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有哪一顆行星最受人類關注,那應該就是火星了。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宇航局就研發出火星探測器,從此拉開了人類探索火星的序幕。這麼多年來火星上的火星車一代接著一代,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好奇號」和「洞察號」,它們將在未來繼續為人類探索火星深層次的信息。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人類為火星研發的探測器已經超過了為其他行星研發的探測器的總數。那麼問題來了,火星到底有什麼特別,值得人類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探索呢?
火星和其他行星比起來確實存在著許多獨特之處,下面讓筆者娓娓道來。首先是火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它和地球一樣位於人為定義的太陽系宜居帶。天文學家表示,隨著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不斷地發生,以氫元素為主的反應原料會被逐漸消耗完,導致太陽對外釋放的熱量越來越多。雖然地球現在的位置所能接受到的太陽能剛剛好,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之後地球將會變成第二個金星。而火星就在地球的後面,如果地球「淪陷」了,人類還有可能逃到火星上去避難。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現在對火星的探索是在為未來人類文明的延續鋪墊道路。再者,從目前所有關於火星的探測情況來看,人類已經在火星上發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其中一些現象雖然還沒有得到證實,但是疑似與生命有關。不僅如此,種種探索結果說明了幾十萬年前的火星或許不是今天這副模樣,它的自然環境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火星表面有液態水流淌著,這一點從好奇號火星車發現的水流痕跡中可以看得出來。按照地球生命的發展軌跡,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可能孕育出生命,也就是說存在液態水的火星也可能存在過生命。
總而言之,過去的火星可能是太陽系中「第二個地球」,儘管它的自然環境和地球的自然環境比起來還是稍微遜色一些。那麼問題來了,火星又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呢?有科研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探測到的多項數據建立了火星原始生態系統的模型,結果發現是火星的磁場消失導致火星大氣層遭到破壞,一旦大氣層被破壞了那麼地表的自然環境也將不復存在。科學家表示,雖然這可能不是火星過去真實的歷史,但對人類未來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雖然地球失去磁場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人類還有其他方法對大氣層造成破壞,其中最為明顯的案例就是破壞臭氧層。如果人類對臭氧層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那麼地球生態系統也將陷入一片混亂。大量陸地生物因為遭受過量紫外線輻射而逐漸滅絕,最終就可能剩下海洋生物了。嚴重的話,地球還有可能演化成第二個火星,因此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未來一直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