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養子望聰明」,蘇東坡為何反主流,希望兒子「愚且魯」?

2021-01-08 四月心田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詩文又被別人抓住把柄,被對方構陷入獄。幸有元老重臣營救,加上太皇太后幹預,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在黃州期間,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如此心境之下,蘇軾為孩子寫下《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東坡經歷了很多政治風雨後的肺腑之談。

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蘇東坡「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

「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是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智若愚才是內核。不鋒芒畢露,就不會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類悲劇選作主角。

蘇軾此願,絕對基於是當時的切身之痛,有感而發。

「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本身沒什麼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小時候,每當別人誇我們聰明,相信誰都會很高興,心裡美滋滋的。

長大後呢?如果一個三十歲以上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我們誇他聰明,恐怕他並不會一味高興了。中國人說話,往往話中有話。成年人被誇聰明,恐怕難免會尋思許多畫外之音。那就是:小聰明。

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但很多聰明人只是有一點「小聰明」而已,缺乏「大智慧」。

那麼,「大智慧」是什麼呢?或許,是通情達理。或許:不偏執,而把人情、事理放在一起,像一局棋那樣,通盤考慮,明白其存在的合理性。哪怕遇到再看不慣的事情,你都不妨想,此事有其必然性,抱怨也沒有用。

有了這種智慧,抱怨自然就少了。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原則,也是減少憂思和抱怨的心理訓練,同樣是養脾健脾,修養身體的心靈妙藥。

我們是要聰明絕頂,還是要健康長壽呢?當然是都要啦。那麼,不妨更聰明一點,慢慢學會減少憂思和抱怨吧!

這就是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也是小時候家裡老人經常教我們的那句金玉良言:「寧可傻活,不要氣死。」

「在苦澀人生裡,要懂得放過自己,也許哭著哭著就笑了;

在坎坷人生裡,要懂得取悅自己,也許痛著痛著就好了;

在迷茫世界裡,懂得釋放自己,也許熬著熬著就活明白了。」

放下執著、妄念的小聰明,擁抱更加豁達、開闊的大智慧,人生格局自然大不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

