,但如果仔細一想,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純粹的迷信,你放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對死亡這件事,都是非常重視的,中國稱禮儀之邦,在喪葬方面,也有嚴苛的禮儀制度,以這些制度為基礎,在不同地區就形成了不一樣的喪葬習俗。
所以這句老話不是迷信,只是一種對死亡的敬畏,特別是在古代,又特別是在農村,很多文化禁忌是不為外人道的,以現在眼光看來確實落後,甚至愚昧,但其承載的是一個村莊千百年來的傳承。
別人不為外人道,咱們外人也不要去說說道道。
進入正題,說這句俗語。
冷棺莫入村
中國人對故鄉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文人喝杯酒就會思鄉,看到月缺月圓也會思鄉,甚至還有個專門的中秋節,專門用來供老百姓思鄉。
鄉愁,是一種甜蜜的煩惱。
也正因此,古人對「落葉歸根」有一種執念,像蘇軾在詩中寫「是處青山可埋骨」,看著多麼豁達超然,但蘇東坡依然有百年後歸葬故鄉的心願,只不過最後因外在原因不得回鄉,最終葬在河南郟縣,蘇東坡是四川人,有峨眉仙山,而這郟縣素有小峨眉之稱,就可見死後歸鄉在蘇軾心中的重視程度了。
那你說,蘇軾死後為什麼不能歸鄉呢,原因很簡單,路阻且長,那個時代車馬慢,交通不便,根本沒有條件讓他返鄉。
那如果某人執意要在死後返鄉,不論代價,等他的棺木真正抬到村口的時候,也必然會遭到村民的阻攔,不是說村民不講道理,沒人情味,而是犯了「冷棺莫入村」的忌諱。人死後時間一長,會發出惡臭,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秘不發喪,搞了很多鮑魚故意放臭了來掩蓋屍體發出的味道,李賀詩寫「嬴政梓棺費鮑魚」,可知其臭。
更要命的是,屍體放久了腐爛,可能會引發各種疫病,古代又沒有什麼冷凍防疫措施,貿然將棺材抬進村裡,跟人群一接觸,一場瘟疫可能就此爆發。
所以但凡明事理的家屬,主動就會避開棺材進村,而是到村子遠郊,選一塊地將逝者下葬,入土為安才是最重要的。
熱孝莫登門
熱孝莫登門,是指戴熱孝的人不要登別人家的門。
什麼叫熱孝?就是父母新喪,對已為人妻的來說還要加上丈夫,百日之內不剃髮、不娛樂、不外出,就跪在靈前做孝子。
當然了,也不一定必須是百日內,不同地區風俗不一樣嘛,有些地方講頭七、有些地方講五七,或者七七,總之不論多少日吧,都是一個孝子(女、媳)理所應當做的事情。
出了熱孝,就可以輕鬆一些了,讀書寫字、應酬會友都沒問題,但是不能離鄉,管你多大官,要替父母丁憂3年。
另一方面,死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任再開通的人也不免有些忌諱,還披麻戴孝呢就去別人家,按照說法是會把晦氣帶給別人,即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要去找某人,也只能在門外等候。
所以你說為什麼熱銷不登門?一來守靈盡孝,二來不給別人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