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是柳永的巔峰之作,被蘇東坡讚譽「不減唐人高處」

2021-01-09 讀書狗子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柳永可以說是第一個對宋詞進行變革的詞人,他對詞調的創作、對語言的運用、對景物意象意境的組合、對寫作手法的創新都對兩宋詞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世評家甚至給出了「學詩當學杜詩,學詞當學柳詞」的讚譽!

這等讚譽是毫不為過的,自柳永以來,北宋凡填詞之人必學柳永。乃至蘇東坡作出他的第一首豪放詞時都曾說: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可見這「柳七郎風味」已成當時詞中之範。

下面這首詞便是柳永的巔峰作品之一,曾被蘇東坡讚譽「不見唐人高處」: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這是一首描寫江湖飄泊的羈旅之苦和相思歸家之情的慢詞。據傳這首詞最早被蘇東坡慧眼所識,蘇東坡對前人作品極少讚譽,卻評價這首詞意境高絕堪比一流唐詩,可見不凡!

且來賞析這首《八聲甘州》:

上闋開篇即氣韻頗曠大,一個「對」字便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緊接著「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則承接「清秋」轉而描繪出一番悽然遒勁、嚴峻悲肅的氣氛,意境盡出!此句也就是被蘇東坡最為讚譽的一句,蘇東坡曰: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後句則從蒼茫悲涼的氣氛轉入細緻沉思,空間上由遠及近,寫出處處凋零之景。一句「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自景轉情,自看轉嘆,寄託了詞人漂泊流落韶華易逝的感慨。

上闋寫盡意象,下闋則表情致:本是登高望遠,卻又「不忍」登高望遠,內心百轉千回,盡數道來!「想佳人」數句則創造性地模擬「對想」,利用時空轉換,巧妙地將思念化實為虛,將感情表達地更加曲折空靈。筆既巧、情也深、味也濃!堪稱絕妙!

這首《八聲甘州》寫羈旅相思之情,層層深入,曲折委婉,貌似疏朗,實則綿密,將一腔心事付諸息息連環之筆,唱嘆之間,而意境深情盡出。柳詠之匠心獨運,從這首詞便可窺見一二!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相關焦點

