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黃姓人口約有27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黃姓排名從第8位升為第7位。黃姓起源於中國北方,後遷至中原地區並建立黃國。黃國被楚國所滅後,部分族人開始南遷。兩宋之後,黃姓廣布到湖北、陝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當代,黃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等地。
火神祝融
歷史發展的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有三種說法:
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後裔中有黃氏者,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大禹本來要禪位給伯益,卻被大禹的兒子夏啟所殺,夏啟建立夏朝。
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 。少昊金天氏後裔臺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春秋時,臺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少昊
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祝融)之子陸終。陸終後裔在周代時,被封於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黃姓。
陸終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有兩種說法:
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出自遠古黃帝下屬之官黃雲。黃雲,是黃帝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雲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雲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雲氏等。
3、源於改姓而來:
其他漢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
回族改黃姓:今回族黃氏,是少數蒲氏回族人為避元末「反色目」誅殺之禍而改為黃氏的。
滿族改黃姓:滿族吳扎拉氏,發源於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人數很多,後分衍有四支漢姓,即黃氏、紫氏、紅氏、白氏。
黃姓祭祖園
得姓始祖:
陸終,吳回之子。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地,建立了黃國。後被楚國所滅,後代以原國名為氏,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宗親祭祖大典
遷徙傳播:
遠古時期,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顓頊遷至中原地區。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入浙江,在金華地區形成了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安徽、江西,抵達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黃氏。由湖北遷到廣西的黃姓與土著結合形成了今壯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黃姓先民;一部分進入了越南,成為當地的大姓。黃姓進入臺灣地區是在明末時期。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現在大陸的黃姓人口2700萬,加上海外的黃姓人口總共3500萬人。
宋朝時期,黃姓大約有1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於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明朝時期,黃姓大約有2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為黃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3.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兩省,這兩省黃姓大約佔黃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廣東、廣西、浙江,這三省的黃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黃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83%,淨增加了100萬。黃姓人口分布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閩粵桂兩大塊黃姓人口聚集地區。當代,黃姓人口近27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廣東為黃姓人口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19.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佔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面。長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聚集區。其次,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和江西南部形成兩大塊次高密度的黃姓區。 [9] 在近600年期間,黃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當代黃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福建西部、廣東中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四川東南,每平方公裡的黃姓人口達到8.7人以上,佔國土面積的5.7%,大約有567萬人;在廣西、廣東、湖南南部、臺灣、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貴州東南、新疆喀什地區,黃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廣西的桂林和欽州地區、廣東的雷州半島的比例高達8.4%以上,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11.6%;四川、雲南東部、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陝甘寧大部,黃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廣大地區,黃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36%。
黃姓最著名的郡望:江夏郡
黃姓的著名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東街南側黃巷)。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郡:為酒泉黃衍之後。治所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黃姓的著名堂號:
山谷堂:因黃庭堅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
江夏堂:典出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對父極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窩。博學經典,善寫文章,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魏郡太守。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