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需要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
作者:時代孤兒
十四億人需要一場心理危機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中國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災難,疫情造成的公民心理陰影會長期存在,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心理危機疏導如果沒有跟上,甚至會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影響國運!
(一)
過去的2月,武漢人的聲音夾雜著嘆息、消沉、焦慮和恐慌。他們的求助電話打向四面八方。至少十條熱線、數千位諮詢師為他們提供心理援助。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能從聲音中判斷對方的內心處境。在一名需要心理幫助人的急切的哭泣中,心理治療師聽到對方的焦慮與絕望,心理治療師會根據對方的情況作出建議,幫助諮詢者梳理思路,使之擺脫目前的困境;或者是心理勸慰,例如聽諮詢者傾訴,或者讓對方哭出來,哭聲是一種釋放,這樣看似簡單的「包紮」,也能阻止悲劇在需要心理幫助人身上發生。
其實何止是武漢,整個中國,哪一個中國人不是親身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心理創傷?很多城市所有外出通道都關閉了,地鐵、公交、輪渡都停運了,大家感覺有一種災難,好像大禍臨頭,好像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
無論是唐山大地震(1976年)、克拉瑪依大火(1994年)、SARS(2003年)、浙江桑美颱風(2006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在中國的每一次大型災難之後,痛苦都會在國人和倖存者的心靈深處揮之不去,產生害怕、悲觀、無助、易怒、失望等情緒,並出現疲倦、失眠、做噩夢、心神不寧、記憶力減退等症狀。2006年的一項針對SARS的研究曾指出,SARS期間被隔離者中,29%的人表現出創傷後應激障礙,31%的人有抑鬱症狀。臺灣地區的一項調查則指出,經歷SARS後,約9.2%的人對生活持有更悲觀的看法,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1.7%。而且,各種心理陰影會伴隨受害者很長時間甚至終生,嚴重者還會因此自殺。
(二)
心理危機疏導是一項心靈工程。
武漢人的內心創痛,真正了解的人是不忍心去碰的,就好像刀子剛剛插進去,你是不能斷然把刀子馬上抽出來的。
方方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生活在武漢的人幾乎人人心裡都有創傷,她自己也打算尋求心理幫助。未來武漢解封時,必定幾家歡喜幾家愁——人們終於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屬,必然格外悲傷,燈火萬家,獨少一人。這種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武漢宣布封城前,湖北電影製片廠常凱,因為身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55歲。其實在常凱之前,他的父母和姐姐已經先他一步而去,他的妻子如今還在醫院,不過治療情況尚好,所幸其子因在英國未回,躲過一劫。常凱之子面對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他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痛苦和無望,他需要心理諮詢。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他的愛人,已經懷孕6個月,在這個最需要丈夫在身邊的時候,彭銀華醫生卻走了,對於他的愛人是怎麼的悲切?我們需要對她進行心理危機疏導。
疫情期間,被家人怪罪、埋怨的傳染者「太多了」,由此讓很多人產生了內疚感,心理創傷難以癒合。一位患者喊著要自殺,醫生穿上防護服,緊急進入病房。患者很激動,打針的時候一直掙扎,胳膊都腫了。她不知道自己患病,把父母、丈夫、六個月大的孩子全都傳染了。她覺得自己是家裡的罪人,再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不敢想像,在病毒肆虐疫情嚴重的武漢,還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呢?又不敢想像,有多少個像這樣的家庭需要心理疏導?
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心理損害是巨大的,許多人可能終生難以復原,潛藏在心中的恐懼和憂慮難以消解。如果他們能夠在早期得到及時的救助的話,心理狀態會得到一定改善。事發半年是一個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心理救助,可防止群體性心理危機的爆發。可見,缺少心理援助的救災,其實是不完整的疫情救災。
(三)
心理危機疏導和療治手段是指對處於創傷事件的個體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潰,使之儘快擺脫困境。心理危機疏導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業的發生;二是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鼓勵當事者樹立自信心和正確地自我評價,給他提出適當的建議,促進問題的解決;三是提供適當的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或激動狀態。大量的災難實證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大型災難過後3個月內,心理問題和疾病將會逐漸顯現和增加,救災、安頓和心理安慰是重點,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將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多年,也就是說,從災難性事件發生直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國家相關專業人員為因災受到心理創傷的人員提供心理危機疏導,幫助其走出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
心理救助工作者會有許多專業的方法,下面是其中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要說善意的謊言,不要當面宣布他們為「孤兒」。
「年齡越小,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就越大」,北京大學醫院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教授說,「一些人小時侯受到了創傷,症狀可能到了成年才會表現出來,由於時間相隔太久,人們也許根本意識不到,但這些症狀都是童年時期經歷災難後所留心理創傷的反應」。面對受災的兒童一定不能說「別哭」之類的話,要鼓勵他們把悲傷情緒表達出來。也不要說善意的謊言,尤其對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小孩,不能說「你爸爸媽媽沒有死,而是去了很遠的地方「,正確的說法應當是如實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不會回來了,你別擔心,我們會幫助你的。最忌諱的做法是給他們貼標籤,當面宣布他們為孤兒,如果一定要叫,也應該是「那個穿黃衣服的小女孩」這類比較中性的稱呼。
(2)迫切需要援助的人有三類,包括救援者自身。
心理學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為三類:遇難者家屬;旁觀者(包括倖存者、目擊者);外圍人群(包括救援人員、官員、記者,以及通過媒體間接體驗到災難衝擊的一類人)。目前,我國各省大批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及武警戰士、志願者等已經奔一線,他們在疫區直接感受到了災情,視覺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再加上睡眠不足、食宿條件等原因影響,他們同樣會感覺到生命的脆弱、無助等負面情緒,所以也應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
張繼先醫生哭了無數次,病人死了、物資沒了、體力透支了,「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一線救援人員常見的情況是出現「替代性創傷」——目擊他人遭受苦難,產生共情,把別人的創傷當作自己的創傷。
心理疏導首先要讓他們維持心情的平靜,在冷靜我狀態下,才能清醒地體會到別人和自己身上發生的什麼,才能提供最有效率的救助;其次,不能過勞,24小時連續工作的結果將埋下心理隱患,一定要每天保證幾小時的睡眠,給心靈提供修復的空間;救助者也會有悲傷情緒,不要壓抑,一定要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要鼓勵他們多看自己以及其他人員的貢獻,少看失誤等負面信息。
(3)心理危機幹預者自我心理必須健康。
我國心理危機幹預專業人才比較缺乏,但災後心理危機幹預工作者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等。做心理危機幹預的人,至少具備以下條件: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訓練、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面對真實的災難場景、血腥環境)、自我心理必須健康。
國人在緬懷武漢疫情沒有挺過來的普通市民和逝去的醫療救護者時,現在到了需要將目光轉向那些在疫情中倖免於難,但飽受心理創傷的倖存者。疫情後的心理疏導是件大事,希望引起國家關注,來一場全民心理危機疏導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