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公曆曆法中的閏年,今年有366天,2月有29天。同樣,今年也是中國農曆的庚子年,也是一個閏年,增加了閏四月。兩種曆法都是閏年,為何公曆只增加了一天,而農曆卻增加了一個月?要解釋這些問題就要系統地了解一下現行的公曆與農曆是如何編纂出來的。

目前,大多數國民在生活中使用的曆法都是兩種,一種是公曆,也稱陽曆或西曆,一種是農曆,也稱陰曆或古歷。通常情況下,生產生活和現代的假期都是依據公曆時間安排的,如公曆的5月1日就是勞動節,10月1日就是國慶節,學生的暑假基本上都是7月1日到8月31日,年年如此,沒有任何變化。而傳統節日多半是依據農曆時間安排的,如農曆的正月初一是春節,五月初五是端午,八月十五是中秋,亦是年年如此。日常生活中,有些民眾按照公曆來過生日,有些民眾按照農曆來過生日。

談到曆法,就要先知道如今計算時間周期的三個單位——日,月,年是怎麼來的。公曆也好,農曆也罷,還是其他的曆法,古代人民之所以要制定這些曆法,初衷並不是為了得到曆法這個看似玄妙的玩意,而是為了指導人們的生活,特別是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古代人民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認知能力也不高,對於時間的測算,自然無法做到今天這樣精確。人們通過觀察生活,太陽東升西落,一個周期就是一天(極晝極夜除外),今天我們認為這個周期平均下來是24小時,稱為太陽日(非恆星日),也是通常所說的一天。夜空中的月相呈周期性的變化,平均下來是29.5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個月。而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一次(四季更替)大約需要365.25天,稱為回歸年(非恆星年),也是通常所說的一年(公曆年)。依據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與月相的變化,古代人民總結出了兩種不同的曆法——太陽曆與太陰曆。

首先,來說說太陽曆是如何產生的。
太陽曆即公曆,自使用之後也稱公元紀年,最早編纂於古羅馬凱撒時期。它依據回歸年(四季更替)來制定,雖然古代中國也有陽曆的編纂,但是更多的時候官方使用的都是農曆,現行的陽曆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也稱西曆,或西元紀年。公曆的一年即一個回歸年,平均為365.25天,所以平年是365天,每隔四年為一個閏年,加上一天。說到這裡可能很少有人思考一個問題,一年為什麼要設置為12個月?而不是10個或者是6個?不難發現,似乎年和月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如果不是為了方便生活,或許公曆真的沒必要劃分什麼月份。比如我們習慣上說今天是2020年的2月29日,而不是說今天是2020年的第60天,所以一年分成若干個月也就很正常了。因為一個月相的變化周期是29.5天,十二個月就是354天左右,最接近365天,所以公曆將一年分成12個月。

在公曆的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設置大月與小月,因為不可能每個月30.4天,總要有某些月31天,某些月30天。最初的設置是將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規定為大月,每月31天,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規定為小月,每月30天。這樣算下來一年6個大月,6個小月,總共366天,多出了一天,據說2月是古代羅馬的歲末,是死囚犯行刑的時刻,所以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時間,多出的一天被扣在2月,於是2月就只有29天了,每隔四年加一天,就是2月30日。凱撒死後,他的臣僚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功績,決定用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的名字來命名他出生的7月,所以7月的英文就是July。他的繼承者奧古斯都屋大維(Gaius Octavius Augustus)建立了羅馬帝國,為了標榜自己的功業,屋大維仿效先人,也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自己出生的8月,英文就是August,另一種說法是屋大維在8月稱帝,具體是那種原因或許不重要。

既然8月改名為奧古斯都,自然不能是小月,於是8月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月,那麼本來是大月的9月和11月變成了下小月,而10月和12月則變成了大月,這樣算下來一年又變成了366天,可憐的2月只能再次被扣,只剩下了28天,每隔四年加一天,即2月29日。自此現行的公曆基本編纂成型,後來經過多次小的修修改改,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國成立後,公元紀年也成為了我國通行的主要曆法。
其次,再來談談太陰曆的由來。
太陰曆,顧名思義是以月相變化為基礎演變而來的曆法,中國民間也把陰曆成為農曆。不過嚴格的說,現在仍在使用的農曆與最初的陰曆並非是一碼事。與公曆不同,世界很多地區的古代人民都編纂了相應的陰曆,他們可能名稱不盡相同,但是都是依據月相的變化來編纂的。月相的變化周期為29.5天,12個陰曆月(354天)最接近公曆的一年(365.25天),所以陰曆一年就是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354天。

在我國,早期的陰曆形成於夏商時代,所以也成為夏曆或殷歷,自從陰曆形成之後,配合天幹地支紀年方法,成為古代中國通用的曆法。然而陰曆的一年只有354天,和公曆的一年365天相差了近10天的時間。雖說兩種曆法都是為了計量時間,本身沒有什麼誰準確,誰不準確的說法,但是畢竟古代人民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與回歸年(四季更替)更加密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使用完全不調整的陰曆,那麼今年的陰曆新年是在冬季,大約17年後大家就要在夏天過新年了。顯然,人們是不可能讓這種奇怪的事情發生的。所以陰曆若想有實際的存在價值,就必須加以調整。於是乎,聰明的古代先民每隔幾年增加一個陰曆月份,這便是閏月的由來。平均下來,在19個陰曆年中增加7個閏月,經過調整後的陰曆也稱為陰陽曆,依舊簡稱陰曆,即我國民眾現在還使用的農曆。經過調整後的陰曆(陰陽曆),正常年份12個月(354天),閏年增加一個月,這一年就是383天或384天,如2020年的農曆四月結束後,還有一個閏四月。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為何同樣是閏年,公曆每隔四年增加一天,而農曆每隔幾年增加一個月,說到底並沒有什麼玄妙的地方,只是因為兩種曆法編纂的依據不同而已。與此同時,公曆與農曆本質上也沒有什麼誰更準確,誰不準確的區別,短時間來看,公曆似乎相對準確一點,如果把周期擴大到19年,兩者其實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很多老百姓關心的究竟過那種生日更準確的問題,完全不是問題,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安排就可以了,如果生活水平高,兩個生日一起過都可以。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絡,徽南城意百家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