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言
今天看到一個「家委會名單」。
這份名單來自於江蘇鎮江丹陽一家小學。因為名單上的家長都挺有來頭的。
要麼在政府機關任職,要麼是企業高管。
許多網友看了,認為這份家委會名單是「非富即貴」。質疑這樣的家委會不能代表家長,學校在搞歧視,潛規則。
這兩天事情炒熱了,校長出來回應了。
他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名單的真實性,解釋了一番:
這份家委會的名單是幾年前的,成員也是按照規則選出來的。
他還說:
家長的社會名望高,做事會比較容易。
家委會作用不僅是「做事」
家委會如名利場,早已不是新聞。
之前有過報導,一個優質學校選家委會。常青藤海歸、知名外企高管、學生會主席......
網友調侃「這不是在選董事會吧」。
沒辦法,很多人可以對自己的事不計較,但無法不對自家孩子上學的事不上心。
動用資源人脈,利用職位、名望、財務影響力,在家委會謀得一席之地,多數家長都會有此想法。
不過家委會名額有限,有的人有想法但未能「入閣」。
其實,家長想入家委會,普遍想法是:
第一至少不能讓孩子吃虧,第二如果自己是成功人士,那在學校生活中也要給孩子示範作用吧。
要讓老師們知道「我很厲害,對我孩子好一些沒錯的」。
而有些班主任選家委會,目的也很功利。
不過是「好開展活動」,開展活動要錢、要場地、要資源。
有錢有勢的爸爸媽媽總能幫上忙,那就讓這些有資源的人進家委會唄。
也有班主任,想通過家委會結交「有資源人士」,反正沒準在社會上能用得著呢。
顯然,有些家長和班主任對家委會的定位過於功利。
家委會嘛,家校橋梁也。
家委會要有代表性,有資源的家長要有代表,沒錢沒勢的家長也要有代表,
學校要聽到不同家庭的聲音嘛。
家委會成員要少有私心,你代表的不僅是自家孩子,還有其他家的孩子。
家委會不僅是幫助老師辦好校內外活動,相比辦好活動,讓孩子建立正確積極的三觀更重要。
面對不公,孩子需「淡定」
同學,別人家的爸爸在家委會,你家的不在。
你會不會失落?如果孩子本身自卑,很可能會失落。
據說,家長們想進家委會,是因為有的家委會把持著班級選舉。
或者有些內幕消息,家委會成員會最先知道。
當然,家委會和班主任、授課老師接觸機會更多,沒準因此會獲得老師更多關照。
這些都只是暫時的。
家長很能幹,能用自己的資源照顧子女。照顧的了一時,但卻照顧不了一世。
家長無非是希望幫助孩子獲取更多。
可是還有什麼比孩子自己爭取,更讓他們有成就感的?
通過努力學習,表現出高情商,展露出領導才能,孩子一樣能脫穎而出。
一時不能嶄露頭角,那就再多等一會。只要堅持,人總會有機會的。
我倒是覺得,中小學時有意讓孩子遇到點挫折,甚至因為父母不是社會精英而被老師冷落,這些挫折只要能正確對待,或者因此更加發奮證明自己,這些在將來都將是一筆精神財富。
所以,你的同桌爸爸是局長,他的爸爸是家委會成員,老師有意無意的對他照顧。
你失落嗎?
當然失落,可是我要用更加努力、取得更好成績去回應。
一時不行,那就用一世去證明自己。
小時候就接觸、理解社會,知道有不公平存在,對將來進入社會變得更加堅強,不是很有幫助嗎?!
家長不能被邊緣
中小學從來就不是童話世界。
擇校熱,選董事會一樣的競選家委會,這些都只是成人世界叢林法則的下沉。
你是家長,又是社會精英,有錢有權有閒的那種,家委會謀個席位,「至少不能讓孩子吃虧」是吧?
也對!換位思考嘛。
對家委會「非富即貴」,明明知道不對,可是大部分情況,你只能默默接受。
就好比在成人世界,別人當了領導,比你更有錢,除了你要默默奮鬥,你還能有意見?
對家長而言,有意願競選家委會是關愛孩子,因為「硬體」不足進不了家委會同樣能關愛孩子啊。
相信只要和老師保持好溝通、處理好關係,自家孩子也吃不了多大虧。
進不了家委會,不等於就會被班級邊緣化。
家長有才能,一樣能在班級建設中獲得一席之地。
如果家委會非富即貴,你進不了家委會。那就坦坦白白的告訴孩子:
你只能靠你自己。好好學習,好好與人相處。
你現在靠不了別人,將來進入社會,一樣要靠自己。
那就早一些靠自己吧!
加油吧,孩子!
歡迎各位家長投票,表達自己的觀點 ↓↓↓
原創:納思教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