  • 蘇東坡的5首巔峰詞作:年少不知詞中意,知時已非少年人!
    在蘇東坡將餘力投入詞的創作之前,北宋詞壇一直是柳永的天下,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但蘇東坡來了,一出手,就打破了「詞為豔科」的窠臼,豪放詞與婉約詞從此各佔半壁江山,而宋詞也成為與唐詩雙峰並峙的文學體裁。以下五首堪稱蘇東坡的巔峰詞作,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代詞宗的絕世風採吧!《江城子·密州出獵》——世事多變,唯有豪情不變!
  • 柳永最美的一首詞,從開篇美到結尾,秋風秋雨都敵不過那股肉麻勁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蕭瑟,擾亂了文人墨客的心,便成了一首悽美之作。在眾多詠雨詩詞中,我們見識了詞人蔣捷「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絕美,讀到了詩聖杜甫「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的秋雨紛紛,更欣賞了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悽美。
  • 柳永這首詞與孟郊《登科後》有異曲同工之妙,描寫進士及第的得意
    所以古人都希望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只要是能夠進士及第,此後便是飛黃騰達,自己後半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了,為此古人也是寫過很多這方面的作品,最為著名的有唐朝詩人孟郊,他的一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這首詩中,詩人把高中後的喜悅之情,描繪的淋漓盡致,成為了表達這方面,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一首佳作。
  • 蘇東坡的這首詞,大概就是所謂的「佛系」宋詞吧?
    狗子認真想了想,大概蘇東坡應該就是佛系文人吧!而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恐怕算是佛系詩詞的代表了!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東坡最曠達的兩首遊戲之作!兩首薄薄酒看透了生死與人情百態!
    其實蘇東坡身上的仙氣來自於他的道家思想。  道家是一種冷靜的哲學,主張過一種減法的生活。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要過平淡自然知足常樂的生活。欲望少一些,心靈寧靜一些,心靈寧靜則煩惱不生。而莊子則將老子的哲學更加深化了一步。莊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叫做「齊物」。
  • 柳永最深情的一首表白詞,山盟海誓兩心同,卻成為空頭諾言
    兩宋詞壇最是風流多情的詞人當屬柳永了。柳永最好出入煙花青樓、淺斟低唱、競賭新聲,甚至曾說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樣的詞句。柳永出入青樓,也結實了很多歌姬,當然免不了處處留情。他的詞集中寫男女之情的詞作佔據了大部分,其中提到的情人有秀香、英英、瑤卿、心娘、蟲娘、佳娘、酥娘等等。而這些女子中,以蟲娘與柳永的感情最深。
  • 蘇東坡做夢夢見一個女人,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實際上,除了這首悼念亡妻的記夢詞,蘇東坡還有一首少有人知的記夢詞。蘇東坡做夢夢見一位女子,醒來後編寫下這首詞,便是下面這首《永遇樂》:永遇樂序: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錚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 柳永意外落榜後,寫下一首牢騷詞,結果卻坑了自己一生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約詞代表人,當時傳言「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他的詞作流傳之廣。 這首是他早年的作品,寫於科考落榜後。 他自負才華,卻意外落榜,心中一肚子牢騷,於是便寫下這首詞來抒發怨憤之情。 但他沒想到的是正是這首牢騷詞,坑了他一輩子。 後來他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本已進士及第,但是當時的宋仁宗卻道:「他不是要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幹嘛還來考試?且去填詞吧」。
  • 李煜的這首詞不輸《虞美人》和《相見歡》,最後一句更是千古經典
    提到古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人的詞作,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還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都無不體現出豪放派詞作的雄壯氣勢;當然,人們也會想到婉約詞派的代表李清照和柳永,無論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還是「多情自古傷離別
  • 北宋風流才子柳永,年少多才卻大器晚成,一生情場得意仕途坎坷
    風流不羈的性格,註定著柳永與其他詞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 年少多才 柳永出生時尚叫「柳三變」,這個名字,他用了大半生,後來才改為柳永,今天我們還是慣以柳永稱他。 柳永的父親柳宜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近臣,後降歸大宋,因此柳永便有憑藉父親接觸到李煜詞作的機會。
  • 蘇東坡最冷門的一首《江城子》,卻缺了三個字,你能補上嗎?
    說到《江城子》這個詞牌,相信每個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是蘇東坡的那兩首《江城子》,一首「十年生氣兩茫茫」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說盡無限悽涼;另一首「老夫聊發少年狂」則慷慨激昂,奔放酣暢,寫出胸中壯志豪情!其實,蘇東坡一生寫過很多首《江城子》,只不過都被兩首經典之作的光芒掩蓋,以致鮮為人知。比如其《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就是一首絕佳之作。
  • 馮延巳的這首詞並不出名,但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讀之使人久久不忘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又比如說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比如說李白的「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馮延巳的這首《長相思》也寫了相思,雖然它並不知名,但是它卻刻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外表柔弱,內心深處卻激蕩著極為熱烈奔放感情的女子形象,讀完之後,使人久久不忘。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閒庭花影移。憶歸期,數歸期。
  • 我看蘇東坡的《洗兒》詩
    蘇東坡,才華蓋世的大文豪,他留給後世有兩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以及散文無數。按照如今的網絡流行語,蘇東坡就是擁有無可爭辯的話語霸權和粉絲擁躉感召力的「超級網絡大咖」。他的詩,「有為而作」,豪放恣肆,揮灑自如。他的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 這些詩詞,是詩人看透生死之作!蘇東坡這首最可憐!
    即便是坦然如文天祥,慷慨赴死前也要作一首《正氣歌》,以詩為武器:或為遼東帽、或為出師表、或為渡江楫、或為擊賊笏……古今多少文人豪傑,臨終前回首一生,是非成敗難以言表,或有遺憾、或有憤恨、或有希冀、或求解脫……他們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生都已成空,而所留都是一首情緒複雜的臨終真言:臨路歌 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 道盡世間悲歡離合的柳永,或許歌妓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自古才子風流,這是很多人都認同的事,在宋朝,有一個人,他才華橫溢,名動京城,寫下的詞當時廣為傳頌,但是,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第,一生流連於煙花之地。他,就是柳永。柳永是宋代婉約派詞人,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出生於宦官世家,從小學習詩詞且希望通過科舉一展宏圖。
  • 柳永很經典的一首詞,行文撲朔迷離,最後14字卻經久不衰
    下面介紹柳永很經典的一首詞,行文撲朔迷離,最後14字卻經久不衰。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宋代:柳永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在病中、在苦中,蘇東坡還是自然流露幽默的本性,調侃自己軟趴趴的病體,苦笑那「偷」去他青春活力的,「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命運中人,有誰能勝了天道呢!在這裡,讓我們從《寒食帖》轉移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以感到這天下兩大行書對「此身此生不常有」、「人生無常」自然而然發出了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