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生不斷遭受到政敵的攻擊,不斷被貶謫、被外放,可謂身如飄萍。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他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在杭州的第三年,他認識了時年十二歲的歌妓王朝雲,儘管她年幼,蘇東坡見他聰慧機敏,便替她贖身,收為侍女。
元豐二年己未(1079),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王朝雲毅然跟隨他到黃州。在黃州貧苦的日子裡,她照料蘇軾的飲食起居。她是一位有藝術素養的女子,能夠彈唱,又能夠明白蘇軾的心意。她比起蘇軾的妻子王閏之更能夠進入他的精神世界。
在黃州生活的那段日子,他們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王閏之也比較開放的心態,蘇軾就收了朝云為侍妾。
元豐六年(1083),蘇軾依然在黃州,那年他四十八歲,朝雲二十二歲,為他生了一個兒子。蘇軾老來得子,自然喜不自勝。蘇軾為兒子取名為「遁」,這個遁字來自《易經》的第三十三卦「遁卦」,遁有消遁、歸隱的意思。蘇軾反思自己的官宦生涯,因為自己的才華,自己的「一肚子不合時宜」,累累遭受到政敵的攻擊,他不犯人,但是人來犯他。從兒子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看透了官場和人生的本質,他不再希冀高官厚祿,而是有遠離政治漩渦的願望。
在兒子滿月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自嘲的《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詩句非常直白,誰人不希望自家孩子聰明伶俐,而蘇軾反思自己的人生,屢屢遭到他人的攻擊,致使自己居無定所、四處飄零。只因為自己太有才華了,才華就如同豹子身上的斑斕錦繡,只能招來明槍暗箭的攻擊。因此他對孩子的寄託就是不用太聰明,哪怕愚笨一些,無災無難地當一名官員好了。
然而命運並沒有眷顧這位歷史上的大才子,第二年三月份,蘇軾接到詔命,遷為汝州團練副使。四月中旬,他便攜帶家眷啟程趕赴汝州。船過金陵時,他的小兒子不幸中暑不治,夭亡在朝雲的懷抱裡。
蘇軾跟朝雲都悲痛欲絕,他為此而深深自責,認為兒子的死,是由於自己惡業的連累。
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蘇軾曾經寫過對首任妻子王弗的悼亡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讀來令人悲痛。而這一首對兒子的悼亡詩,也讓人哀毀不已。
蘇軾固然寫了很多很好的詩詞,很多時候表現出豪放的姿態,然而他的個人命運,有太多的不幸。他是一位學佛者,佛法幫助他治療心中的傷痛,擺脫痛苦的束縛。在他的影響之下,朝雲也篤志學佛。當面對人生苦難無法排遣的時候,這也的確是一條達到心靈救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