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需要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

2021-01-16 大愷文化


疫情後需要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

作者:時代孤兒

 

十四億人需要一場心理危機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中國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災難,疫情造成的公民心理陰影會長期存在,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心理危機疏導如果沒有跟上,甚至會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影響國運!

 


(一)

 

過去的2月,武漢人的聲音夾雜著嘆息、消沉、焦慮和恐慌。他們的求助電話打向四面八方。至少十條熱線、數千位諮詢師為他們提供心理援助。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能從聲音中判斷對方的內心處境。在一名需要心理幫助人的急切的哭泣中,心理治療師聽到對方的焦慮與絕望,心理治療師會根據對方的情況作出建議,幫助諮詢者梳理思路,使之擺脫目前的困境;或者是心理勸慰,例如聽諮詢者傾訴,或者讓對方哭出來,哭聲是一種釋放,這樣看似簡單的「包紮」,也能阻止悲劇在需要心理幫助人身上發生。

 

其實何止是武漢,整個中國,哪一個中國人不是親身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心理創傷?很多城市所有外出通道都關閉了,地鐵、公交、輪渡都停運了,大家感覺有一種災難,好像大禍臨頭,好像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

 

無論是唐山大地震(1976年)、克拉瑪依大火(1994年)、SARS2003年)、浙江桑美颱風(2006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在中國的每一次大型災難之後,痛苦都會在國人和倖存者的心靈深處揮之不去,產生害怕、悲觀、無助、易怒、失望等情緒,並出現疲倦、失眠、做噩夢、心神不寧、記憶力減退等症狀。2006年的一項針對SARS的研究曾指出,SARS期間被隔離者中,29%的人表現出創傷後應激障礙,31%的人有抑鬱症狀。臺灣地區的一項調查則指出,經歷SARS後,約9.2%的人對生活持有更悲觀的看法,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1.7%。而且,各種心理陰影會伴隨受害者很長時間甚至終生,嚴重者還會因此自殺。

 

 

 

(二)


心理危機疏導是一項心靈工程。

 

武漢人的內心創痛,真正了解的人是不忍心去碰的,就好像刀子剛剛插進去,你是不能斷然把刀子馬上抽出來的。

 

方方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生活在武漢的人幾乎人人心裡都有創傷,她自己也打算尋求心理幫助。未來武漢解封時,必定幾家歡喜幾家愁——人們終於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屬,必然格外悲傷,燈火萬家,獨少一人。這種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武漢宣布封城前,湖北電影製片廠常凱,因為身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55歲。其實在常凱之前,他的父母和姐姐已經先他一步而去,他的妻子如今還在醫院,不過治療情況尚好,所幸其子因在英國未回,躲過一劫。常凱之子面對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他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痛苦和無望,他需要心理諮詢。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他的愛人,已經懷孕6個月,在這個最需要丈夫在身邊的時候,彭銀華醫生卻走了,對於他的愛人是怎麼的悲切?我們需要對她進行心理危機疏導。 


疫情期間,被家人怪罪、埋怨的傳染者「太多了」,由此讓很多人產生了內疚感,心理創傷難以癒合。一位患者喊著要自殺,醫生穿上防護服,緊急進入病房。患者很激動,打針的時候一直掙扎,胳膊都腫了。她不知道自己患病,把父母、丈夫、六個月大的孩子全都傳染了。她覺得自己是家裡的罪人,再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不敢想像,在病毒肆虐疫情嚴重的武漢,還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呢?又不敢想像,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需要心理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心理損害是巨大的,許多人可能終生難以復原,潛藏在心中的恐懼和憂慮難以消解。如果他們能夠在早期得到及時的救助的話,心理狀態會得到一定改善。事發半年是一個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心理救助,可防止群體性心理危機的爆發。可見,缺少心理援助的救災,其實是不完整的疫情救災。

 

 

 

(三)

 

心理危機疏導和療治手段是指對處於創傷事件的個體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潰,使之儘快擺脫困境。心理危機疏導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業的發生;二是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鼓勵當事者樹立自信心和正確地自我評價,給他提出適當的建議,促進問題的解決;三是提供適當的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或激動狀態。大量的災難實證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大型災難過後3個月內,心理問題和疾病將會逐漸顯現和增加,救災、安頓和心理安慰是重點,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將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多年,也就是說,從災難性事件發生直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國家相關專業人員為因災受到心理創傷的人員提供心理危機疏導,幫助其走出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

 

心理救助工作者會有許多專業的方法,下面是其中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要說善意的謊言,不要當面宣布他們為「孤兒」。

 

「年齡越小,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就越大」,北京大學醫院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教授說,「一些人小時侯受到了創傷,症狀可能到了成年才會表現出來,由於時間相隔太久,人們也許根本意識不到,但這些症狀都是童年時期經歷災難後所留心理創傷的反應」。面對受災的兒童一定不能說「別哭」之類的話,要鼓勵他們把悲傷情緒表達出來。也不要說善意的謊言,尤其對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小孩,不能說「你爸爸媽媽沒有死,而是去了很遠的地方「,正確的說法應當是如實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不會回來了,你別擔心,我們會幫助你的。最忌諱的做法是給他們貼標籤,當面宣布他們為孤兒,如果一定要叫,也應該是「那個穿黃衣服的小女孩」這類比較中性的稱呼。

