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戊戌年系列4】蔣磊:我們在做的 一定是高於行業標準要求的
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19-02-03
文/金羊網 記者譚錚
圖/受訪者供圖
從媒體人轉戰國際教育領域,再到嬰幼兒託育行業的創業者,蔣磊的職業角色在這幾年不停的轉變。戊戌年,他和朋友一起創立的MoreCare茂楷,成為中國首家參與起草並公布「託育行業團體標準」的機構。他說,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意味著我們定要高於這個行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做標準,背後的邏輯是「自律」
隨著二胎政策的出臺,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在當前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但同時,2017至2018年間,某些教育機構爆發的惡性事件,也映射出該行業服務與管理體系的不完善。這些體系的不完善以及標準的缺失都制約了行業當前的發展。
學齡前教育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18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此前,上海推出《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託育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管理通知》和《關於促進和加強本市3歲以下幼兒託育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些文件的出臺,旨在探索建立科學規範的嬰幼兒早期公共教育和服務的監督管理體系。
2018年,為了促進託育行業規範性發展,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與MoreCare茂楷聯合多家院校、機構,共同起草了《全日制嬰幼兒託育機構服務規範》和《全日制嬰幼兒託育機構服務評價指南》。MoreCare茂楷的營運長呂斯文在談到參與該標準設立初衷時表示,做這個事情,背後最開始的邏輯,是兩個字「自律」。他說:「這是一個非常需要自律的行業,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懂得和亟需自律的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我們有這樣的責任或義務,推動我們以更高的標準去打造MoreCare以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長,蔣磊也強調「我們樹立這個標準,是希望幫行業樹立最基本的東西。我們本身一定是高於這個標準的。」
MoreCare茂楷從成立到成為行業標準的起草者,只用了兩年的時間。2016年開始,蔣磊和他的創業夥伴們從北美開始,再到歐洲和亞洲,對日託(day care)機構進行調研。蔣磊說:「當時對標的是國外一家名為明亮地平線(bright horizon)的日託機構。由於西方沒有所謂『坐月子』的概念,所以基本上孩子出生後兩周,就被拎著,像小禮物一樣,送到日託機構去。」在深度調研考察後,蔣磊和他的創業小夥伴們,以臺灣地區的日託中心為參照,開始為機構定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重新梳理了對教育的定義。「educate教育,來自於拉丁文,本義是「引出、指導」等。剛開始,我們把educate和care合二為一,我們叫做『educare』。」
之所以把「教」和「養」兩相結合起來,蔣磊解釋,是因為考慮到產業賦能,單純的託管已經不能滿足更高家長的要求。
「我們的股東層有點『作』」
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蔣磊通過他們的微信公眾號給MoreCare茂楷的家長和寶寶們寫了一封公開信,信的一開頭,他寫道「感謝各位家長的信任與放手,把『心頭肉』交由我們。」
蔣磊認為,家長之所以敢將年齡段如此小的孩子交由他們管理,一是因為對他們教育理念的認可,二是對他們運營管理的放心。蔣磊向記者透露,雖然這兩年學前教育是投資風口,但他們只看到了現金流豐富的一面,卻不知道運營的複雜性。蔣磊說:「比做留學機構難100倍!」他表示,室內活動區域安全性、餐食的安全與營養、傳染病等,都是他們運營商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他說:「運營服務團隊的整個標準作業程序長達400多頁。」
對於師資的培訓,他們也極其重視。「我們對教師隊伍的簡歷篩選達到1比3000。」蔣磊介紹,每一位教師,在開園之前,都到濟南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中培訓。
合格的師資已經成為制約整個託育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我國學前教育階段在園幼兒數將出現大幅度增加,持續增加到2021年達到最大值。幼兒教師和保育員預計缺口超過300萬。而這僅是幼兒園的師資缺口。在幼兒園前端的0-3歲託育機構,面臨的合格師資缺口將會更大。同時,多數的師範類院校並沒有面向0-3歲幼兒的師資培養專業,也讓這道缺口難以彌合。蔣磊提到,如果有可能,他們計劃幫助同行培養師資力量,期待這條跑道能健康地向前發展。
在採訪的過程中,蔣磊用「作」這個字眼來形容自己的股東層。他說:「有資本,就有資本的做法;沒資本,有沒資本的做法。從2017年到2018年間,不下70家投資商找過我們。我們整個股東層很『作』,沒有找到理念相合的資本,寧願不要。」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