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才華蓋世的大文豪,他留給後世有兩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以及散文無數。按照如今的網絡流行語,蘇東坡就是擁有無可爭辯的話語霸權和粉絲擁躉感召力的「超級網絡大咖」。他的詩,「有為而作」,豪放恣肆,揮灑自如。他的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的詩詞,就是他的嬉笑怒罵、真情流露。蘇東坡,無時無刻不在作詩,無事無物不可入詩,哪怕給他剛出生兒子進行「洗禮」的時候。
《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卻聰明誤一生。惟願兒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看似玩笑、調侃,其實不然。蘇東坡,他自認是聰明人,而且說是聰明絕頂也不過分。但是,他看到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卻發出如此怪異的感慨,不是像常人想的那樣望子成龍,聰明絕頂,而是希望兒子今後不要像自己一樣聰明和倒黴。豈有此理,不合常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正是因為自己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得罪那些公卿大人,所以落得顛沛流離,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苦惱不堪,牢騷滿腹。所以希望兒子不要再學老子,要學那些呆頭呆腦、愚不可及的公卿大臣們,照樣可以官運亨通,逍遙自在。
聰明有錯嗎?沒有錯的話,那是誰的錯呢,是那些愚且魯的公卿,抑或任用那些公卿的人?啊呀呀,那可不得了,得罪一大批人啊。
蘇東坡聰明嗎?聰明怎麼會落得如此地步?皇帝公卿不聰明嗎?那為什麼又能高高在上,步步高升,穩坐釣魚船?蘇東坡這路數,完全可以歸於後來鄭板橋「難得糊塗」那個套路,不滿現實,嘆懷才不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事實上並不是聰明人越多越好,都是聰明絕頂的人聚集在皇帝老兒身邊,把皇帝老兒心思揣摩得分毫不差,那皇帝老兒怎麼受得了,自然不爽啊。不僅皇帝老兒會作如此想,那些公卿大臣們同樣的心理。因此,像蘇東坡這樣聰明的人,還是看不見為好,走得越遠越好。
萬幸的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定下一個「不殺士大夫」的好規矩,所以無論蘇東坡如何「話癆」、好發議論、幹涉朝政,畢竟沒有人可以「趕盡殺絕」、「必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雖然,發配海南、天涯海角,幾近於滅九族的處罰,但是只要蘇東坡人還在,他的「聲音」就不會消失,他的詩詞文賦,照樣可以連篇累牘出現,傳誦後世。
毫無疑問,作為大文豪的蘇東坡無疑是聰明絕頂的。但是,作為官場的蘇東坡不可能做到兩全其美,獨善其身。事實證明,真率清明的文豪蘇東坡,絕不是一個好公卿,因為他不懂得「不當家不知當家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
新派政治家王安石實施變法新政的時候,血氣方剛的蘇東坡一味地「抒發自己的政見」,絲毫不知道觸及既得利益攸關者利益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及至老派政治家、老到的司馬光管事,欲對王安石的新政推倒重來的時候,蘇東坡才看到王荊公變革的好處,於是又仗義執言,以圖興利除弊,一分為二。這樣,兩頭得罪人。好在宋代「不殺士大夫」的風氣,不因為政見分歧而相互視為仇讎,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他們都保持了士大夫的胸懷氣度,沒有喪失理智,沒有「落井下石」、「必欲除之而後快」,體現了大宋文人士大夫的「高風亮節」。
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蘇東坡,其知可及乎,其愚可及乎,蘇東坡聰明嗎?蘇東坡愚鈍嗎?經過對他「一生九遷」的政治考驗,朝廷對他的「忠心」還是予以充分肯定的,死後給了他「文忠」的崇高評價和榮譽。不過,蘇東坡他沒有等到這一步,他已經完全自己覺悟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