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新解: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

2021-01-14 詩詞新解

前兩天,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這對多數國人來說是一生中的大日子,甚至是命運的轉折點。

學子們十年寒窗,希望考進理想的大學;而父母們則望子成龍,期盼孩子能有出息。

然而在古代,有一位大詩人卻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最好愚笨些,他就是蘇軾。

蘇軾有一首《洗兒詩》,是這樣寫的: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就是給出生3天或者滿月的嬰兒洗澡,是古代的一種習俗。蘇軾的這個兒子叫蘇遁,是由侍妾王朝雲所生。

他在詩中寫道,別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但是想到自己的境況,卻被聰明誤了一生。

所以蘇東坡才說只是期望孩子愚笨,這樣就可以無災無難地做到大官。

蘇軾是真心希望孩子笨嗎?當然不是。只是對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所發的牢騷罷了。

蘇軾43歲這年遭遇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烏臺詩案。簡單說就是朝中的對手從蘇軾的詩文中強行尋找把柄,給他扣上了一個暗諷朝政的罪名。

蘇軾差點就因此沒命了,不過後來由於太后說情、皇上開恩,才把他貶到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這裡蘇軾曾寫出了著名的《赤壁賦》。

一個經歷生死的中年男人此刻的心情肯定不會好,他給新生的兒子起名「遁」,也有消極避世的意思。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孩子不到1年時間就因中暑而夭折。「無災無難到公卿」,也成了蘇軾的奢望。

在商業還不發達的年代,做官幾乎是底層人實現階層躍升的唯一途徑。所以即使蘇軾在詩中不希望孩子聰明,但是官還是要做的。

古代文人多數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德行學問,這一點諸葛亮早已經在《誡子書》裡有明確的表達。

他在臨終時給孩子留下了這樣的教誨: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認為,無論是修身養性還是學習,都離不開「靜」,這裡「靜」的對立面是浮躁。為人做事要寧靜淡泊,這是諸葛亮留給孩子的精神遺產。

在古代是男權社會,只有男子才能讀書做官,而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對於孩子,重男輕女便成了一種傳統延續至今。

不過有一位大詩人卻是個例外,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是典型的晚婚族,作為大齡男青年37歲才結婚,生了3個孩子,但只有二女兒阿羅活了下來。

女兒阿羅嫁到了談家,第一胎也是個女孩。作為外公,你猜白居易是什麼樣的心情?

在外孫女滿月之時,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

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 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一個「喜」字,寫出了白居易的心情,物依稀為貴,上了年紀的白居易在情感上顯得更加慈愛,而在思想上也更為開放。

所以他寫出了「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這樣的詩句,管他男孩女孩,作為一個外公抱著自己的孫兒就是很開心啊,差一點就說男女平等了。

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有這樣的思想覺悟,甚至比一些現代人都開明,不得不令人欽佩。