相關焦點

  • 人皆養子望聰明,蘇軾卻惟願孩兒愚且魯,這才是高境界的表現
    人皆養子望聰明,蘇軾卻惟願孩兒愚且魯,這才是高境界表現蘇軾作為凸顯宋代文學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在文、詩、詞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傳世的優秀作品。全文只有「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非但不要求兒子能夠上進、聰明,還希望兒子能夠愚笨、安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古代的詩人,大多以詩教子,但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教育觀點和許多人截然相反。
  • 人皆養子望聰明,他惟願孩兒愚且魯,蘇軾別具一格的洗兒詩
    作為小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洗澡,那是非常隆重的,歷史上很多名家也都寫過有關於洗兒的詩詞,比如梅堯臣的:「畫盆香水洗且喜」,白居易的「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楊萬裡《賀必遠叔四月八日洗兒》「吾家英傑相間起,胄出關西老夫子……願兒長成讀祖書,再起門戶光鄉閭。」
  •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2.愚:愚昧、愚笨,愚昧無知,魯:遲鈍、笨拙,反應遲鈍。 每個人生養孩子都希望他們能聰明,我卻因為太聰明而被聰明耽誤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難,沒有禍患,而做到公卿。 這首詩語言淺白易懂,雖然僅28個字,情感卻跌宕起伏,表面上是為孩兒寫詩,而實際上既諷刺了權貴,又是「似訴平生不得志」。
  • 一千多年前蘇東坡為何要在《洗兒詩》裡:惟願孩兒愚且魯呢?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數人的美好心願,即便不能成龍成鳳,那麼至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左右逢源。可是偏偏歷史上有一個大文豪,卻沒對子女這樣的期待,他在一首《洗兒》詩中這樣寫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蜀學的倡導者,大宋文豪蘇東坡先生。
  • 蘇軾經歷了什麼,才寫出「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又比如他的這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兩句出自他的一首名為《洗兒詩》的作品,全文如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寫於蘇軾為出生的兒子「洗兒」時,可謂表達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
  • 蘇軾為何說「我被聰明誤一生」?又為何說「但願孩兒愚與魯」?
    《書劍恩仇錄》的「慧極必傷」和《紅樓夢》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揭示的道理是相近的,用俗語講,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曹雪芹和金庸所悟到的人生道理,或許正是受到蘇東坡的一首詩所啟發,詩名叫《洗兒詩》,其詩如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蘇軾: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卻不知造化弄人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洗兒戲作》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閒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在這期間,王朝雲產下一子,取名「遁」,小名乾兒,蘇軾大喜,作了《洗兒戲作》這首詩。
  • 人皆養子望聰明
    人人都期待孩子生而聰明,豈不知我的人生恰恰被聰明所擾攘、所牽累、所詿誤。我倒祈盼自己的孩子愚笨且莽撞,一生平順,無災無難,也能享受公卿的厚祿。 這首詩作於東坡先生被貶黃州期間。侍妾朝雲誕下一個男孩兒,東坡先生為這個男孩兒起名蘇遁。「遁」有「逃避、躲閃」之意,也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可見東坡先生對這個孩子的祝願,《洗兒詩》即為這個孩子而作。
  •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可是偏偏歷史上有一個大文豪,卻沒對子女這樣的期待,他在一首《洗兒》詩中這樣寫到: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蜀學的倡導者,大宋文豪蘇東坡先生。這個老先生是四川人的驕傲,也中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的晚年很悲慘被貶到惠州,後來又被貶到儋州,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到達了儋州之後,蘇軾開始痛定思痛,讓自己沉澱下來,回顧自己的一生,他更多的是後悔,認為自己自作聰明,所以才會在開篇的寫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每個人養兒子,那都是希望兒子可以聰明,這樣自己也有面子,可是我卻被聰明給誤了一生,正是由於聰明,反而是害了自己,早知如此,我還不如糊塗一些。
  • 蘇軾在給兒子洗澡時隨手寫一詩,普通人只當熱鬧,聰明人看出門道
    比如,「人皆養子望聰明」,一個「望」字,形象寫出世人對子女的殷勤期待,「我被聰明誤一生」,一個「誤」字,更是寫盡了蘇軾的畢生遭遇。(蘇東坡劇照)蘇軾的「望」:誠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對所有平凡父母的真實寫照,人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所以給孩子起名字不是帶「聰」字就是帶「明」字,卻極少有帶「愚」字帶「魯」字的。
  • 詩詞新解: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
    學子們十年寒窗,希望考進理想的大學;而父母們則望子成龍,期盼孩子能有出息。然而在古代,有一位大詩人卻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最好愚笨些,他就是蘇軾。蘇軾有一首《洗兒詩》,是這樣寫的: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就是給出生3天或者滿月的嬰兒洗澡,是古代的一種習俗。
  • 我看蘇東坡的《洗兒》詩
    蘇東坡,無時無刻不在作詩,無事無物不可入詩,哪怕給他剛出生兒子進行「洗禮」的時候。《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卻聰明誤一生。惟願兒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看似玩笑、調侃,其實不然。蘇東坡,他自認是聰明人,而且說是聰明絕頂也不過分。
  • 蘇軾自嘲被聰明所誤,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結果呢?
    在杭州的第三年,他認識了時年十二歲的歌妓王朝雲,儘管她年幼,蘇東坡見他聰慧機敏,便替她贖身,收為侍女。元豐二年己未(1079),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王朝雲毅然跟隨他到黃州。在黃州貧苦的日子裡,她照料蘇軾的飲食起居。她是一位有藝術素養的女子,能夠彈唱,又能夠明白蘇軾的心意。她比起蘇軾的妻子王閏之更能夠進入他的精神世界。
  •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真想自己的孩子愚笨嗎?
    他一生中有四個兒子,後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最小的兒子蘇遁了,主要來源於蘇軾的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是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遲鈍,無災無難做到公卿就好了。古往今來,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 中華好詩詞|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人生的路一程又一程,每個人在徵程中都會遇到許多能夠教會點什麼的人,有了這些人的陪伴,生活才陽光燦爛。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擁抱世界,感謝所有有助於你的人吧!《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聰明為什麼反被聰明誤?
    中國有句俗語,即聰明反被聰明誤,意思是說,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容易被自己的聰明所誤。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當然不是!當然,也有人舉例子來說明,說三國中的楊修之死,其實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範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三國志》之後,就會發現,楊修其實並不能說是聰明,為什麼?因為中國歷來講究「大智若愚」,而不是像他那樣到處張揚且自負又自大。因此,無論如何,楊修不能算是聰明的典型。
  • 蘇軾《洗兒詩》:希望我的孩子傻一點,無憂無慮過一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為人家長的夙願。  可蘇軾卻說:我只但願自己的兒子將來愚笨魯鈍。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很驚訝不解:  蘇軾是犯傻了嗎?哪裡會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反倒是希望他愚笨的呢?
  • 蘇軾在兒子滿月時寫下一首詩,罵遍滿朝權貴,沒文化還聽不出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為人家長的夙願。可蘇軾卻說:我只但願自己的兒子將來愚笨魯鈍。看到這裡,大家肯定很驚訝不解:蘇軾是犯傻了嗎?哪裡會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反倒是希望他愚笨的呢?別急,且往下看!
  • 蘇軾有個不到1歲就夭折的兒子,他為兒寫的這首詩,讀後讓人想哭
    讀這首詩,會讓人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尤其已為人父者,感觸更深。 蘇軾一生並不順,仕途坎坷。因與當朝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同,難容於朝,只好自請外放做官;烏臺詩案被構陷入獄後,更是頻頻被貶,貶地十多處。他無奈悲嘆:「筋力疲於往來,日月逝於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