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殊菩薩聖誕日
2014年5月2日,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
北京法海寺大雄寶殿文殊菩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文殊菩薩,又叫文殊師利菩薩,舊譯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譯曼殊室利。新舊共有六種譯名:《無量壽經》《涅槃經》叫「妙德」,《無行經》叫「妙首」,《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叫「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叫「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叫「敬首」(已上舊譯);《大日經》叫「妙吉祥」。《放缽經》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大唐西域記》說:「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曰妙德,訛也。」《一切經音義》說:「文殊師利,正雲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雲妙也;室利者,德也。」
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表大日如來之五智;手中持劍,表智慧之利劍;駕馭獅子,表智慧之威猛。文殊菩薩也有種種不同形象,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之上首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在佛教經典中,直接以「文殊」命名之經典為數不少,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發願經》《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等。文殊菩薩是中國僧俗信眾最敬重的菩薩之一,與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合稱四大菩薩,其道場在五臺山。在寺院造像中,文殊菩薩也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菩薩駕獅子,普賢菩薩乘白象。
二、晉代高僧支遁圓寂紀念日
2014年5月2日,農曆四月初四,晉代高僧支遁圓寂紀念日。
支遁(314~366),東晉高僧,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俗家姓關,字道林,後從師改姓支,世稱支道人、支道林。支遁家世事佛,早悟無常之理,隱於會稽餘杭山中,專研《道行般若經》等般若系經典,二十五歲出家,後遊京師建康,為當時名士所激賞。當時世人崇尚老莊,支遁每與當世名流王蒙、孫綽、許洵、殷浩、謝安、王羲之等暢談莊子,言說數千,才藻驚絕,為時人所嘆服。支遁形貌醜異,卻又玄談妙美,養馬放鶴,優遊山林,又善草隸,文翰冠世。在吳地創建支山寺,因此又號支硎。不久以後,應王羲之之請前往吳興,初止於靈嘉寺,復於剡山建立精舍,僧眾百餘。又遷至石城山,並創立棲光寺,木食澗飲,遊心禪苑,註解《安般》《四禪》諸經,追躡馬鳴龍樹之旨。晚年又出山陰,講《維摩經》。隆和元年(362),蒙晉哀帝召請,居京師東安寺,講《道行般若經》,三年之後上書請辭。晉廢帝太和元年四月四日示寂於餘姚塢山,享年五十有三。遺著有《即色遊玄論》《聖不辯知論》《道行旨歸》《學道誡》等。支遁所創般若學即色義,主張「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在內典中對《般若經》所下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研究過《般若》,後來又常辯論、講誦《般若》。支遁所著論文中代表作為《即色遊玄論》,此論已經亡佚,慧達《肇論疏》中有所徵引:「吾以為即色是空,非絕滅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雖色而空。如知不自知,雖知而恆寂也。」《中論疏記》所引《山門玄義》文字稍有不同:「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支遁集•妙觀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有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文)。大意如下:所謂色不自色者,即明色法無有自性。亦即謂其色雖有,而自性無有,亦即是空。無體,故曰「色復異空」。非別有空,故曰「色即是空」。既主色無體,無自性,則非色象滅壞之後乃發現空無之本體,故曰「非色滅空」。後人對即色義雖有不同看法,但支公所論仍不失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