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聯合國1月26日電(記者 殷淼)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大使25日在安理會「氣候災害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公開辯論會上發言時表示,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呼籲國際社會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多邊主義,尊重各國發展差異,努力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馬朝旭說,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對世界許多地區造成危害,對有關地區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能源和人民生命財產等構成嚴重威脅。在個別地區,上述問題甚至成為破壞和平穩定的因素。減緩氣候災害的影響有利於全球穩定和預防衝突。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從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出發,我談三點看法。
第一,要堅持多邊主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氣候變化問題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各國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交流合作,堅持多邊機制,切實履行國際義務。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技術支持力度,提高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聯合國各相關機構應根據各自職能和分工,妥善處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問題。
第二,要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和平與發展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國際社會要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全面推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視解決貧困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最終依靠實現共同發展來解決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產生的糧食安全、人道危機和大規模移民潮等問題。
第三,要尊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差異,重視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面臨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應切實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堅持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發達國家應繼續率先減排,並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等加強適應和減緩能力、管理能力和融資能力。
馬朝旭表示,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中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規定的相關義務,結合自身國情與能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將繼續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同國際社會一道,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責編:賈文婷、常紅)
不到一年四次會晤 中朝領導人都談了什麼?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2019年1月7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訪問。不到一年中朝兩國領導人進行四次會晤,其間,兩國領導人都談了什麼?達成了哪些共識?中朝關係收穫了哪些成果?【詳細】
解碼王毅新年首訪非洲的「123456」1月2日至6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對衣索比亞和非盟總部、布吉納法索、甘比亞、塞內加爾進行了正式訪問。此行延續了20多年來中國外長每年首訪都選擇非洲的優良傳統,表明了中方對發展中非關係的一貫高度重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