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即佛陀,《悉達多的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金木水說,用悉達多來稱呼是表示,我討論的不是那個神,而是在這個世間顯示的人。
金木水,不知道其人,看這個名字似乎有點五行之氣。此書的副標題是:對心理學說「不夠」。他解釋說,不夠有「好但是不夠」和「不好且不夠」,他要說的是前者。
看行文是個理性思辨的高手,翻開幾頁就吸引了我。
企圖打通心理學與佛教的努力並不遙遠,以馮特為標誌的科學心理學建立才100多年,最精於此道的心理學學派超個人心理學也是20世紀60年代才剛剛出現。
論及先驅,應當是榮格。但榮格似乎受道教的影響多於佛教,道教給人感覺飄逸,更重自然的靈動而少理性思辨。令很多意外的是,佛教卻是極度理性的。
在西方接觸佛教之後,誕生了很多靈修團體,似乎佛教中的一部分天然就很適應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在我的認知圈中,有兩位人物很具有代表性。
一位是肯威爾伯,他被譽為意識領域的愛因斯坦。在我心裡,無疑是當今超個人心理學的最高峰了。他可以隨意改變意識狀態,瞬間進入各種層次的冥想狀態。在他的多部著作裡,用極度理性的語言描繪了心理學與宗教的邊界,並以淵博的知識將其進行了整合。
另一位是傑克康菲爾德。這位大神早年師從南傳佛教宗師級人物阿姜查。後還俗回美國,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主要教授內觀禪。可以說是打通心理學與佛教的典型。
這兩位,一剛一柔,各具風格。肯大氣磅礴,文字如刀,分析高屋建瓴,大開大合。康菲爾德則相反,文字細膩如水,分析絲絲入扣。
佛教起源於印度,卻在中國發揚光大。按理說,我們應該成為主場,心理學與佛教結合的最佳土壤應該是中國才對。
如果你認為沒有人在做,那就錯了。
四川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陳兵,積數十年之功,將佛學精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寫出了大部頭《佛教心理學》。
另一位是鼎鼎大名的申荷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導師。他的野心更大,組織成立了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致力於將中國文化與心理分析融合統一。中國文化,自然包含了佛教。
不知道這位金木水,在寫這本書之時,是否參考了上述一些人的論點,又或者,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說,現代人急需信仰,問題在於信仰要求人們先信仰,後理解;但是,知識階層(最容易抑鬱的一群人)卻要求「我要先想清楚,然後決定信不信」。於是,信仰與急需信仰的人就這樣擦肩而過了。
他試圖擺出兩種足夠體系的理性資源供人選擇:心理學與佛學。至於會帶來怎樣的思想盛宴,又或者是泛泛而談,只有看完後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