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馬克·奧勒留曾對自己說: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要做一個得體的大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豐富內核,低調做事,凡事經思考。但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將自己貧瘠的學識,硬生生當作炫耀的資本。
今早,在公司樓下用餐,中途進來一位中年大哥,想必也是寫字間裡的「打工人」,坐下來開始了自己單方面的獨角戲。
先是跟餐廳阿姨聊了美國現階段的疫情情況:累計確診多少、單日新增多少、累計死亡多少。阿姨禮貌性地回應著他:是啊,美國從國家到個人層面,都不重視。
接下來,中年大哥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話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阿姨顯然沒有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中年大哥又重複了一遍。
接著,大哥開始談論起對該項協定的看法:
「有利於整合亞洲國家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貿關係,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美國挑事,逼迫東南亞各國選邊站的時候,東南亞顧慮更多……」
還自言自語道,「這就有意思了。」
「同時有利於降低各國商品之間的貿易壁壘和關稅,對老百姓來說,前期關稅較高的商品目前來看會更便宜一些。」
……
整個過程,阿姨先是「嗯/啊」的附和一下,再後來,直接沉默。
隔著幾張餐桌我都能感受到阿姨的尷尬……
阿姨之所以沉默,無非是因為中年大哥的話題自己根本不感興趣;再者,整個交流過程中,對方自說自話、完全沒有照顧到自己的情緒。
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曾說過:交談如果超過理解的限度可能就是一種破壞,一種炫耀。
真正學富五車、有閱歷有涵養的人,反而低調得很,他們會在適時的場合說著令人極其舒適的話語,他們絕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相反,他們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產生一種叫做「移情」的東西,體諒別人的所思、所想、所感。
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就像我們在面對一個三兩歲的萌娃時,語速會不自覺地放慢很多,聲調也會變得「奶聲奶氣」,無非是切換思維模式,以孩子的眼光與孩子交流,以孩子的心境來思考問題。
中年大哥的話題伊始,阿姨就表現出了牴觸情緒,可他依舊單方面進行著「發表觀點」的快感,炫技似的做著一場「無效溝通」。
具備出色溝通能力的人首先是一個話題高手,其次,善於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在談話過程中不冷場,不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適。
如果中年大哥跟阿姨談論的話題是「柴米油鹽」、「怎樣挑選食材」、「某道菜的做法」,那阿姨絕對是專業的,說不定會侃侃而談、也會「傳授」給中年大哥些許「新知識」,雙方的信息交流也將會是對等的。
有時,當某些人炫技似的自說自話,卻得不到任何反響時,或許會在心裡默默說一句「對牛彈琴」。但在聽眾的眼裡,他們會認為面前自說自話的人不過是個演著獨角戲的小丑罷了,並在心裡默默地留下一句:「對,牛彈琴」。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