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17:5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劉晨茵
最近,著名書法家李明在北京宋莊畫家村琢廬工作室舉辦了「越竹風」小型個展。
展出的30多件作品,都是他今年以來創作的。更準確點說,是他4月份從老家安徽回到北京後創作的一些小楷、小字行草書作品。
儘管展覽深藏在一個3樓上,但聞訊前來觀摩的還是絡繹不絕。參觀者發現,李明經過疫情期間「閉關修煉」後的這批作品更加靜逸自然、法趣兼容。尤其是他的小楷作品,從魏晉二王得法,又融入唐人及趙孟頫、董其昌的筆法。個別作品的字徑小到1釐米以內,但筆力卻更加清健、勁道。
行草了得的李明,楷書更是方家裡手,尤以小楷見長。其小楷作品曾獲全國第二屆、第五屆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談及本次展覽的作品,性格沉靜的他竟然爽朗地笑了:「算是自我封閉幾個月後一次集中釋放吧,感覺『境界』與之前似有不同。」
他所謂的「境界」,是指自己在創作時達到的知行合一,「心」「手」合一,意即心中所思、所想能行雲流水般見諸筆端。表現在作品中,就是更加飽滿、厚重、完備,也更見從容。
李明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協國展評委,曾擔任中央數位電視臺書畫頻道《名家臨碑帖》節目主講導師,擔綱主講過趙孟頫行書《洛神賦》32講。因而名聲在外的他,平時教學和書法活動不斷。「疫情期間的宅家生活,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完善的機會,對於我來說有更完整的時間去深入思考,人也更加獨立,可以把平素積累的想法加以實現。」他說。
整整2個月,就在安徽老家,他把精力都花在臨帖功課上了。王羲之的《蘭亭序》《興福寺半截碑》《聖教序》,顏真卿《祭侄文稿》《爭座位帖》,蘇軾手札系列、楷書《赤壁賦》,趙孟頫手札,董其昌小字行書……每天,他就這樣「與古人對話」,在大量的對比和理解中不斷深入,如痴如醉。
「特別是《興福寺半截碑》,為唐代興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晉王羲之行書所刊碑刻而成,是繼《聖教序》之後又一塊王書集字的代表性碑刻。學習此碑可以和《聖教序》互參,大有裨益。這段時間我足足臨摹10多遍,有的忠實於原作,有的在意會後去生發,並用小品、手卷、冊頁等不同形式來表現。」李明表示,「只有通過臨帖時充分的『意會古人』,才能更好的『化古為我』,特別是在精準的起筆、收筆變化和古人的精神表達上。」每天的臨帖日課,終於有了回報。李明在用筆上較前更加豐富,對筆墨的把控更加自如。
4月,他回到北京後,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一直在不停地寫,創作激情一上來有時就有點收不住!」令人驚喜的是他最擅長的小楷又有了新的突破。字徑更小,卻越加精到,更見精微。雖小卻依然做到筆筆遒潤,字字勁道,是謂「小中見大」「寬綽而有餘」。
不惟小楷,李明的小行草也更見功力,愈發成熟。誠如我們在本次展出作品中見到的,氣韻把握到位,章法自然天成,嚴整而不乏靈動,古拙而每見匠心。楷中帶行,行中有楷,動靜相生,充分體現李明大小結合、動靜結合、碑帖結合的學書思想,展示出一個精微而廣大的書法世界。
記者還發現,本次李明書法小品展,在材料運用上也充滿「古意」,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展覽大不相同。他書寫用的紙張,全部為產自浙江富陽的品牌紙張「越竹齋」手工本色紙。純淨的白元書「月光紙」、淡雅的「千年唐紙」「南宮金版」,以及晶瑩剔透的「玉竹」,在裝裱上有意穿插使用,利用色塊對比營造出純淨、高潔、自然、文雅的筆墨意境。
原來,生產高端紙張的「越竹齋」竹紙在造紙工藝上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創始人潘筱英是李明的粉絲和朋友。聽說李老師要辦個展,潘筱英不僅提供了全部紙張,還費心研發了具有複雜製作工藝的名貴「玉竹」紙。
對此,李明深有感觸地說:「宋人就常用竹紙書寫,所以竹紙有紙壽千年之譽。筆墨工具、紙張材料是書法創作的重要因素,能否與書法相得益彰,從書寫過程和展覽效果來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有講究。」
15925604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