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如下: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想成為任何人,唯獨忘了他自己。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此前亮亮老師已做過審題構思的詳細分析,可以下面點擊連結查看。2020年浦東二模作文審題構思詳解
例文
發現自我,成為自己
近年,有一檔名為《少年愛迪生》的電視節目。我曾想過,它為何不叫《少年發明家》?節目中的每一個少年孩童不都是希望擁有聰明才智,將來某一天能夠在社會中留下或大或小痕跡的嗎?「愛迪生」的名號不過是為了增加節目效果而冠以的虛名,膚淺而毫無意義,還讓人產生只有愛迪生才配叫發明家的錯誤主觀意識。(用電視節目這樣的生活素材切入。)
相信每一個孩童都不約而同的被問過同一個問題:你長大之後想成為想誰一樣的人?你的回答是什麼?愛迪生?莫扎特?我更希望你能回答:我只想成為我自己。我們年輕年少之時,都想以任何成功人士為目標,這無可厚非。這齣自於在教育中紮根頗深的「模仿心理」和「榜樣式教育」。年少的人如同白紙,模仿成為了他們發現自我前的唯一手段;而教育者也為了更直觀方便的為孩子樹立形象的教育目標,讓那些成功人士成為孩子和年輕人的榜樣。當這樣的心理和方法逐漸成為一種固定思維,自我發掘的過程卻被漸漸遺忘了。(引材料之後,點明人們年輕時忘記成為自己的原因。)
我們嚮往過形形色色的人,想像阿姆斯特朗那樣在某顆未知的星球上離開留下自己的腳印;想像愛因斯坦那樣智慧過人,創造出一條又一條推動人類與時代的卓越理論;想像賈伯斯一樣開創屬於自己品牌,引領市場,在富豪榜上留下名字。我們想要模仿他人,追求同樣的成就,這只是因為我們對自我的意識還較為薄弱。但久而久之,這樣的思維習慣卻使我們忽略了,模仿不過是鋪墊,我們有獨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憑藉自己的雙手,冠以自己的名字。克隆別人的人生,換來的既不會是同樣的成功,更是將自我也忘得一乾二淨。(分析內在原因:模仿心理。)
而「榜樣式教育」偏執於給年輕人灌輸要成為名人主觀誤區,使年輕人內心浮躁、眼高手低。成為偉人名人之前,每一個人都不過是渺小無名的普通人,或是四處推銷自己成果的年輕創業者;或是久久期盼升職機會的小職員;或是在病毒疫苗研製中屢敗屢戰的研究員。每一個未來的成功中無不建立在堅守自己的本分之上。成功的地基在於對自我的不斷打磨,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才是仰望星空的前提。(分析外在原因:榜樣式教育。)
無論是「模仿心理」抑或是「榜樣式教育」,其初心在於幫助思想未成熟的年輕人在發現自我前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目標而不至於迷茫。那麼何不繼續利用模仿,將其進一步轉化為汲取,而取百家所長為自我服務?發現自我亦可以以任何人為參考,吸收學習每一個成功人士身上那個自己所嚮往贊同的優點,而不是單單全盤接受成為他的複製品。而這些優點往往便是你的自我所最需要的。藉此,獨屬於每個人的自我漸漸成型,升華。(回扣材料,點明成為他人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全盤複製。)
發現自我,成為自己,對自我的探索絕不應被成長與教育的慣性思維埋沒,這個社會更不需要拙劣的複製品。(總結收束。)
亮亮老師評語:本文並沒有去糾纏年輕時如何做才不會喪失自我,而是去分析了年輕人忘記自己的原因,從內在主觀上的模仿心理和外在的被人灌輸榜樣,具體分析了材料中的問題,依然做到了深刻而充分,確實是一篇有思想的文章,一類文實至名歸。
亮亮老師建議:如今的作文材料不再是給論點,而是給出論題,讓所有人都能著眼於不同的角度,有話可說,因此沒有必要糾結於大家都在熱烈探討的那個方面。但是,這也不是說寫作文一定要面面俱到。因為800字的篇幅,面面俱到的結果必然是淺嘗輒止,所以作文需要一針見血,沿著一條路不斷走下去,才能看到最終的光明。
2020年上海高三二模16區作文詳解已齊備,點擊如下連結可以訪問:
2020年上海高三二模作文詳解
一碼不掃,可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