 

2)迫切需要援助的人有三類,包括救援者自身。

 

心理學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為三類:遇難者家屬;旁觀者(包括倖存者、目擊者);外圍人群(包括救援人員、官員、記者,以及通過媒體間接體驗到災難衝擊的一類人)。目前,我國各省大批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及武警戰士、志願者等已經奔一線,他們在疫區直接感受到了災情,視覺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再加上睡眠不足、食宿條件等原因影響,他們同樣會感覺到生命的脆弱、無助等負面情緒,所以也應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

 

張繼先醫生哭了無數次,病人死了、物資沒了、體力透支了,「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一線救援人員常見的情況是出現「替代性創傷」——目擊他人遭受苦難,產生共情,把別人的創傷當作自己的創傷。

 

心理疏導首先要讓他們維持心情的平靜,在冷靜我狀態下,才能清醒地體會到別人和自己身上發生的什麼,才能提供最有效率的救助;其次,不能過勞,24小時連續工作的結果將埋下心理隱患,一定要每天保證幾小時的睡眠,給心靈提供修復的空間;救助者也會有悲傷情緒,不要壓抑,一定要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要鼓勵他們多看自己以及其他人員的貢獻,少看失誤等負面信息。

 

3)心理危機幹預者自我心理必須健康。

 

我國心理危機幹預專業人才比較缺乏,但災後心理危機幹預工作者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等。做心理危機幹預的人,至少具備以下條件: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訓練、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面對真實的災難場景、血腥環境)、自我心理必須健康。

 

國人在緬懷武漢疫情沒有挺過來的普通市民和逝去的醫療救護者時,現在到了需要將目光轉向那些在疫情中倖免於難,但飽受心理創傷的倖存者。疫情後的心理疏導是件大事,希望引起國家關注,來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已迫在眉睫。

