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很多家庭有算帳的習慣,通過帳目,就能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如何。如果這些帳本能夠保存下來,若干年後,它將是研究我們這一時代生活史的絕佳資料。受此啟發,有人會想,能否通過資料,還原幾十年前北京的生活狀況?
作者:姜寶君、陳芯儀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柵欄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並非易事。幸運的是,如今人們能夠查閱到不少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生活片段的資料。通過梳理那個時代的衣食住行,人們得以從「切片式」的圖景中,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在經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風貌。
銀元換銅元有「匯率」
出入北京要換零鈔
說起老北京的帳本,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字:錢!提到錢,在很多人印象中,民國的貨幣非常多,有銀元,有銅板,還有紙幣,五花八門。的確,晚清至民國時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轉變的時代,當時的貨幣制度非常混亂。
銅元票
要想了解那時的「錢」,首先要清楚一點:銀元與銀兩(白銀)不是同一個概念。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常見的銀元是西班牙「本洋」。而銀兩(白銀),在中國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古代典籍以及明清小說中提到的銀子(「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指的就是白銀。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本洋,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墨西哥銀元上面有一隻「鷹」,又被人們稱為「鷹洋」,後被人們以訛傳訛稱為「英洋」。
墨西哥鷹洋
清光緒十五年(1889),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鑄造銀元,他製作了「庫平七錢三分」的銀元樣幣。第二年,他又將重量改為七錢二分,此後,庫平七錢二分成為一元銀元的重量標準。當時,庫平一兩為37.3克,庫平七錢二分為26.5克,也就是說,一元銀元的重量,並不足一兩,通過換算可知,一兩銀可換1.4銀元。
雖然制定了銀元的標準,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既有銀元,又有銀兩。民國時期,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一圓銀幣的重量為七錢二分。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袁大頭很快在全國範圍內流通。
「袁大頭」
不過,雖然有了銀元,但是銀兩(白銀)在人們生活中還是沒有完全廢止。1933年4月5日,國民政府頒發《關於廢兩改用銀本幣的布告》規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不得再用銀兩」,從此完全廢止了銀兩流通。這便是民國貨幣史上的「廢兩改元」。
此後,國民政府統一鑄成幣值為壹元的新版銀幣,俗稱「船洋」。持有銀兩的人,可以把銀兩交由中央造幣廠代鑄銀幣,或者在當地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兌換成銀幣。這一時期,人們所說的大洋,指的就是銀元。幾塊大洋,就是指幾銀元。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又通過新的貨幣法案,由政府授權中央、中國、交通等銀行發行法定貨幣——「法幣」,法幣一元等於原銀元一元,銀元作為合法的中國貨幣的歷史,從此結束。從這之後,人們所說的「元」就是指紙幣的「元」。當然,因為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白銀意識」,再加上社會動蕩,人們對紙幣天然不信任,偷偷使用銀元的仍不在少數。
「船洋」
雖然是以銀元為本位幣,但是清代及民國時期還有相當數量的銅元,俗稱銅板。當時,小額的交易都用銅元來計算,老百姓在購買小東西時,多使用銅板。銅元的價值與銀元掛鈎,但不是採取十進位的換算方法。它與銀元存在一定的換算比例,這個換算比例一直在變動,甚至各地都不一樣不同。民國初年,在北京,一銀元能換130-140枚銅幣,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一個銀元能換三百枚左右。銅板也有「當十」、「當二十」等區別,即這一枚銅板相當於十文、二十文。
除了銀元、銅元,當時還有數量巨大的紙幣。辛亥革命後,各省紛紛獨立,為了應付財政困難,地方軍閥把發行紙幣作為籌款方式,任意濫發的現象日趨嚴重。這些紙幣雖然面額上與銀元等值,但實際購買力則並不能得到保障。
具體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有哪些流通貨幣呢?
