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寫相思的詩詞就數不勝數,比如說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又比如說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比如說李白的「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馮延巳的這首《長相思》也寫了相思,雖然它並不知名,但是它卻刻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外表柔弱,內心深處卻激蕩著極為熱烈奔放感情的女子形象,讀完之後,使人久久不忘。
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閒庭花影移。憶歸期,數歸期。夢見雖多相見稀,相逢知幾時?
這一首詞寫閨中情感。
開頭一句「紅滿枝,綠滿枝」點明了時令正是春季,還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季。在這裡作者首先就用「紅」和「綠」這兩種鮮亮的顏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賞心悅目的春景圖。
按照我們的邏輯順序接下來一般會描寫自己是如何賞春,可以詞人並沒有順理成章地接著描寫如何賞春,而是出人意料地筆鋒一轉,把焦點由室外轉入了室內,由寫景轉為了寫人,「宿雨厭厭睡起遲」,這一句筆調十分的平淡,看上去是若不經意、漫不經心,只是敘事,交代了主人公因為夜裡有雨進而導致精神不振,因此遲起了。
其實我們不難從中揣摩出一點人物的情況:主人公的心情並沒有因為受到室外大好春光的感染而變得好起來,反而還是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顯得鬱鬱寡歡。
接下來,應該是要交代主人公「厭厭」、「睡起遲」的原因了吧?可是作者並未按照常人的思維來點破原因,反而是再次一轉筆鋒,又由室內轉向了室外,又由人轉向了寫景:「閒庭花影移」。
這一句描寫了庭院的幽寂,以及時光轉移的自然景象,卻與開頭之景不同,其中不止有景物的描寫,更是在寫景中表露了景中有人。詞人也正是通過人物在悄無聲息、寂寥無聲的「閒庭」中看到「花移影」的活動來表現主人公的孤獨寂寞、百無聊賴的情感。
與同一類型的題材相比較,這裡的筆調顯得十分的與眾不同。它與李清照《醉花陰》裡的「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清照直接點出了「愁」,而這首詞卻沒有,於是乎顯得更加的含蓄委婉。
同時,又與開頭「紅滿枝,綠滿枝」的熱鬧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更加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悽涼心境,既是對上一句人物描寫的深化,又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內心的愁緒難解。就這樣,幾經轉折,上片雖然沒寫一個「愁」字,卻無不透露出主人公的憂愁和怨恨,更是刻畫出了一個在一片大好春光中依舊愁苦寂寞的人物形象。
下片點明了主人公愁悶的原因,原來是對久別不歸之人的思念。「憶歸期,數歸期」包含了主人公對遠人的相思眷戀之情。「憶歸期」中的一個「憶」字寫出了主人公回憶起自己思念的那人離開時與自己約定好的歸來日子;「數歸期」中的「數」字寫出了主人公在計算離遠人歸來還剩下多少日子。離歸期越近,這「憶」和「數」的衝動就越頻繁。歸期有定卻未歸,所以「數」一字又透露出來了主人公對那人的深情痴態。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主人公就夢到了那人,但是「夢見雖多相見稀」。一個「多」字足以證明主人公思念時間之長,白天思念不夠,夜裡做夢也要思念。夢裡見到那人的日子很多,相比之下,真正相見的日子就會少。依舊是「會少離多」,想到這些愈發不能忍受,於是思念盼歸之情就愈發濃烈。
可是這約定好的「歸期」到底是準還是不準呢?主人公也更加不敢確定了,在一次又一次夢見那人醒來卻失望的情況下,主人公的信心越來越少,最終發出了「相逢知幾時」的感慨。至此,詞已到了末尾,卻給人留下了「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不得不讚嘆一句詞人的水平之高!
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寫景可見詞人手法之細膩,含而不露;下片明白曉暢,直抒胸臆。上下片均以疊字起句,遙相呼應,所用手法更是相反相成,一個寫人物的外在行為,一個寫人物的內心情感,生動形象刻畫出了一個外在柔弱、內心卻擁有極其熱烈奔放情感的人物形象。這首詞並不出名,但是憑藉其人物形象卻讓人讀後久久難忘!你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