相關焦點

  • 家門緊閉,「心門」敞開:上海出臺加強疫情防控公眾心理疏導的工作...
    及時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也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指出要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為了幫助人們樹立起健康陽光心態,築牢抗疫的心理長城,近日,由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協同衛生健康、教育、文化、體育等部門和工青婦群眾團體、新聞媒體多方共同參與起草的《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眾心理疏導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下發。
  • 針對疫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面對當前疫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尤其是武漢市一線的醫護人員、病患及家屬連日奮戰,身心均承受著不容忽視的壓力,普通民眾也出現恐慌焦慮的情緒,此時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緊急籌備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
  • 心靈護航 助力身心同健康丨 2020年杭州市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宣傳月...
    市政府副市長陳衛強出席活動並致辭,省、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社會心理服務組織代表,中小學心理輔導教師及心理社工代表共100餘人參加活動。本次活動是我市依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聚焦疫情背景下的市民心理健康需求,助力市民「身心同健康」的又一有力舉措。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各行各業壓力劇增,群眾的焦慮情緒十分普遍。
  • 重慶自主研發「AI心理」平臺 免費測評在線疏導心理健康
    在陸軍軍醫大學醫學心理系專家的指導下,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重慶浩歌科技有限公司經過連續兩周技術攻關,合作研發了心理健康平臺「AI心理」,今天起免費向市民提供在線心理測評及心理疏導等服務。在心理健康測評方面,「AI心理」平臺按照焦慮、抑鬱、壓力、疲勞、睡眠等五個心理健康測評專業性指標,通過若干個選擇題,即可迅速判斷個人心理狀態。在心理健康疏導方面,「AI心理」平臺根據心理測評結果,提供心理幹預專業建議和音樂訓練、能力訓練等心理調適專業指導。「AI心理」平臺使用方法:1.掃描二維碼,註冊後登錄。
  • 疫情之下,1.5萬人次參與省二醫線上心理測評
    都市新聞記者從省二醫獲悉,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近一個月來,省二醫發揮自身精神衛生中心學科優勢,運用身心評估系統幫助省內外群眾科學調適心理,維持正常生活規律,正確面對疫情。截止目前已累計為超過1.5萬人次提供了自測評估和疏導建議。工作人員正在統計數據。
  • 有患者現心理問題:與地震不同疫情持續時間長,或致複合創傷
    肖勁松明白,疫情讓每個人都接受了一場「生死教育」。從心理危機幹預的視角看,不少經歷了喪親之痛的人,還在學習如何面對。1「身體狀況好了,心理問題卻出現了」1月30日下午,肖勁松接到醫院感染科主任的緊急求助電話:一位患者情緒激動,不配合治療,有輕生的念頭。
  • 心理疏導之後 她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
    近日,在七星關區檢察院駐柏楊林辦事處未成年人心理諮詢室裡,一位學生小豔(化名)來到這裡進行心理諮詢。當天,正在值班的冉冉工作室檢察官接到小豔的電話後,就聯繫了兩名具有一定心理學知識和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的女性檢察官來到心理諮詢室。看到小豔的到來,兩名檢察官微笑著迎了上去。
  • 北京交通大學:疫情之下,那些溫暖交大的身影
    彼時土耳其還未發生疫情,蔡老師一邊在行走,一邊思考著「我能為這次全民抗疫做點什麼」。  「開始只是想幫父母、親人、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帶一些口罩回來,沿路看到藥店就零零碎碎地買幾盒,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旅行負擔。後來想到疫情面前,大家都缺口罩,那為什麼不能儘可能的幫助更多的人呢?」
  • 企業在疫情期間如何推廣|賓購商城全民公益還有機會贏豪車
    這個時候,疫情早已結束,如果現在加大廣告投放力度,低成本獲得大量的客戶信息,儲備起來,先通過線上進行維護,待疫情結束之時,搶先其他企業成交,很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危機危機,危險中往往蘊涵著機會,能不能抓住就看每個人的意識了。  當下做營銷推廣:曝光成本低  企業推廣分為效果推廣和品牌推廣,效果看的是獲客成本,品牌看的是CPM(千次曝光成本)。
  • 「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 抗擊疫情,我們是青年志願者!
    1月25日,團中央向全團發出立即投身疫情防控行動的動員令,將志願服務作為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在實踐中服務黨政工作大局,服務群眾急迫需要的重要載體,動員廣大青年響應號召、立即行動起來,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科學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1月26日,《關於青年志願者組織和志願者開展疫情防控應急志願服務的工作指引》發布,指導疫情防控志願服務的整體工作。
  • 不顧疫情摘口罩救人,引發全民讚美
    關於街頭跪地救人的新聞,大家也看過不少,聽過不少,但是關於護士小姐姐,疫情期間不戴口罩,街頭人工呼吸救人的新聞,想必大家也是鮮少聽聞吧,下面大家聽我娓娓道來。近日,北京某小區一名小區保安心臟驟停,暈倒在地上。
  • 以新冠疫情為背景的災難片,卻呈現了一場危機下的浪漫愛情
    故事背景就是,疫情到了2024年卻進一步突變成感染力更強的病毒,致死率高達驚人的五倍!男主角尼可有幸身為免疫者,因此有相對正常的生活,不過他的女友莎拉則只能無奈地繼續居家隔離。某日,莎拉意外成為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即將被送往死亡率極高的Q隔離營,尼可不希望從此與女友天人永隔,於是策劃了一場救援行動,一場分秒必爭的任務就這樣拉開序幕。
  • 杭州編寫疫情應對心理健康口訣
    記者在今天下午召開的杭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次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杭州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後,為了向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積極預防、減緩、減輕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市衛生健康委第一時間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啟動了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專門制定下發了工作方案,組織編寫了
  •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面向社會開通心理援助熱線
    今天(1月28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從西南大學獲悉,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開通心理危機幹預熱線。熱線電話均由有豐富經驗的諮詢師接聽,適用於急需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的人群。
  • 上海黃浦江遊輪相親直擊:戴面具聊天,剩男剩女接受心理疏導
    上海黃浦江遊輪相親直擊:戴面具聊天,剩男剩女接受心理疏導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15-05-31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 民眾心理由陰轉晴明顯!1.5萬人次參與省二醫線上心理測評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近一個月來,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運用身心評估系統幫助省內外群眾科學調適心理,維持正常生活規律,正確面對疫情。截止目前已累計為超過1.5萬人次提供了自測評估和疏導建議。  該平臺於2月10日推出了疫情下的心理線上評估系統,幫助公眾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狀態並提供治療建議和相關健康資訊,積極應對不良情緒。
  • 69歲老教師姚翠萍:上完網課去執勤 疫情期間忙不停
    69歲的姚翠萍家住空分社區,雖然已經退休,但她返聘在我市一家補習學校擔任班主任工作,疫情防控期間,她需要給學生上網課,同時,身為黨員的她還是社區疫情防控卡點的志願者,每天下午需要在卡點執勤,這樣一來,她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3月中旬的一天17時許,記者來到空分社區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附近的疫情防控執勤卡點,胳膊上戴著疫情防控紅袖章、胸前戴著黨徽的她正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執勤。
  • 聯合國報告:數字金融成為應對疫情危機的「生命線」
    新華社聯合國8月26日電(記者王建剛)聯合國2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數字金融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導致的社會和經濟危機中凸顯特殊作用,成為國際社會應對疫情危機的一條「生命線」。這份名為《公眾的資金:利用數位化為可持續的未來融資》的報告指出,數字金融在疫情中為全球提供大量生計救濟、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為就業提供保護,彰顯其在應對疫情方面的優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報告視頻發布會上表示,數位技術正在使金融市場發生一場革命,「它能夠成為我們推進可持續發展融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