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薛星星
編輯 | 趙力
點擊聽小表妹講新聞來自尋找中國創客00:0004:45如果你是在深圳、廣州、武漢及成都這四座城市之一,那麼你現在打開摩拜單車的APP,會發現在原本的單車業務之外,還增設了一個專車的接口。
摩拜單車的註冊用戶無需切換APP和帳號,可直接在APP中下單,專車服務由第三方首汽約車提供。此前,首汽約車在9月27日與摩拜單車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APP接入、服務互通、用戶對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展開合作。
這只是摩拜涉足網約車市場的第一步。今日,摩拜單車宣布同網約車平臺嘀嗒拼車達成戰略合作,合作方式與首汽約車相同,摩拜最新版APP將會新增「拼車」服務入口,用戶同樣無需切換APP及帳號即可使用嘀嗒拼車功能。這項服務預計10月底在全國多個城市陸續上線。
摩拜已經在行動了,另一邊與滴滴聯繫密不可分的ofo似乎仍在觀望。ofo公關人員日前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沒有相關計劃。
一、摩拜的網約車事業部和新公司
摩拜單車這次顯然是有備而來。
早在今年6月,摩拜就註冊了一家名為「摩拜出行服務有限公司」的企業,註冊資本5000萬元,註冊法人為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夏一平任董事長。
此前,有消息稱,摩拜單車已成立了專門的網約車事業部,正積極謀求與除滴滴外的其他網約車平臺的合作。首汽約車及嘀嗒拼車成為先批與摩拜達成合作的平臺。此外,「美團打車」及吉利旗下的「曹操專車」似乎也在洽談之中。
實際上,早在今年9月,美團就同摩拜達成了相關合作。美團在APP中增設了摩拜單車的入口,用戶可在美團APP內進入摩拜單車頁面使用單車。而在十一期間,美團將接口開放擴大,用戶可直接通過其首頁的「掃一掃」功能解鎖摩拜單車。
美團的老大王興也不留餘力地為摩拜站臺。今年4月的一場活動上,王興力挺摩拜,並對ofo表示質疑。他說:「ofo提出一個連接自行車的概念,我覺得是錯的、沒有想清楚的概念。不存在連接自行車,這是沒有意義,也不會發生的。」
摩拜單車公關人員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摩拜此舉是為了「滿足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其曾任Uber中國上海城市經理的CEO王曉峰則對外表示,與首汽約車及嘀嗒拼車的合作更多是為了「實現短途與中遠途出行的無縫切換,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有媒體戲稱,這是摩拜構建的「反滴滴聯盟」,意在對抗滴滴和ofo。
尋找中國創客就此詢問摩拜方面,一位摩拜內部人士回應得針鋒相對,他表示「網約車市場很大,無論是專車、順風車,都還有巨大的空間」,言下之意,網約車戰爭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摩拜app界面
二、高頻帶低頻,網約車與摩拜的雙贏導流
雖然有消息稱摩拜已在公司內成立了專門的網約車事業部,但摩拜似乎並不打算像美團一樣自己去做網約車,而是在摩拜APP上開放入口,憑藉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吸引更多的網約車玩家與其合作。
此前,滴滴在今年4月就在APP中接入了ofo,當時摩拜和ofo正為搶奪更多的流量入口而動作頻繁。ofo在此後又進駐了支付寶,而摩拜則接入了微信,相關地圖類應用也成為兩家爭奪的對象。
但是經過半年的發展,兩家的用戶體量都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Ofo宣稱其用戶數量超兩億,日訂單量超3200萬;而根據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QuestMobile的最新數據顯示,摩拜單車9月份日均活躍用戶量則達到了886萬,日均使用次數為3626萬次。
獨立網際網路分析師張旭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摩拜實際上是藉助了其平臺化的優勢,「自己已經具有比較大的活躍用戶數,通過這種方式對外進行導流。」張旭認為,摩拜此舉與此前滴滴推行的大交通平臺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區別在於摩拜的模式更輕一些。
自去年滴滴與Uber中國合併以來,滴滴在網約車市場已經是一家獨大。根據獵豹智庫發布的2017年Q3行業報告顯示,滴滴系APP包攬打車類APP排行榜的前4名,其餘的嘀嗒拼車、曹操專車及首汽約車排名均在滴滴之下。
對於佔據市場份額較少的其他網約車平臺而言,摩拜構建的網約車平臺最大吸引點就是其擁有的龐大用戶基數及高額的打開次數。
有分析認為,此舉對於摩拜及網約車平臺雙方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受滴滴擠壓的網約車平臺可以藉助摩拜單車實現用戶導流,增加其平臺訂單數量和活躍度。而對於摩拜而言,接入網約車則擴展了其業務範圍,既可以提高其用戶粘性,更是其流量變現的一種方式。
戈壁創投管理合伙人徐晨認為,從使用頻度上看,單車顯然是高於打車。從網約車平臺的角度來看,單車與打車的用戶群高度重合,在業務上又不存在直接競爭的關係,「很多平臺都不會介意有另外一個流量入口來合作」。
「至少從目前來看這是一個有效的流量入口,並且大家現在獲取流量的代價越來越高,(兩者的合作)從商業邏輯上很容易被理解。」徐晨說。
三、反滴滴聯盟?想多了
從表面上看,除了滴滴和ofo,似乎所有人都站在了摩拜這一邊。首汽與嘀嗒同摩拜達成合作後,更有某些自媒體稱「出行市場下半場競爭正式開始」,「反滴滴聯盟」真能攪動出行市場這片紅海嗎?