1935年馬芷庠編寫、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記載,當時北京城有現貨與紙幣兩種。現貨就是銀元、銅元等,銀元有袁大頭、總理紀念幣以及各種外洋。不過,當時正值推行法幣期間,銀元在市面上基本絕跡。當時的北京,每銀元可換四千六百文至五千文銅元,即「當二十銅元」二百五十枚。
紙幣常見的有中央、農工、中國、交通等銀行發行的一元、五元和十元三種。另外也有一些流通的小額角票,比如一角、二角等紙幣。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還有大量不同面額的銅元票,比如當二十枚、當三十枚、當四十枚甚至當百枚等,可與銅元通用,這些銅元票多為河北銀錢局及國民政府財政部農工銀行發行。不過,這些銅元票只能在北京一帶通用,過了天津再往南就不通用了。
而且當時法幣的五種輔幣(20分、10分、5分的鎳幣以及1分、半分的銅幣),在北京還不能使用。所以從外地來北京,如果要使用小額的輔幣,需要先換成北京通用的輔幣,比如銅元或者銅元票,在離開時,如果沒有用完,需要將剩下的錢換成法幣的輔幣。
春節
初一至初五飯館也營業
小孩壓歲錢多為一銀元
如今,每到春節前,北京城裡就洋溢著濃鬱的過年氛圍。傳統的農曆新年,已有數千年歷史,在古時,這一天常稱之為「元旦」。用「春節」來指代傳統新年,就是在民國時期。
不管通過老照片,還是通過文人雅士的日記,都能發現,老北京的很多過年習俗如今還在延續:貼春聯、逛廟會、祭祖……不過在《北平旅行指南》中,提到了當時一個鮮為人知的習俗:農曆正月的一整個月,婦女禁止針線縫紉,因此,正月又有「婦女節」之稱。當過了正月初五之後(初一至初五,女性多不讓出門拜年),婦女便可以出門賀歲,此時,不論大家小戶,婦女皆結伴到熱鬧的地方遊玩。
歲末除夕夜,人們焚香祭神,徹夜不眠,俗雲守歲。當天夜裡,大部分商鋪通宵營業直至東方破曉,然後閉門休息,從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五,「破五」之後開始營業。因此,清末民初,在北平生活的人,要在歲末儲備這五天的「乾糧」,否則,這五天就有無處吃飯的可能。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除了一些大的餐飲商號外,一些飯館在這五天照常營業。
除了吃喝玩樂,對於小孩子來說,春節的誘人之處,還在於能拿到壓歲錢。上世紀三十年代,家境好一點的,給孩子的壓歲錢是一銀元,這不是一筆小錢。如果是一般家庭,會給孩子包上一百個銅板,寓意「長命百歲」。在1935年銀元廢止後,很多人給孩子們送的是鈔票,當時市面上流行各種壓歲錢封袋,將紙幣裝在裡面,非常美觀。
住房
繁華地段房價每平方米34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房價並不算貴。1924年,魯迅在北京阜成門內買下一座小型四合院,佔地4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10間,當時總價800大洋(800銀元)。與同時期上海的房價相比,簡直親和太多。上海著名中醫陳存仁(1908-1990)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記載,民國十六年(1927),他在上海老城區看中一幢兩層小樓,賣方喊價居然是25000元,可見房價之高。
1927年,魯迅定居上海。因為上海房價太高,魯迅買不起,只能租房。魯迅在《病後雜談》中提到,當時的房租加水電以及「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就是一百十四兩,每兩作一元四角算,等於一百五十九元六。」
當時的北京城,因為區域的不同,房價也有區別。上世紀三十年代,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西單商場的人流漸多,大柵欄、煤市街一帶,飯肆櫛比,戲院林立。因此這一代的房價自然很高。以瓦房為例,單價最高的都集中在正陽門大街、王府井大街、珠市口、大柵欄、廊房頭條等區域,每平方丈(每平方丈大約是11平方米)能賣到370元(合每平方米34元);其次是西長安街、東安門大街、金魚胡同等區域,每平方丈能賣到310元。
房價高的地方,租金也高。1930年,北京房租最高的地段是東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陽門大街,平均每間每月租15元,其次,宣武門內大街、崇文門內大街、菜市口大街等,平房每間每月7元。
中國歷史學家譚其驤在回憶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生活的文章《一草一木總關情》中談到,他單身時,房租每月5元左右,結婚後每月十幾元。當時大教授住的房子大,每月租房花費在六七十元。
消費
魚翅席十二元
新茶一罐三角五
雖然房價不高,但是一般老百姓也不是輕易就能買房。北京居民收入,大體可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收入者多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少數政府高官,二是外資洋行等機構。比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先後幾次調整了文官工資標準,其中規定,各部部長工資為月薪800元。
