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在「不務正業」這件事上,李煜當真是做到了極致。提起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做君王時做過哪些正事,而是他那30多首詞作。
筆者說只有30多首,不知道會不會有小夥伴覺得有些驚訝:才這麼點數量嗎?是的!能確定出自他手的,只有這30多首,他在文壇留下的作品加起來僅有這幾千字,字數和一篇散文差不多。就是這幾千字,將李煜捧上了詞中之帝的寶座。
有人說,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比蘇軾、辛棄疾牛。不管這個說法對不對,筆者始終認為有些詞,蘇軾、辛棄疾、柳永都是寫不出來的,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李煜內心這別樣的愁苦。不信?看看李煜這首《相見歡》: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作者.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首詩詞作品,能有一個千古名句,就已經是了不得的事了,多少文人僅憑一個名句就名垂文史。但大家看看李煜這首詞,共4句無一句不是千古名句,豈是一般文人能做到的?
全詞起得很漂亮,「無言獨上西樓」中「無言」暗寫詞人的愁情,「獨上」暗寫的是孤獨,這4個字既是敘事又每個字都寄情,無一字可改。接下來寫景,從天上的月亮寫到人間的深院,很有層次。月亮是不圓滿的如鉤月,深院是清秋下蕭條的院子,梧桐是寂寞的樹兒,這滿眼秋景沒寫一個「愁」字,箇中愁苦卻濃得化不開。
詞的下片,由景再及情,這兩句對「愁」的詮釋,是教科書式的描寫,它完美了證明了李煜在詞作上是能做到收放自如的。先是放,「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直接點明了這愁苦之甚,用絲來喻愁,千絲萬縷不斷還亂,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如麻的內心。這個比喻不生硬,讀上去淺顯易懂,美得如此自然。
最後的落筆,是收愁到極致了,卻偏偏不再點破,只用「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來形容,這樣的落筆夠驚豔。我們平日裡常說的「看破不說破」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在寫詞時,欲說還休也是一種佳境。就這9個字,一般的詞人是寫不出來的,也就是他能寫得出來。為何這麼說?
所謂「別是一般」是因為李煜的愁苦本就與其他文人不一樣。千年文壇,有因相思而愁的李清照,她的愁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很直接;有因不得志而愁的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仙的愁可借酒消。除此之外,還有為朝事發愁的陸遊、辛棄疾,因家國而發愁的杜甫。但這些愁與李煜的「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都不一樣。因為李煜的這般愁苦,有思念愛人的相思,有失了江山的遺憾,有對未來的擔憂,它不是單一的愁,而是一般文人體會不到的苦。
這首詞是李煜的一首封神之作,宋、元、明、清等多位名家都對它推崇備至。讀多了李煜的詞,會發現一個很大的特點:他能用最簡單的字,寫出一字不可改的作品。這首《相見歡》通篇沒用任何典故,甚至一個難理解的字都沒用,讀一次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但卻照樣能成為後世模仿不了的經典,這就是詞中之帝的筆力。
很多人說,李煜是被帝位耽誤的詞人,對此筆者無法贊同。若是沒有從帝王到階下囚的人生經歷,李煜或許會一直寫早期花間詞,那對文壇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一代帝王的「不務正業」,成就了30多首名作,文壇之幸!
詩詞這東西,就好像基因裡的密碼,總會在某一刻,突然衝擊到你的心,讓你產生新的感悟,給你洗滌心靈。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套書中,有《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一共六本。
即使已經過去了千年,我們卻依舊能夠在他們的詞裡面,感受到他們的愛而不得,他們的壯志難酬,還有他們的國讎家恨。
他們在生活的泥潭裡苦苦掙扎的樣子,都被塵封在這套書裡。
給大家推薦這套書的原因是因為它包裝精美,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而且紙質優良,內容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閱讀,無論是買來送孩子,還是挑選兩本送朋友,抑或是自己看,都很合適。
不過是三杯奶茶的價格,卻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增加我們的文學知識,而且88元6本,已經是絕無僅有的價格了,喜歡的朋友別再猶豫了。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