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哪怕歷經千年,依舊讓後世敬仰。但這兩者其實都有各自的特點,唐詩講求格律,一般都有固定的句式,而宋詞則在創作上更為靈活自由一點。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宋詞都那麼自由,在宋詞中有一個流派叫「格律詞派」,這個詞派的詞人在藝術技巧上苦下功夫,重視聲律,刻意追求詞作的對仗工整等方面。而這個詞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就是我們本期要介紹的詞人周邦彥。
宋代著名詞人眾多,像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等,與這些人相比周邦彥的名氣顯然是略遜一籌。但是名氣沒那麼大並不代表詞不夠好,相反周邦彥可謂是宋代詞壇中的頂級高手,他的格律詞更是被人稱為「詞中老杜」。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詞正是周邦彥的一首炫技之作,共八句,無一不對偶,令人拍案叫絕,倘若不看詞牌很多人還會錯認為是唐詩。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詞。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周邦彥作這首詞是在他離任廬州府教授之時,在一個地方呆久了難免會不舍,如果這個地方還有曾經的旖旎生活,那便會更讓人不舍。而這首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所作。
這首詞是以東漢劉、阮遇仙的故事起句。話說東漢劉晨,阮肇二人在天台山遇到兩位女子,情投意合就一起隱居了半年,半年之後回家發現時間已經過去幾百年,再回到山上,兩位女子已不在。在這裡詞人以這個故事起首,其實也是回憶起曾經分手的愛人,其中有淡淡的追悔之意,也有故地重遊的惆悵。而第二句則是表達自離別後和情人間再無聯繫,俗話說「藕斷絲連」,但是在詞人這裡「藕斷絲也不連」。
三、四兩句則是今昔對比,曾經兩人在赤闌橋相會,你儂我儂,但是如今只有詞人一人孤獨地在落葉滿地的舊路上追尋曾經的美好。這兩句也是和上兩句相呼應。既有著一種物是人非的感嘆,又有詞人借曾經的美好慰藉自己的意思,細細品讀,別有滋味。
五、六兩句則是從之前的回憶中返回到現實,開始描繪眼前所見之景。遠處座座青山在煙霞中並立,落日的餘暉照應在雁背上。在這裡座座青山並立和詞人的形單形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落日的餘暉也象徵著一起的黯淡,詞人就要離開這個地方,曾經的一切也已然落幕。
最後兩句又從寫景轉入到抒情。人生無常就像天邊的雲,逐漸飄遠,但是對於情人的感情卻似雨後沾滿地面的花絮難捨難分。想來雖然已經是時過境遷,但是詞人心中始終對於曾經的情人念念不忘。
這首詞雖然是一首懷人感傷詞,但是其中的傷感卻是淡淡的,並不濃烈,但恰恰是這種淡淡的感傷更加深入人心。再加上這首詞通篇對偶,讀來也是別有韻味。周邦彥這「詞中老杜」的名號果然名不虛傳,這也是證明他高超實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