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斷看到被孩子折磨到抓狂的中年老母親各種吐槽——也許是這屆孩兒太鬼精靈,也許,大概率是老母親望子成龍的心太切了。 人人都期待孩子生而聰明,豈不知我的人生恰恰被聰明所擾攘、所牽累、所詿誤。我倒祈盼自己的孩子愚笨且莽撞,一生平順,無災無難,也能享受公卿的厚祿。 這首詩作於東坡先生被貶黃州期間。侍妾朝雲誕下一個男孩兒,東坡先生為這個男孩兒起名蘇遁。「遁」有「逃避、躲閃」之意,也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可見東坡先生對這個孩子的祝願,《洗兒詩》即為這個孩子而作。東坡先生自己一直期望「歸去」,但在詩中對孩子未來的期待表達的很現實:「公卿」還是要的,只不過祈求「無災無難」而已;未必真的要孩子天性「愚且魯」,只不過外在表現如此而已,大智若愚才是目標。東坡先生這首詩影響很廣,以至於後世許多人繼續圍繞這首詩做文章。
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身居杭州一位先輩瞿存齋寫過一首詩:「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提倡若愚便真愚,不必大智若愚。郎瑛以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過東坡」,嫌東坡詩過於直白。明代楊廉則從另一個角度唱反調:「東坡但願生兒蠢,只為聰明自佔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戲謔的意味頗濃。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也一樣希望孩子能「到公卿」:「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似有譏諷某些人之意。無論何種心態,總之都受到了東坡先生《洗兒詩》的巨大影響。
杜甫的《遣興五首》本是吟詠諸葛亮、嵇康、龐德公、陶淵明、賀知章、孟浩然等幾位先賢故舊,其中也寫道:「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顯得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頗為豁達。「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看看陶淵明用慈愛、幽默的筆觸責備自己的五個兒子,個個不愛讀書,不求上進,有的懶惰的沒人能比,有的無心學習,有的笨到不識數,有的只知道貪玩,實在與老父親的期望差距太大。不過老父親已然白髮叢生,肌肉鬆弛,垂垂老矣,已界知命之年,所以,假如天命如此,就是要讓老父親的殷切期望落空,那也只好順應天命,不再抱無謂的期望,自己且寄情於杯中物就是了。杜甫《遣興》詩認為陶淵明是真的對自己的五個兒子不滿意,一一指責。黃庭堅則不這樣認為,他的《書陶淵明責子詩後》說:「觀淵明此詩想見其人豈悌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耳,可謂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我比較認同黃庭堅的觀點,責子詩展現了陶淵明的灑脫、達觀、超然,順天知命。《後漢書》記載,孔融有一兒一女,孔融被殺那年,兒子九歲,女兒七歲。官差去抓捕孔融的時候,兄妹倆正在下棋,絲毫不為所動。有人問兄妹倆是什麼原因無動於衷,孩子們回答:「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已經家破人亡了,我們難道還幻想能夠保全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便出自於此。
《後漢書》記載,當初,曹操因這兄妹倆年齡幼小,並沒有想殺他們,兄妹倆被寄養在別人家裡。這家的主人將煮好的肉湯給兄妹倆,哥哥由於口渴就喝掉了,妹妹說:「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哥哥聽了這話,不由得悲從中來,傷心哭泣。有人將這一幕報告曹操,曹操感覺到這麼聰明的孩子長大怎麼得了!於是命令將這兩個孩子一併收捕殺害。
臨行前,妹妹對哥哥說:「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於是從從容容、面不改色、引頸就戮。看到這兩個孩子的言行遭遇,父母們大概會發自內心的寧願自己的孩子「愚且魯」做個平民百姓,只求平平安安,無災無難了吧。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