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漢字:鳥棲樹上為「巢」,搶女成婚為「妻」,感受漢字魅力
大家好,我們今天走進漢字的故事,歡迎大家的閱讀,想要獲得更多的漢字解讀,歡迎關注小編哦。盤:盤是盛水器,畫是注水器。盤和叵一般配套使用,用匝澆水洗手,洗過手的水用盤承接。盤和畫在商代已經出現,一直到戰國都在使用。但是,「國寶」虢季子盤和散氏盤是否作為洗手的盛水器,尚是待解之謎。
古:「古」在甲骨文裡的字形,上方一個「申」,下方一個「口」。「申」指東西南北上下中所有的方位,「古」的意思是向宇宙發問。金文裡「古」的字形則由「十」、「口」兩部分組成。古代信息的傳播手段,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所以,經過許多人的口以「十」、「口」來會意悠久的歷史即「古」。
三:「三」最初似橫放的三根籌碼,用作計數的,此後「三」的字形沒多少變化。「三」作為實數,很容易理解。若作為虛數,既能表示多數如「三令五申」,又能表示少數如「三句不離本行」;既能表示全數如「一問三不知」,又能表示約數如「三分模樣七分裝」。
皇:「皇」的字形有個演變過程。最初的「皇」字:下部似「土」,上部似放射光芒的太陽,字義是升起在地平線上的輝煌太陽。後來,把輝煌太陽引申為天神、天。再往後,引申為君臨天下的帝王。到了秦王嬴政「書同文」,在小篆裡「皇」字下部原有的「土」改成了「王」,上部原來表示放射光芒的太陽也被改成「自」。「自」在古文字裡是鼻」,含開始之意。於是,「皇」就成了秦始皇的「皇」了。
話說中華民族的歷史,往往會從「三皇五帝」講起。然而在傳說中「三皇五帝」之前還有一批名字常被提及,如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等等。正所謂:「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一本神話小說名叫《封神演義》。在它的開篇裡有一首詩,把上述人名串聯在一起了: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神農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相傳,盤古是中國神話裡位開天闢地的英雄。盤古出世前,宇宙一片混沌,就像一個大雞蛋,萬物全在雞蛋當中。盤古大約在雞蛋裡足足待了十萬八千年,有一天終於醒了。他不想再生黃帝(左)、伏羲(中)和炎帝(右)活在混沌中,他想知道外面是啥模樣,於是好不容易找來一塊斧狀的石頭,使勁向「蛋」殼砸去。突然間聽到一聲巨響,隨著響聲原來混沌的物質開始分化,混濁的重物質往下沉澱,清淨的輕物質往上升騰,於是有了地、有了天,盤古十分高興。
但是,盤古擔心天還會掉下來,地還會升上去,天地還會再次合在一起,回到原先的混沌狀態。於是,他不顧疲勞,用頭頂住天,用腳踩著地,獨自頂天立地。隨著光陰流逝,每隔一段時間,天上升一丈、地增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隨著長大,一直長到身高九萬裡,儼然是一位超級巨人了。
等到有一天,盤古覺得天與地都已穩固住了,於是收起雙手和雙足,他終於累死了!他的呼吸化作天上的風和雲,他的聲響化作電閃雷鳴,他的左眼化作太陽,他的右眼化作月亮,他的四肢五臟化作三山五嶽,他的血液化作滔滔江河,他的經脈化作大小道路,他的皮膚化作良田沃土,他的發須化作閃爍群星,他的皮膚汗毛化作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化作石料礦藏,他的精液骨髓化作美玉珍珠,他的汗水化作甘霖,盤古為世界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三皇」這個詞在閱讀古籍時經常遇到。到底「三皇」指的是那些人物?歷來眾說紛紜 說,「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一說為泰皇);二說,「三皇」是指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三說,「三皇」是指伏羲、女媧、炎帝;四說,「三皇」是指伏羲、炎帝、黃帝。其中,比較流行的是第四說。