獨立網際網路分析師張旭直接否定了這種說法:「滴滴目前在出行領域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其他企業抱團取暖的行為,對行業份額及各自比例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大影響了。」
獵豹智庫近日發布的2017年Q3行業報告同樣顯示,其餘玩家與滴滴差距明顯。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滴滴系的四個APP周活躍滲透率總計達2.1314%,而其餘5家嘀嗒拼車、曹操專車、神州專車、易到及首汽約車相加也僅為0.0995,幾乎是後者的21倍之多。
摩拜及其合作者認為,通過在單車上接入網約車業務,可以「實現短途+中長途的無縫連接」,用戶體驗更高。但從用戶習慣上而言,當用戶行為已經固化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真正地實現「引流」才是摩拜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戈壁創投管理合伙人徐晨認為,從使用場景上來說,用戶騎完車再打車的情況並不太多,用打車的模式來接駁自行車,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存在,但不會是普遍情況。「單車用來接駁公共運輸反而更容易理解。」
徐晨同樣指出,這是一個用戶習慣培養的過程。「當用戶需求已經被其他平臺滿足的情況下,通過換APP來進入服務入口的可能性會更低。」
四、構建平臺還是自己做,摩拜還要邁過網約車的哪些坎兒?
從摩拜APP上提供的用戶協議上可以看出,摩拜強調其專車業務是「第三方服務」,那麼未來摩拜會像美團一樣,親自下水去做網約車業務嗎?畢竟它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網約車事業部,甚至成立了一家出行公司。
摩拜單車公關人員對此語焉不詳。他說:「都在探索之中,不排除各種可能性。」
從訂單預定成功的簡訊來看,專車業務也是由首汽約車提供的
分析師張旭指出,平臺化對於摩拜而言要更輕一些,但隨之帶來的是對平臺上其他玩家的控制率的下降。
戈壁創投管理合伙人徐晨表示,單車租賃業務本身的毛利並不高,現在摩拜是想通過流量客戶來獲取毛利更高的網約車業務。雖然「現在的業態並不代表最終的業態」,但摩拜自己做網約車業務的可能性並不大。
依靠資本的推動,共享單車的發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即便摩拜ofo都已佔據整個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融資額也達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但長期高投入的運營成本及低廉的回報導致市場的信心似乎有些冷卻。
近日來,兩家合併的風聲愈演愈烈,雖然雙方都予以否認,但投資人已經率先改了口。有消息稱,在這種情況下,摩拜單車試水網約車業務似乎是要講出一個新故事,也為後面的融資增加更多砝碼。
張旭認為,摩拜單車的新故事是極有可能實現的。他認為,「摩拜的導流的確能為將來產生收益,這是一個極有可能實現的故事。」
但對於摩拜來說,到底能不能玩轉這個模式,還要看摩拜能不能真正的把「單車+打車」場景打開,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流量變現。徐晨表示,相對而言,大流量轉低流量、高頻轉低頻的模式是成立的,但這是一個「長期且不確定的事情」,「網約車平臺在其中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