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熔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男主角的現代氣息過於濃厚了
怎麼評價電視劇《戰火熔爐》?從主旨角度看,《戰火熔爐》這部電視劇很好地闡明了:為什麼要出國作戰?出國作戰獲得積極戰果的話,對新中國有哪些積極影響?高層和志願軍指戰員為實現這個積極戰果,做了哪些工作部署?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視劇很多場合裡積極表現了,黨及黨組織細緻深刻的工作安排與精神影響,不像某些號稱年度影片去刻意隱藏、弱化黨的教育和組織。這部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起其它國產戰爭電視劇來說,《戰火熔爐》的確在精神內核上,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瑜不掩瑕,還是要提出幾點批評,希望不至於在未來一段時間,此片都是我國戰爭題材電視劇的天花板:首先角色生硬,個別角色的套路化明顯,男主角的表演比較模式化,特別是只要打不死就不換髮型這一點,讓男主角的現代氣息過於濃厚了,他一直是諜戰片的氣質,與戰爭片的真刀真槍格格不入。其他所有戲份比較重的角色也都有這個毛病,沒有「樸」的感覺。特別是女主角,「神槍手」的buff加得過於生硬。
兄弟連裡的神槍手席福弟也不是槍槍爆頭,狙神張桃芳的擊殺率也沒有達到50%,那還是在「冷槍冷炮」裡,熱搶熱炮裡只會更低。其次、戰爭部分的情節設置有學《兄弟連》的痕跡,而且學到了皮毛。在鏡頭移動和演員軌跡上比較明顯,但因為沒有戰術內核,所以小股部隊的作戰意圖和戰術目的一團糟,觀感就是「遇上敵人,就打」,「敵人好剛,就拐彎打」。隊形展開,側翼迂迴,防禦梯次,火力配置,撤退路線等等什麼都看不到。
當然我也不專業,但是希望劇組能適當表現一下,讓觀眾有機會過一過運籌帷幄癮。然後、戰鬥橋段過於雷同。本劇集數並不多,卻安排了數次大戰,描寫的角度還都差不多,只是戰場場景和作戰目標換了換,前面的時候還能看個熱鬧,後面就有些審美疲勞了。設置戰鬥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主角的變化是不假,但如果沿襲打怪-升級的遊戲套路,主創就過於「偷懶」了,設置不同角度不同表現手法的表現形式,更能提升觀眾的觀感。
以上是我看片時感受的幾點,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一直是一個《兄弟連》重度愛好者,每年都會找機會回看一次,特別是幾次戰鬥場面,簡直如數家珍——奪炮、卡朗唐、十字路口、過河抓舌頭幾段,讓沒有任何軍旅經驗和知識的我看的大呼過癮。當然戰爭片不一定都要像《兄弟連》,特別是我軍的片子要表現的精神內核是高於《兄弟連》的,但如果在橋段設置上更有點心,無疑更能讓觀眾體會到戰爭的複雜和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