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戊戌年系列5】周振:苦心孤詣三十載 追尋質譜強國夢
金羊網 作者:譚錚 孫唯 2019-02-03
文/金羊網 記者譚錚
圖/金羊網 記者孫唯
剛過去的戊戌年,對於科學家周振來說,有點不一樣。這一年,是他進入這個行業的第31個年頭。「從1987年開始,我一直都在做這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沒有它重要。」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周振在他的辦公室裡,向記者談起他牽頭設計研發質譜儀器的歷程。他感慨「中國質譜儀器產業迎來了春天」。
談技術:為什麼要做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
從讀書開始,到回國創業,30年間,在周振的人生裡,只有一個人生信條:做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器。
質譜儀是一個在科研界高頻出現但對公眾而言卻比較陌生的概念,周振介紹,如果說,好的科學儀器是支撐一切科學研究的「眼睛」,那質譜儀就是「千裡眼」。周振試圖將它闡釋得更加形象易懂,「質譜儀是一項高科技產業共性技術——無論是國際競爭中的技術防禦、對天體與航天航空必備載荷的探究、對生命起源的追溯,還是對生化武器的檢驗、對醫藥中生產工藝與藥物濃度的監控以及在環保領域的其他研究,質譜儀精準的測量數據都是其最重要的依據與基礎。」
在周振看來,任何科學發展,都需要質譜儀器的支撐。質譜儀器的研發,更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體現。周振說:「把質譜儀器的生產能力作為一個國家尖端科技水平的體現,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標誌之一。」周振以質譜儀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為例,向記者介紹其在破解貿易技術壁壘當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指出,如果沒有自己研發的質譜儀器,在對方質疑某產品的某些物質含量超標時,自身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用對方提供的數據說話,這會使得我方在交易的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
勇闖科研「無人區」,立志「做中國人的質譜儀」
在通往中國人質譜夢的道路上,周振已經堅定不移地奔跑了三十年,始終支撐著他這份「堅定」的,既有他深厚的科研功底給他的底氣,還有他渴望以發展質譜技術報效黨和國家的一片赤子之心。
1991年,周振在廈門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黨員。2004年,他歸國創業,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廈門大學找到檔案,補繳8年的黨費,並把黨組織關係從廈門大學遷到了中國科學院。2002年,在廣州參加了留交會後,決定留下來,在廣州創業。
創業前,周振多次在國內調研質譜儀產業化試點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周振逐漸對當時中國質譜技術的發展情況有了宏觀的了解:中國在質譜技術領域的科研成果量與人才數量基本是「零」,國產質譜儀也幾乎沒有市場空間。「這種情況其實很好理解。」周振分析道,「質譜儀是一項研發難度高的高端技術,它具備多學科特徵,需要數十年的積累,因此這個行業在短期內不易獲得回報,另一方面它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極高的綜合素質要求;除此以外,質譜儀的市場應用範圍比較專業,公眾普遍缺乏對質譜儀的認知,所以當時鮮少有人投資質譜儀。」
周振說:「這麼多年,很多人勸過我不要一條路走到黑」。但他認為,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工具,質譜儀是一項對國家科學水平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尖端技術,中國發展自己的質譜儀刻不容緩,「這就是我創辦禾信的原因。」
中國質譜儀器產業迎來春天」
2018年11月24日,2018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廣州盛大召開,大會的主題為「中國質譜新時代」,質譜步入新時代的一大標誌是「從買質譜儀到造質譜儀」。
周振作為嘉賓,在大會上發表題為「中國質譜儀器產業迎來春天」的報告。他在大會上表示,2008年禾信的質譜還是一臺樣機。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禾信的質譜登上雪龍號進行南、北極科考,是雪龍號上唯一高端國產科學儀器。在考察的過程中,該設備在全球首次獲得海洋生態在線數據,解釋了CLAW假說。在藍天保衛戰中,禾信的質譜巡航車可1秒測定幾百種汙染物,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百億的防治費用。
在周振的帶領下,禾信成為了中國第一個規模化正向研發的專業質譜儀器製造企業,國內質譜領域排名第1,全球進前15。但他表示,在這個過程當中,更應該看到與國際企業的差距。「排在全球前6名的質譜儀器生產企業,佔據了全球80%的市場,」周振說:「國外一個企業一年在研發的投入,是我們國家五年投入的總和。」他表示,禾信每年都拿出利潤的30%投入產品的研發,但遠遠不夠。他希望相關部門在質譜技術的研發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
談人才:感慨時間有限
戊戌年,周振還嘗試一個新角色——擔任一群小學生的科普老師。9月開學後,羊城晚報攜手黃埔文化(廣州)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舉辦「到黃埔去——與科學家對話」系列活動。活動邀請了羊城晚報小記者和黃埔區的小學生組成研學團到黃埔了解當前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活動的第一站,就是周振領航的禾信。
在這節主題為「如何測量分子與原子的質量」的質譜科普課上,周振為同學們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同時展示了公司研發的質譜儀。在參加完活動後,周振表示:「如果通過今天這一課,小朋友能夠知道什麼是質子、什麼是分子,知道有『質譜分析儀器』這麼一回事,就是我最欣慰的事情了。」
周振在此次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談及與「小小科學家們」的交流體驗,他表示,他現在的時間太有限了,遺憾不能總是參與這樣的活動為孩子們科普。但是他計劃把公司的其中一層改建成「質譜博物館」,開放給大眾免費參觀。目前,該博物館已經在籌建當中。
除了面向小學生,對他們進行基礎的科學普及,在周振工作中還有一環就是對「質譜人才」的隊伍建設。隨著企業的發展及其經營的日趨完善,目前,禾信已組建起一支「在民營企業中水平較高」的人才隊伍:在公司的全部職員中,本科畢業者約佔七成,擁有碩士以上學歷者近三成;在公司的研發部門中,10%的成員擁有博士學歷。此外,經過多年的投入,禾信在自己的團隊中培養出了一批能力優秀的質譜科研人才。在他「構建質譜行業生態——推動行業發展」的計劃中,周振明確列出了創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建立國家級行業實訓基地,打造「行業黃埔軍校」這三個目標。周振說:「假設有100個問題需要質譜儀器來解決,那我們現在只解決了其中的1、2個。所以人才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
「每年我們對技術研發的投入佔總收入的30%,對人才培養的投入佔總投入的50%。禾信並非不賺錢,只是我們每年都把大部分的『收穫』轉化成了驅動企業繼續向前發展的『燃料』。」周振不由感嘆,「我堅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將來一定會獲得超出預期的、美好的回報。而更值得我們質譜人驕傲的是,我們在追求質譜夢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從事一項有利於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及國際競爭力的事業。」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