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譯文:常常想想某人的處境還不如我,某人的命運還沒有我好,那麼就能夠感到滿足而知足常樂;常常想想某人的品行超過我,某人學問比我淵博,那麼就會自我羞愧而奮發努力。
評說:對於物質追求,可以採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態度,它雖然表現了一種安於現狀的心態,但其中卻蘊藏著特定的生活哲理,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多重效應,它既可作為人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心理依據,又可以作為承認現實,平衡自我,保持樂觀生活態度的心理調適手段。
在品德與學業上,則要向更高的人看齊,不能有淺嘗輒止、沾沾自喜的心態。荀子《勸學》上說,學習的起點在哪裡?學習的終點在哪裡?回答是:它的課程從誦經開始,到讀禮結束;它的原則從讀書開始,最終成為聖人。真正地腳踏實地學習,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學到老死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