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寧奎 通訊員 王嬌 唐晴 胡衛衡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當最後一個方陣「祖國萬歲」從天安門城樓前通過時,熟悉的旋律響起,大家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全場一片歡騰,人人無比自豪。
由張藜作詞、秦詠誠作曲的《我和我的祖國》,自上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30多年傳唱不衰。今年新中國70華誕,這首歌更是唱遍大江南北。
鮮為人知的是,這首經典絕唱的歌詞創作靈感來自於擁有絕美山水的張家界。這首歌如何與張家界結緣?張家界如何激發歌詞作者的創作靈感?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探尋。
《我和我的祖國》手稿。 (資料圖片) 通訊員 攝
一定要創作出一首歌,展現這個勃勃生機的時代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經濟、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都是一片繁榮景象,文藝界優秀作品也層出不窮,更多文藝界人士摩拳擦掌,期待創作出時代絕響。
「一定要創作出一首歌,展現這個勃勃生機的時代。」1984年初,一場普通的會面在北京勁松的一棟舊樓裡進行,會面者是兩個年過半百的大連人——張藜和秦詠誠,一個詞作家、一個作曲家,他們是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的校友。
早在聚會前,張藜就被秦詠誠創作的小提琴曲《海濱音詩》打動,覺得這首曲子很能展現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但這個曲子是一首器樂曲,不太適合填詞傳唱,張藜希望對方在旋律上「改一改」,秦詠誠欣然同意。
不到20分鐘,秦詠誠的曲子改好了,現場唱了兩遍,並把紙本交由張藜保存,張藜順手揣進兜裡。
這一揣就是大半年。並不是張藜不重視,而是太重視。他決心寫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歌詞,配上這動人的旋律。
「揣著曲子,走到哪兒都琢磨。」張藜的夫人楊阜蘭回憶,從安徽到福建,從黃山到鼓浪嶼,曲子爛熟於心了,可詞仍然沒寫出來。
「到張家界去。」1984年中秋節前夕,中國音協一則採風通知,讓張藜異常興奮。他預感,絕版的張家界風光,或許能夠讓自己找到靈感。
張藜的預感是有原因的。當年的張家界,在吳冠中、黃永玉、陳復禮三位大師推動下,已經聞名天下。翻開1980年元旦出版的《湖南日報》,吳冠中在《養在深閨人未識——一顆失落的風景明珠》一文中,作了這樣的描述:「為了探求繪畫之美,我辛辛苦苦踏過不少名山,覺得雁蕩、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這無名的張家界。」
黃永玉在畫作《二千八百柱》題跋上寫道:「吾鄉有無名之山曰張家界……賢者遊斯山,無不嘆是山之奇絕,詭秘。」
陳復禮則在香港《中國旅遊》雜誌上以10多個版面的篇幅,刊發張家界圖文報導。文章最後附詩:「一生好入名山遊,青巖奇觀入鏡頭。三山五嶽堪比美,華夏風光第一流。」
揣著秦詠誠的曲子,張藜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張家界。
張藜和秦詠誠同臺演唱。 (資料圖片) 通訊員 攝
沉醉張家界山水,靈感突發,歌詞一氣呵成
1984年農曆八月十四晚上,張藜入住位於大庸縣(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南門口的天門山招待所。
第二天是中秋節,清晨,張藜推開房間窗戶,一縷陽光灑進來,遠方天門山巍峨聳立,山間雲霧繚繞,腳下澧水潺潺,恰似海浪拍岸,河岸邊農居炊煙嫋嫋。
「這就是一首絕美的歌!」經常被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所感染的張藜,從沒有這樣極度興奮過,他趕緊找來紙筆,面對著絕美風景,提筆寫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13個字的開頭,像一把鑰匙,開啟了靈感之源。隨後,全詞一氣呵成。就像半年前秦詠誠修改曲譜一樣,此次作詞,張藜也只用了不到20分鐘。
走遍大江南北都沒找到感覺的張藜,終於在張家界把已經折皺了的曲譜紙本細心抹平,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歌詞填了上去。
「老頭回來跟我說,哎呀,張家界那個地方太好了,一看到那麼美的景色,萬種情緒霎時湧上心頭,又想到故鄉、母親、祖國,歌詞自然就出來了。」楊阜蘭說,歌詞開頭很重要,張藜之所以一直沒寫出詞來,就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開頭。在看到張家界美景的一剎那,他想到自己走過的路,儘管曲曲折折,但始終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歌詞也就水到渠成,奔湧而出。
時任大庸縣文化館副館長的楚德新,參加了這次採風活動,陪在張藜左右。至今,他清晰記得張藜作詞完畢後興奮的樣子。
當晚,張藜在當地組織的中秋聯誼會上,第一次朗誦了這首詞。詞一出口,他的眼圈就紅了。
楊阜蘭回憶,張藜到過很多地方,但在張家界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別樣的感覺讓張藜創作時充滿了激情。
許多年後的一天,張藜夫婦在一起等車。張藜對楊阜蘭說:「阜蘭,你聽,連風都在笑,他們都笑出了聲,是在歡迎我。」楊阜蘭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風笑出了聲,張藜說:「我寫了這首歌,感覺不管到哪裡,風都會笑著歡迎我。」
「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愛,促成了他寫出這首歌。」楊阜蘭說,這不僅僅是張藜的歌,也不僅僅是張家界的歌,而是屬於人民屬於祖國的歌。
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國》專輯。 (資料圖片) 通訊員 攝
從李谷一到王菲,張藜的情懷影響幾代人
「歌曲流露出對祖國、家鄉和生活的無比熱愛。」《我和我的祖國》創作成型後,張藜和秦詠誠找到李谷一,請她來演唱。李谷一被這首歌的深情所感動,在李谷一傳唱下,《我和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
李谷一說,這首歌誕生在張家界,足以證明錦繡瀟湘的山水人文之美,「為我們湖南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而自豪。」
今年國慶節期間,同名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一上映,迅速火遍全國。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國》,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有專業人士這樣評價,李谷一版本,表達的是對祖國毫無保留的熱愛,這是一個個體,對於集體的無比尊崇,是莊重的;王菲版本,是在強大祖國的護佑之下,對自我幸福生活的滿足,對未來充滿信心,是輕盈的。
時年24歲、在張家界敦誼小學任音樂教師的黃新國,是《我和我的祖國》最早的演唱者。35年前,張藜在張家界完成歌詞創作後,迫不及待想找人試唱,於是便找到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黃新國。
「試唱得還不錯,張老拍著肩膀表揚我。」黃新國記得,自己當時緊張得發抖的手中,緊握著4張老式信箋紙,上面手寫的歌詞與曲譜工工整整。正是當年張藜在他肩膀上那一拍,讓他畢生都投入到音樂教育事業中。他一次次把歌詞抄寫到黑板上,給一屆屆學生教唱。
記者站在當年張藜推開窗戶見山水的地方,35年過去了,這裡的風景依舊美麗如畫。但當年的小山城,已成為世界知名旅遊城市,歌詞裡那一道「轍」,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飛機、列車和高速公路。
「填詞突破了空間、地域限制,在美學、情懷上達到了無法超越的高度,充滿了對祖國赤誠的愛。」《人民音樂》雜誌社主編、著名樂評人金兆鈞如是評價《我和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