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浙江省中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宋欣偉的門診裡,痛風患者扎堆來看病。風溼免疫科的病房,1/3是痛風患者。仔細一問,大部分發病前都吃過大閘蟹。
中午和晚上吃了五六隻大閘蟹 左腳踝外側腫成了一顆小核桃
餘先生,40歲出頭,杭州人,一米六五左右,體重160多斤,身體壯實,肚子比較大。這次因急性痛風發作,實在痛得受不了才來醫院。
「我在做服裝生意,平時應酬較多。吃東西也沒忌口,特別愛吃海鮮、牛羊肉之類的,所以人也胖。」
餘先生說,中秋節那幾天,客戶送了很多大閘蟹。家裡餐桌上,每天都少不了一盤大閘蟹。
十一長假最後一天,連著中午和晚上,他吃了兩餐大閘蟹,總共加起來有五六隻。沒想到,當天晚上後半夜,他左腳腳踝就開始痛了。第二天早上,明顯紅腫脹痛。
因為以前基本上都是痛一會兒就沒事了,所以這次他也還想忍一忍。但到下午,痛得越來越厲害,實在忍無可忍就去了醫院。
宋欣偉主任為餘先生檢查,發現他左腳腳踝外側腫得像顆小核桃,能明顯看到皮下有一顆綠豆大小的痛風石,這塊皮膚已經變白。一查尿酸指標,尿酸超出正常範圍兩倍多。
痛風急性期,儘量少活動
也別急著降尿酸
「最近像餘先生這樣的痛風病人明顯增多,基本上每天都會遇到好幾個。我們科室的病房裡,1/3是痛風病人。一問最近吃了什麼,大部分都說吃過海鮮,尤其是大閘蟹。」宋主任說,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人體攝入過多的嘌呤,或體內無法正常代謝,就會造成代謝紊亂。
痛風有個特點,痛起來像陣風,有些可能一兩天就好了,但有些可能會痛上幾個星期,甚至個把月。
經歷過痛風折磨的人都知道,痛風時的疼痛可以用「蝕骨」來形容。宋欣偉主任說,中醫又把痛風叫做「白虎病」,可見痛風痛起來的程度非常厲害,就像被老虎撕咬一樣痛。
一旦發生痛風,要正規治療,千萬不要認為痛一痛就會過去,那樣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損傷,還會影響心臟、腎臟等其他臟器。
「特別要提醒的是,在痛風急性發作期,儘量少運動,多休息,否則會加劇關節疼痛;此外,痛風急性發作期也別急著降尿酸,因為這個時候血液裡的尿酸很高,甚至影響到關節,導致疼痛。這個時候如果一下子將血液裡的尿酸降下來,反而會對關節造成刺激。」
宋主任說,痛風急性發作主要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疼痛,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煎藥內服,來緩解急性症狀。
「還可試試中藥外敷,最經典的是「清涼膏」,裡面含有大黃、梔子等成分,具有清熱、鎮痛的作用。」
貝殼類海鮮嘌呤含量最高
尿酸高的人一定要管住嘴
統計發現,嘌呤主要存在於5大類食物中:啤酒、海鮮、動物內臟、高湯、豆製品。在所有引起痛風發作的誘因中,以啤酒最常見,佔60%,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其次是海鮮,佔18%,動物內臟食物佔14%,豆類相對較少,僅佔2%。經常吃高嘌呤食物的人群更易患痛風。
海鮮中,魚類的嘌呤含量相對低些,帶殼的海鮮嘌呤含量要高一些。此外,動物內臟,本來就是高膽固醇、高脂肪類食物,也是高嘌呤的食物;嘌呤易溶於水,高湯類的食物比如火鍋,如果經常涮蝦、貝類等海鮮或動物內臟,嘌呤含量就會非常高。
宋欣偉主任說,眼下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對於尿酸高的人群,還是要管住嘴,不能太任性。此外,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尿酸高的人火鍋也要少吃,以免誘發痛風。在日常飲食中,高尿酸人群要注意控制飲食,多吃低嘌呤的食物,如瓜果蔬菜、蛋類牛奶,尤其注意要多喝水,幫助體內尿酸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