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冬至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冬至節媽媽包的餃子。在過去貧窮落後的農村,糧食產量極低,平常很難吃飽飯,更別說被農村視為最高級的飯食餃子了。可是再窮,每年冬天的冬至和春節農村人都會想方設法包頓餃子吃。
過春節在我們那裡被稱作過「年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感覺是第一可以放鞭炮,第二我們可以長一歲,因為小孩都盼望長大和玩鞭炮,所以印象最深,當然過年下可以吃餃子也算做一件開心的事。除了過春節,過冬至也吃餃子,這就很令我們費解,因為過去人窮,即使家裡來來客人,平常也很難吃到餃子的。媽媽告訴我們,「冬至吃頓扁,不冬鼻子不凍臉」,這裡說的「扁」,就是扁食,老家人對餃子的俗稱。
後來逐漸長大,才明白冬至是一年最為寒冷的開始,冬至這天是一年中夜最長,晝最短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開始逐漸增長,夜開始縮短。更主要的是,在北方,冬至一過,隆冬開始,九裡天就來了。農村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諺語,意思是說冬至以後的九裡天很冷,在三九四九是冰天雪地。所謂「冬至吃頓扁,不凍鼻子不凍臉」,就是說冬至吃餃子可以預防冬天的嚴寒,可以避免凍壞裸露在外的鼻子和耳朵。其實這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和因果關係,僅是農村人的種美好心願和祝福罷了!媽媽對這個事特上心,冬至的前幾天就會張羅著包餃子的材料,告訴我們該冬至了,我們可以吃餃子了。
我的童年時代農村特別窮,餃子餡是用蘿蔔做的,為了配色,媽媽會用白蘿蔔和紅蘿蔔混合來拌,再加上媽媽自己捂的面醬,餃子餡的顏色看上去也挺誘人的。做餃子皮的是麥子麵粉,沒有現在的麵粉白,是因為過去缺糧食,麥子磨得太很的緣故。媽媽煮熟餃子後肯定先讓我們先吃,我們小孩玩心大,往往是三下五除二吃完後就到外面瘋去了,只到有一個冬至節,我發現媽媽吃的是黑面(紅薯面)餃子,才明白家裡糧食不足,媽媽為了過冬至節讓我們吃白麵餃子,而她捨不得吃白面,自己偷偷包黑麵餃子吃。
後來土地下放,我們農村家家戶戶開始吃上肉餡的白麵餃子,餃子成了農村的家常便飯,平常吃餃子不算啥稀罕事了,但在冬至吃餃子的習慣還沒改。
這幾年我們開始出外打工,有時候過年也很難回家,更別說冬至節了。和媽媽沒年的冬至前後通電話,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總會問在那裡冷不冷,囑咐穿厚點,並多次問在冬至節能吃上餃子不?讓我別掂記家裡,在外冬至節千萬買碗餃子吃,預防凍出病來。
其實現在外面的條件很好,廠子內都有暖氣,集體夥房見天都有肉,每年冬至節都吃餃子,媽媽的擔心都是多餘的。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今天中午吃飯時我一定拍一張餃子的相片,發給媽媽,讓他安心,不要讓她老人家為我過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