相關焦點

  • 蘇軾為何說「我被聰明誤一生」?又為何說「但願孩兒愚與魯」?
    《書劍恩仇錄》的「慧極必傷」和《紅樓夢》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揭示的道理是相近的,用俗語講,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曹雪芹和金庸所悟到的人生道理,或許正是受到蘇東坡的一首詩所啟發,詩名叫《洗兒詩》,其詩如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人皆養子望聰明,蘇軾卻惟願孩兒愚且魯,這才是高境界的表現
    人皆養子望聰明,蘇軾卻惟願孩兒愚且魯,這才是高境界表現蘇軾作為凸顯宋代文學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在文、詩、詞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傳世的優秀作品。全文只有「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非但不要求兒子能夠上進、聰明,還希望兒子能夠愚笨、安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古代的詩人,大多以詩教子,但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教育觀點和許多人截然相反。
  • 蘇軾經歷了什麼,才寫出「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又比如他的這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兩句出自他的一首名為《洗兒詩》的作品,全文如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寫於蘇軾為出生的兒子「洗兒」時,可謂表達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
  • 人皆養子望聰明,他惟願孩兒愚且魯,蘇軾別具一格的洗兒詩
    作為小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洗澡,那是非常隆重的,歷史上很多名家也都寫過有關於洗兒的詩詞,比如梅堯臣的:「畫盆香水洗且喜」,白居易的「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楊萬裡《賀必遠叔四月八日洗兒》「吾家英傑相間起,胄出關西老夫子……願兒長成讀祖書,再起門戶光鄉閭。」
  • 蘇軾: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卻不知造化弄人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洗兒戲作》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閒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在這期間,王朝雲產下一子,取名「遁」,小名乾兒,蘇軾大喜,作了《洗兒戲作》這首詩。
  • 一千多年前蘇東坡為何要在《洗兒詩》裡:惟願孩兒愚且魯呢?
    可是偏偏歷史上有一個大文豪,卻沒對子女這樣的期待,他在一首《洗兒》詩中這樣寫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蜀學的倡導者,大宋文豪蘇東坡先生。這個老先生是四川人的驕傲,也中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老人家的才華不是三兩句能說完的。論聰明才智,恐怕在中國歷代,進入前十不會有問題。
  •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真想自己的孩子愚笨嗎?
    他一生中有四個兒子,後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最小的兒子蘇遁了,主要來源於蘇軾的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是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遲鈍,無災無難做到公卿就好了。古往今來,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後,讀這首詩就不會感覺到蘇軾真正希望孩兒「愚且魯」,而是借對孩兒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發自己的滿腔激憤;借希望孩兒「無災無難到公卿」,諷刺當時「愚且魯」的公卿們。 蘇軾是詩詞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講究煉詞煉意,這首七絕也是如此。
  • 蘇軾自嘲被聰明所誤,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結果呢?
    蘇軾的一生不斷遭受到政敵的攻擊,不斷被貶謫、被外放,可謂身如飄萍。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他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在杭州的第三年,他認識了時年十二歲的歌妓王朝雲,儘管她年幼,蘇東坡見他聰慧機敏,便替她贖身,收為侍女。
  • 中華好詩詞|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長命女·春日宴》五代·馮延巳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洗兒詩》宋·蘇軾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可能很多人並沒有讀過,其實這也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蘇軾正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一生顛沛流離,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時常是處於痛苦之中,這也使得他無時無刻不憂愁,正是吃過了苦,受盡了許多的折磨,也就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而在這站許中,他也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的 觀點,同時也是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 「人皆養子望聰明」,蘇東坡為何反主流,希望兒子「愚且魯」?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蘇東坡經歷了很多政治風雨後的肺腑之談。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蘇東坡「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是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智若愚才是內核。不鋒芒畢露,就不會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類悲劇選作主角。
  • 我被聰明誤一生,冬瓜海參汆元湯|陳謝詩書畫
    我被聰明誤一生 ,冬瓜海參汆元湯。【原創】【首發】作者:陳謝(湖北畫虎第一人)今天本來想錄幾首古人勸學勵志的詩,準備多寫幾幅心想用得著。結果想起蘇軾的那首《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這首看似搞笑實則心酸的小詩,一「望」一「誤」,說盡了自己一生的坎坷,嘲笑諷刺了官場的黑幕。
  • 蘇軾自稱「我被聰明誤一生」,有人不服作首詩來懟他,都相當高明
    但就是這樣的蘇軾,在官場卻幾度沉浮,多次被貶,這些困境因為他所作的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被後人認為是苦了他一人,卻令宋詞驚豔了千年。世人將蘇軾封神,稱他為「蘇神」,而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卻全在了這首給孩子們的詩中,就是這首《洗兒詩》。《洗兒詩》蘇軾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蘇軾《洗兒詩》:希望我的孩子傻一點,無憂無慮過一生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我就是因為太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誤了一生啊。  我只但願我的孩兒將來愚笨魯鈍,可以沒有災難,沒有禍患,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  別看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28字,詩裡蘊含的思想卻是幾經波折、費人思量。  一個「望」字,寫出了塵世間父母對孩子的普遍期待;一個「誤」字,卻又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 聰明累,蘇軾感嘆「我被聰明誤一生」
    汪焰祥蘇軾感嘆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蘇軾一生屢遭劫難,九死一生,晚年仍難得安生,遠謫瓊崖,冷靜之下,作如此之嘆,可謂切中肯綮。且不說愚鈍之人能不能金榜題名,得以進入仕途,即便有了這種僥倖與便利,又豈不成了尸位素餐,祿蠹宦蟲?聰明之人常為聰明所累,自己卻樂在其中,渾然不覺,皆因「公卿」之利太大。追名逐利,趨利避害,人之常性,叔向賀貧,介之推不言祿,範蠡掛印,屠羊說堅辭楚王,如果不是出於杜撰,那一定也是有原因和條件的,否則便非人性之常。
  • 道家人生感悟,我被聰明誤一生
    《莊子·人間世》中有一段話:「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意思是:再說,用智巧角力的人,開始時手段光明,最後常常使用陰謀,到了極點就詭計百出。這句話道出了機心的禍害,人生在世的諸多痛苦也正由此而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機心」這條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