中等收入以公教人員為主。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規定,大學教授的月薪為400-600元,副教授月薪為260-400元。中學校長每月工資一般為100元,教師工資在30-90元。政府的普通公務員,月工資在50-150元。譚其驤從1932年年初起,在北平圖書館當館員,每月薪水60元。同時他又在輔仁、北大、燕京等大學當兼任講師。如果一門課每周上2小時,每月可得40元。
低收入群體就集中於人力車夫、工人等。1930年,北平市社會調查所記帳式調查全城工薪階級的家庭收入,調查對象共有2300家,包括人力車夫、紡織廠工人和店員等,每家月均收入16元大洋。對於低收入的大多數家庭而言,這些收入僅用於衣食住等方面的消費,而且非常節省,比如,當時北京地毯工廠工人每天只吃兩餐,食物為窩窩頭、生蔥及大碗湯、醬小菜,一月只吃一次肉。
當然,吃飯在當時豐儉由人。小飯館吃一頓花上幾毛角或者1元錢,便非常豐盛。要想宴請賓客,可以請吃魚翅席,12元一桌,如果酒喝較多,加上小費,總共花費將近20元。那時西餐也比較受歡迎,北京城裡已有有數十家西餐館。東安門大街一帶有家華宮食堂,就是西餐廳,一菜一湯售價四角,一湯二菜賣六角。咖啡館等新事物也廣受歡迎,東安市場的國強、大柵欄的二妙堂,西單的有光堂,均有可口美味的西式糕點。
在當時,品茶頗為流行。茶莊在南方的產茶區設有茶廠,自行採選並研究新法燻制,物美價廉。慶隆茶莊發明了一種罐頭茶,有龍鳳、香妃、花農井等,每桶三角五分,最多不過二元,非常受歡迎。
上世紀三十年代,茶餘飯後的最大娛樂就是聽戲。街頭巷尾常見戲園,有的戲園憑票入場,票價有幾角的,也有超過一元的,如果有包廂,價更貴了。在珠市口一帶,曾有開明戲院,它的演出條件非常好,很多京劇名角都在這裡演出過。梅蘭芳在這裡演出的票價是一元二角。
不過,對於平民來說,最好的去處就是天橋。那裡三教九流無奇不有,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在這裡表演。觀眾覺得好,就將錢擲於地上。如果演出效果好,演出者一天可得五六元,次者只能得一至二元。也有條件好一點的茶社與賣場者合作,到茶社花幾十枚銅板,即可飲茶,又可聽戲。
除了聽戲,浴堂也是平民化的消費場所。當時,北京城裡營業的浴堂,有一百二十五家。在澡堂,有「池洗」和「盆洗」兩種,價格也不一樣。「池洗」,一般收費在五分左右,如果是「盆洗」,那就貴了不少,一角、五角甚至一元的都有。當時,還出現了女性專用的澡堂,不過價格比男性貴不少,最低二角起,因此並沒有普及。
遊玩
乘汽車到頤和園
往返七元
當時的北京城以及郊區存有不少古蹟,因此,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計劃將北平改為遊覽區。對於古蹟,市政當局也是竭力保護修繕。當時,正陽門外的五牌樓,東西交民巷、東西長安街、東四西四以及東單西單等處牌樓,均被重修。對於交通與路政,也得以極大改善。北京城裡,有汽車、公共汽車、電車以及人力車等交通方式。
西交民巷有家華輪汽車行,開辦已有十來年,如果乘坐汽車,不出內外城範圍,一個小時花費在八角至一元二角,時間越長,價格還可以再少一點。不過,乘坐汽車常去郊區的景點,花費不是小數目。比如,去頤和園,單程五元,往返六小時內七元。用車超過一小時,需要加錢一元。另外還有隨意給司機一點飯錢。
城裡還有很多的人力車,價格不貴。譚其驤在《一草一木總關情》中寫道,他當時住在景山西門附近北平圖書館宿舍,在宿舍門口上車,到東安市場門口下車,給7大枚(「當二十」的銅元俗稱大枚)就行了。下大雨、颳風下雪時也會酌情加價。
北京城早有公共汽車,不過,當時的政府為救濟人力車夫生計,將城內一、二兩路公共汽車停開。只開通了從東華門到西山八大處及香山的兩路遊覽汽車,從東華門到香山或者八大處都是五角。
當時還開了六條電車線:天橋至西直門,天橋至北新橋,東西至西四(這三條線路有四段,全程三十二枚銅板);北新橋至太平倉,崇文門至宣武門,宣武門至和平門(這三條線路有兩段,全程二十枚銅板)。
上世紀三十年代,很多曾經的皇家園林也紛紛被闢為公園。當時比較受歡迎的是中山公園,門票一人銅元二十枚,還有不同時期的定期券,比如年期券,一人用一年,每券十二元。北海公園的門票也是每張銅元二十枚,其特色是垂釣券,購買此券可在公園垂釣,一日一元,六小時五角。另外在公園裡坐船,每人每次需三十枚。
故宮當時分時段開放不同的區域,票價是每人五角(每月一、二、三日減為二角)。
頤和園的門票比較貴,每張一元,而且排雲殿還需單獨買遊覽券,每張五角。有意思的是,因為頤和園內房屋頗多,還提供房屋租賃服務,供避暑或養病者使用。當然,租金不便宜,最優等房間月租百元至二百元,普通房間每月二十元至九十元。如果是常住,兩個月可以九折,半年六五折,全年五折。
(原標題: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北京老「帳本」)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