有:「有」的古字形,上方似一隻手,下方是「月」形。「手」容易理解,「月」就不那麼容易解釋了。一些學者主張:「月」當「肉」解,在「茹毛飲血」的年代,誰能獲得「肉」就標誌富「有」了。另一些學者認為,「有」中的「月」就是日月的「月」,古時出現日食月食,就要進行祭祀,預卜國之吉兇。「有」字的使用與月食相關。此後,春秋時期「有」曾經是一個姓氏,相傳他們源自有巢氏,比如孔丘有一個弟子姓有名若魯國人。
巢:「巢」在甲骨卜辭中出現的字形,好似樹上有個鳥窩。「巢」字的上方似用枝條樹葉編織的鳥窩,下方的「木」表示鳥窩在樹上。也許,正是鳥類發明的窩開啟了先民樹上居住的新紀元。「巢」的小篆字形,最上面的三條縱向曲筆似鳥形的簡化,下面似鳥窩。鳥的窩稱為巢,老虎等動物的窩稱為穴人類像鳥一樣棲息在樹上稱為巢居。
乘:「乘」在甲骨卜辭裡的字形,上方的「大」表示人,下方的「木」表示樹,合起來就似一人站在樹上。此人在樹上幹什麼呢?有的學者解釋他在伐木,也有的學者認為他們在樹上棲息。小篆裡「乘」的字形突出了人的兩隻腳。「乘」字的本義表示升、登。火:「火」的古文字形似物體燃燒時騰起的光焰。最初是三柱光焰,後來左右兩柱光焰簡化為兩個點了,在小篆字形裡只保留了火焰形狀的簡單筆畫,不再具有立體形象感了。
人類最早住在哪裡?古代有的傳說認為:住在樹上。為什麼先民們不住在地面卻住到樹上去呢?因為在那個年代,人類還不懂得蓋房子,白天黑夜都得在野外生活。吃什麼呢?除了採摘植物就是捕獵動物。當時尚未學會種植莊稼的先民們,只能將未經馴化的動物當作主要食物,而那些禽獸蛇蟲正是人類的天敵。因為從數量對比上,禽獸蛇蟲遠比人類要多,所以人也成了猛禽野獸的口中之食。怎樣才能保全生命呢?古人想到了樹,住在樹上肯定會比在地面上安全。
誰是這項重大舉措的發明人呢?顯然,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果。集體也得有為代表吧,眾人就稱之為有巢氏。有巢氏的祖籍在哪裡呢?已難考查了。也許華夏大地都是他們的老家。但在鄰海的山東琅玡,有座石樓山,相傳石樓山的南麓曾是有巢氏活動的區域。
燧人氏,相傳是有巢氏的兒子,也許稱為後裔更恰當些。之所以命名他為燧人氏,就因為他能鑽木取火。「燧」的意思是指:用一根小木棒,在木板上使勁旋轉,利用相互摩擦 火星,從而獲取火種。他被稱 為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人類生活離不開火。但在燧人之前,人類的火種從何面來呢?在北京周口店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當初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會不會使用火呢?周口店一帶曾經有著大量的湖泊和沼澤。「北京猿人」靠捕獵水牛、羚羊等動物以及採摘多種植物的根莖果實為食物。考古人員在採集用火遺蹟過程中,看到了厚達幾十釐米到幾米的灰燼層,看到了焚燒過的樸樹子、木炭、燒石以及被烤過的石器,看到了焚燒過的鹿角及其他動物骨骼。
考古人員據此分析:一、「北京猿人」還沒有能力摩擦生火,但他們懂得引進自然火種。要引進自然火種所用的燃料是草本植物,而帶有油脂的獸骨也常用來作為燃料。二、「北京猿人」不僅懂得引進自然火,還懂得控制火、保存火。從他們居處的灰燼不斷積壓,至第四層控制和保存火種的能力了。 灰燼厚度達到了4米,足以說明他們禦寒、照明,有時會在洞口點上火把,用以防禦野獸侵襲。 三,「北京猿人」不僅用火烤食植物種子,而且也將肉食烤熟了才吃。他們能用火種的能力了。
「北京猿人」用火的事實,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隨著時代的變遷,鈷木取火,漸漸被金燧取火和擊石取火所替代。而今在一些鄉間偶然還能見到以火石相擊、點燃旱菸袋的老習俗呢!再往後,與金燧與火石相比,銅鏡取火出現了。銅鏡取火,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明之一。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